1.二战四三年时盟军轰炸没开始德国怎么缺少石油

2.延安资料!!!!!!!!!!!!!!!!!

3.北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是什么?

4.二战时期德国的煤炭液化技术

5.写一篇与金融有关的案例:a.引出一个经济学原理b.用一个故事说明这个原理

6.1991年德国金属公司出现巨亏的原因

二战四三年时盟军轰炸没开始德国怎么缺少石油

德国原油产量_1935年德国原油价格

实际上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一直缺少油料供应

德国没有油田,在1942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之前,德国的原油供应主要来自罗马尼亚和苏联

此外,德国采用化工方式,将煤炭转化为人工石油

参考一下德军文献就可发现,德国在整个二战期间都处于缺油状态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苏联停止供应原油,而德国在整个二战中都没有占领巴库这块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只是获得了顿巴斯的煤

而且43年是德国在东线发动大战役的时候,自然需求更加旺盛,结果就是缺少油料

延安资料!!!!!!!!!!!!!!!!!

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的所在地,物质生活

非常艰难,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北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是什么?

精确划分沿岸国家海域的界线是有秩序地开发海洋及其资源的关键。北海周围的国家有英国、挪威、丹麦、荷兰、德国、比利时和法国,这些国家之间的海上距离往往不足400海里,北海海域需要在它们之间进行分割。根据1958年《大陆架公约》,相邻国家之间主要按照等距原则来确定各国之间的边界。从l964年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协商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协定。北海水域较浅,整个海床除挪威海槽外,均由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构成。挪威海槽是一条深度在200~1650米的水带,它位于挪威南部和西南部海岸的边缘,平均宽度为80~100千米。北海大陆架的绝大部分现已为英国和某些东侧国家,即挪威、丹麦和荷兰所缔结的一系列协定划定疆界。这三起疆界划分是通过划出所谓的“中间线”而实现的。出于目前的目的,这些中间线可被看成是“相向”国家间所划定的大陆架疆界。该疆界在这些国家间平均分配了这些介入空间。这些界线连同一条类似的界线一起展示在图上,这条界线也是通过协定在挪威和丹麦的大陆架区域间划出的。

经过一系列协商,英国获得大部分北海大陆架。英国北海海域包括三大沉积盆地,含油气层厚2500~3500米。南部盆地在北纬54°以南,已发现20多个气田,储气层为二叠纪砂岩;该盆地开发最早,是目前英国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中部盆地位于北纬55.5°~58.8°,已发现约30个油气田,其中福蒂斯油田为北海三大油田之一,目前产量最大,主要含油气层是古近—新近纪砂岩和白垩纪灰岩。北部盆地又称设得兰盆地,位于北纬59°~61°,这里油气蕴藏量是北海最大的,主要储油层是侏罗纪砂岩,发展潜力巨大,布伦特是北部著名油田。勘探表明,在英国北海海域,石油蕴藏量达30亿吨以上,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油田约有80多个。在1964年和1965年,联邦德国与荷兰、丹麦按等距原则划分出两条各长26海里的邻近海岸地区的大陆架边界。后来联邦德国提出扇形区理论,把德国的大陆架地区插在荷兰和丹麦两国海域中间,力求把它的大陆架扩展到油气储量相当可观的北海中部。不久联邦德国、丹麦和荷兰进一步谈判,进而在1971年取消了丹麦和荷兰之间1966年的大陆架划界协议,并缔结了以下新协议:联邦德国—丹麦、联邦德国—荷兰、联邦德国—英国、丹麦—英国四个大陆架划界协议,以及英国和荷兰签订的修正1965年大陆架划界协定的议定书,德国由此获得了较为有利的疆界,其大陆架区域扩展到北海中部地区,一般认为在那里找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油田的可能性较大。

北海油气勘探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1963年丹麦首先颁发了开放北海大陆架海域的第一批勘探许可证。1964年德国也相继颁发了北海所属海域油气勘探许可证,并于1965年首先发展钻探,发现了一个无开采价值的气藏。随后,英国石油公司在北海南部区发现了第一个商业性油田——埃科菲斯克。到70年代,随着海洋钻井装置建造业的迅速发展,北海油田的勘探活动进入高潮。相继进入北海进行油气钻探的公司有几十家。从1970年开始,不断有新的重大发现。尤其是从1975年开始,是北海历年来油气勘探成功率最高的一年,共发现油气田20多个。至1982年底,北海证实可采石油储量约为46亿吨,潜在的可采储量估计有66亿~100亿吨。目前,北海共发现了100多个油气田。北海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型海上含油气盆地早已为世界石油所瞩目,但其石油勘探和开发历史是十分曲折的,概括起来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1959年以前

北海周边陆地上的勘查活动始于1859年,当时在德国北部汉诺威附近发现了维策油田。通过对类似的盐丘和伴生的背斜的系统勘查,发现了约70个油田,年产石油300万桶(50万立方米),大部分产自下白垩统和侏罗系储层。1910年在汉堡附近的一口水井中偶然发现天然气,以后在一些地区的二叠系蔡希斯坦统白云岩中也发现少量天然气。

荷兰的勘查始于1935年,在1943年发现下白垩统绍内比克(Schooncbcck)油田。1948—1953年在荷兰东北部发现一些小气田,并在西部进行小规模石油生产。

英国的勘查活动可追溯到1938年,当时英国石油公司(BP)在埃斯克代尔(Eskdalc)背斜上钻探,发现了蔡希斯坦统白云岩中的天然气。1939年进一步在伊克林(Eakfing)背斜勘探,在纳谬尔阶和威斯特伐利亚阶中发现具商业价值的低硫蜡质原油,在迪克斯伍德·凯勒姆希尔和考通地区进行的地震折射测量发现了其他含油构造,使得东米德兰石油总日产量达2500桶(400立方米)。第二个勘查高潮在1953—1961年,发现了盖恩斯伯勒油田及10个小油田。

二、1959—1964年时期

1959年在荷兰发现了格罗宁根大气田,增强了部分石油公司勘查海域的意向。最终刺激了工业界进入北海工作,对格罗宁根资料的区域地质对比表明,二叠系含气砂岩储层很可能从荷兰的北海下面延展到英国东部,而物探资料已经说明,与德国和荷兰陆地上类似的盐丘构造在海域也存在。1962—1964年,一些公司集团进行了踏勘性海上地震测量,再加上航空磁测,第一次较准确地勾画出了北海的地质格架,同时,早从1961年开始,就从荷兰陆地油气田区向海域甩开钻探,打了少量海上钻井。

三、1964—1970年时期

虽然在北海中央高地英国海域打的第一口井没有见到油气,但1965年在与格罗宁格相类似的二叠系赤底统储层中发现了工业天然气,这就是莱曼大气田。同时,在德国海域打的干井,使人们认识到这套含油组合的地理分布有限,即赤底统砂岩向北过渡为页岩和蒸发岩。钻探表明,赤底统砂岩的上覆层是一套厚的陆架碳酸盐岩,后者向北变薄进入盆地相。

到1968年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砂柑带内的构造上钻探不一定成功。例如48/13-1井,见到当时最厚的砂岩,致密胶结,含气层有数百英尺。但进一步钻探和详细的岩石学研究表明,该沙丘带某些地区在中生代被埋藏程度深,次生氧化硅和自生伊利石的生长使砂岩孔隙度遭到破坏。这一盆地区的回返发生在白垩纪末期和古近—新近纪中期,结果形成一些宽广的构造高地。业已证明,其他高地也是不含气的,赤底统砂岩的有工业价值范围是在二叠纪南部盆地的南半部,构成一条较狭窄的东西走向的岩带。

人们发现,储集性能极佳的三叠系本特阶砂岩,分布范围要广泛得多,而且,它们受下伏二叠系盐层广泛的构造影响,但对本特阶砂岩抱很大期望的时间很短。这是因为,在大部分地区,二叠系蒸发岩是天然气从石炭系母岩中运移的障碍,这些圈闭或是完全含水,或是只有部分被天然气充填。罕见的例外只是当断层或盐层变薄而破坏这种封闭的地带,直接有工业价值的三叠系气田是1966年发现的休伊特气田和1967年发现的多提气田。

根据德国和荷兰的早期经验,认为二叠系蔡希斯坦统碳酸盐岩是第二个天然气目的层,在钻探更深的赤底统目的层时,在许多情况下发现它是含气的。可是迄今没有一个海域钻井证明它有多大规模,或者证明其有足够的流量可维持工业开发。

尽管蔡希斯坦统和三叠系两个储层可开发的天然气很少,但却获得了丰富的地层信息。业已发现,德国海域以西很远,各种碳酸盐岩、砂体和蒸发岩的岩性地层关系出奇地准确。在海域获得的新证据也为英国二叠纪和三叠纪盆地边缘沉积与陆地同类地层相联系提供了线索。

在北海中央高地以北,勘查兴趣集中在古近系,在这里,根据地震资料,存在类似生长断层的特征。这种生长断层表明可能有三角洲滚动构造,但1967—1969年钻探结果没有重要的发现。大约在同一时期,在挪威水域上白垩统白垩层中发现大的含气油流,油柱高700英尺(213米),而在丹麦水域内,1966年发现非工业油气流,从而证明这套白垩层是有远景的储层。1969年发现了特大型的白垩系中的埃科菲斯克油田石油储量13亿桶,该油田的发现被认为是北海石油勘查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从而终止了十年来以勘查非伴生气为主的工作,真正开始北海北部的找油阶段。

1970年在英国水域有两处重要发现,一处是福蒂斯油田,在古近系砂岩中揭露118米(386英尺)油层。日产原油750立方米(4720桶);另一处是奥克油田,从二叠纪坍塌角砾化和多孔白云岩中,流出轻质低硫原油,日产量940立方米(5920桶),白云岩下伏着450米以上的赤底统含水砂岩。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这样一种假说:在中央地堑内的中生代或古近—新近系源岩中有希望生成石油。1970年第三口井揭示了新的有意义的石油前景,即中央地堑内更深的前中生代砂岩希望很大,从白垩层之下的砂岩中首次试出了石油,日流量128立方米(800桶),产自3600米深度以下的薄层砂岩中。只是因为石油产量中等和储层较薄,当时并不具有巨大的工业价值。

四、1971—1976年时期

埃科菲斯克油田的发现,导致在南部的挪威和丹麦水域的中央地堑的白垩储层中发现一系列油田。英国水域石油勘查更加积极,在设得兰台地以南地区,以及福蒂斯油田与苏格兰海岸之间地区大力进行地震勘探,发现了多种多样的构造单元,一些在早白垩世以前出现的埋藏“地貌”,提供了大量很有远景的靶区。最大的埋藏高地在北海北部显示很清楚,在该构造上打的第二口井即发现了布伦特油田,产层为侏罗系三角洲砂岩,日产原油1040立方米(6500桶),该油田可采石油储量2.8亿立方米。布伦特大油田的发现对北海北部的石油勘查有重大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类似油田的发现。在随后的四年中,在布伦特型埋藏高地上找到9个大油田(东设得兰盆地),在挪威海域发现斯莱普那气田,其天然气储量0.2万亿立方米,凝析油4.09亿桶(65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钻探工作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侏罗纪岩系的新的区域资料。

侏罗系作为新的勘查目标早在1972年就已知道,上侏罗统(牛津阶)是一套引人注目的含油的海岸砂岩。1974年克莱莫尔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其石油潜力,更北部发现的马格努斯油田中,石油砂岩是启奠里支阶的螺水相,但这种地层单元现普遍认为具源岩特征,而不是重要的储层。1975年,在维金地堑发现上侏罗统的布雷油田,储层是一套很厚的砾岩和砂岩层系,最大厚度450米。同年,在挪威水域的中央地堑东侧侏罗系浅海砂岩中发现尤拉油田,石油储量2亿桶(3100万立方米)。天然气20亿立方米。70年代中期在中侏罗统海退砂岩中没有突破,所以对上侏罗统兴趣增加。

这一时期,也大量积累了古近—新近系的新资料,许多钻井把侏罗系和古近—新近系作为目的层。1971年发现弗里格大气田(南维金地堑),储层是始新统浊积砂岩,在古近—新近系中也发现规模小于侏罗系的油田。

这些年代,有一种主导思想,即在北海中部和北部,唯一重要的生油岩是上侏罗统启奠里支阶黏土层。根据这种概念,马里湾(Inner Moray Firth)大部分地区是无前景的,因为源岩被认为对石油生成作用是不成熟的。然而,1976年比阿特拉斯油田的发现却表明,勘查人员对其他可能性也要保持思想开放。该油田可采储量约1.62亿桶(2500万立方米),属于中侏罗统储集岩。1976年,还发现了泥盆纪老红砂岩中的巴肯油田,虽然孔隙度低、渗透率低,但因强烈裂隙化而有可观的流量(日产30000桶)。

五、1977—1985年时期

自1977年来,北海中部和北部的油气勘查工作很活跃,勘查的主要目标是上侏罗统,而其他目标,如古生界、下白垩统、古新统和始新统也不断引起人们注意。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开展对日益困难的对象的勘查。在上侏罗统中的圈闭和储层产地的地震显示的解释,要比早期对中侏罗统地垒和倾斜断块,或者大型底辟构造和盐丘等主要对象的地震解释困难得多。然而,随着对以白垩系为基底的小型闭合构造上较弱地震指示的识别和钻探经验的积累,在北海北部和中部发现了一些油气田。

在维金地堑南部,继布雷油田之后,又发现了托尼/塞尔马(1976)和蒂法尼(1979)油田;在北海中部,在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中继续有发现。在北海南部英国水域,自1982年以后,勘查工作有所加强。在挪威水域,1978年发现古尔法克斯大油田,可采石油储量达13亿桶(2060亿立方米),天然气5000亿立方英尺(140亿立方米)。而挪威水域发现的特罗尔(Trol1)特大型油气田(1979年),更是北海油气勘查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年还发现另一个大型油气田——诺尔斯克·奥锡堡油气田,估计石油储量10亿桶(1.6亿立方米),并含天然气2.4万亿立方英尺(670亿立方米)。

在丹麦水域,发现5个油气田,总的石油储量约3亿桶(4600万立方米),天然气3.9万亿立方英尺(1100亿立方米)。

六、1985年以后的勘探概况

1985年以来,勘探开发活动仍然很活跃,在北海北部地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仍然是上侏罗统,但对其他的目的层,如古生界、白垩系、古新统和始新统,仍有一定的兴趣,因而,在某些地区仍取得了可观的勘探效果。但经过一段高峰大型油气田集中发现期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发现相对较小。

这一阶段的另一特点是勘探开发工作更加困难。上侏罗纪圈闭的地震显示已不那么明显。大的地垒、上覆构造和盐刺穿经前期勘探,已有许多发现,剩下的更加不明显。自此期间维京地堑南部以上侏罗统不莱油田类型具远景目标而富有成效的,有托尼(Toni)油田、蒂法尼(Tiffany)油田。更重要的发现是在挪威海域,发现了上侏罗纪的特罗尔(Troll)大油气田、中侏罗纪的古尔法克斯(Gullfaks)和奥塞贝格(Oseberg)及斯诺里(Snorre)等大油田。这也许与挪威发出招标区块较晚有关。

在中央地堑的阿盖尔(Argyll)油田附近,Homilfon公司成功地圈定了一批小断层圈闭,在侏罗系砂岩中于1981年发现了都坎(Duncan)和东都坎(East Duncan)油田。另外,在默里湾有限的区域内,证实了下白垩统砂岩沉积中亦含有烃类聚集,如1980年发现的北克莱莫尔油田。

古近—新近系的开发集中在设得兰高地的边缘,在那里原油的密度大于英国北海的其他地区的原油密度。在中央地堑也有若干古近—新近系的油层发现,菲利浦公司发现的Joanue就是其中之一。

二战时期德国的煤炭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技术”工艺较复杂,成本高,而且德国人选择也只能选择大量合成汽油而不是柴油,其副产品的焦油经过处理“勉强”当作重油供给舰艇使用(柴油大都是提供潜艇用的,应该大部分是罗马尼亚原油加工的,小部分是合成的),有人批评二战德国坦克等装甲不像苏联那样使用柴油发动机,没法子啊,柴油生产消耗的原油多啊,德国人就那么点资源,还陆海空那么多战场打,而且德国人不是柴油技术不过关,是制造柴油机的金属也缺乏,使用汽油发动机轻便、牢靠些,虽然也耗油,容易起火!

写一篇与金融有关的案例:a.引出一个经济学原理b.用一个故事说明这个原理

(Z)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事件

所谓的“金融工程”,最初是为了有效管理组合的风险,现在已变为利用金融、数学、物理等知识,处理金融产品的分解与合成。这种技术是洞悉金融商品内部风险的基础,所以,组合的风险管理技术应是

高明投资专家的有效工具。

金融工程师可以处理的是技术活,但很多投资专家处理的却是艺术活。艺术能否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并不取决于一些简单的辨证规律,技术可以很美,艺术也可以很美,但成功却还需要部分“运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的故事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常在水边走,哪能不湿鞋”。

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背景

1994年2月,John Meriwether创办了宏观数量化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当时的核心人物包括:David W. Mullins(前美联储副局长)、Myron Scholes(1997年Noble 经济奖得主)、Merton Miller(1990年Noble 经济奖得主)。

当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要投资者是欧洲最大的银行瑞士联合银行(UBS)和美林证券(Merry Lynch),成立时,总资产为13亿美元,投资期限不少于为3年,就是说,客户在三年内不能赎回。1994年到1997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 42.8% 40.8% 17.1%

到1997年底,资产增值为75亿美元,在1997年12月,客户赎回了27亿美元,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7年底,实际管理资产为48亿美元。

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

1.资金放大(高财务杠杆)

投资人总希望用最少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投资报酬,故对于利率市场的投资品种而言,采用高财务杠杆战术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由于资产管理人的品牌声赫加之往年的绩效卓著,LTCM获得各家银行机构给予最高等级的贷款优惠,对于其所提出的担保品,往往给以100%的融资额度。就是说LTCM在金融商品市场所取得的资产,可再进行的100%融资,这表示理论上LTCM的放大倍率可以是无穷大,或者说其融资额度几乎是无限大。于是,虽然LTCM资产总值不到50 亿美元,却向各银行、券商机构借贷了将近1250亿美元,负债与资产的比例高达20多倍,最后,LTCM的财务杠杆比率甚至高达26倍。

2.投资品种与相对价值套利策略

LTCM利用上述融资手段得到的庞大资金主要在利率互换市场(interest-rate swap market)做风险中性套利策略(market neutral arbitrage),即买入低估的有价证券,卖空高估的有价证券。

首先,我们看一下利率互换市场的特点与在该市场中的套利策略,假定某公司现在想发行一笔长期的浮动利率债券,由于现在利率处于低谷阶段,如果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可能会上升,将来该公司支付的利息将会增多,显然未来该公司的利息成本将会加大,该公司如何规避其利率风险呢?如果该公司在发债时,同时买入一份利率互换和约(利率的衍生工具),就可以转变为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不用担心利率上涨的风险了)。(1)利率互换和约

接上例,该公司通过利率互换和约转嫁了利率上涨的风险,该和约把浮动利率掉换成固定利率,这种标准的利率互换和约是一种协议,协议一方为“固定利息支付方”,另一方为“浮动利息支付方”,双方约定利息时,利息支付日和名义本金均约定好,特别是双方只交换利息,而不进行本金交换。

下图1给出和约双方的现金流量,图中实线表示固定利息支付,虚线表示浮动利息支付,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

图1:双方典型的现金流量

(2) 风险中性套利策略

上述标准互换协议的任一特征可以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非标准的互换协议。LTCM的互换协议就是典型的非标准的互换协议:

LTCM与其交易对象签约,如果发展中国家发行的债券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距(yield spread)在未来变大,就必须支付对方一笔金额。反之如果利率价差变小,对方必须支付LTCM一笔金额。

LTCM认为在1998年初的时候,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流动性较低的债券(例如发展中国家发行的债券)与流动性较高的债券(如美国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距过高。LTCM预期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将逐渐恢复稳定,市场会走向平稳,届时二者的利率差距也就会缩小,LTCM的交易策略将因此而从中获利。上述策略的本质就是赌收益率价差变小。

关于收益率价差概念见图2。

三.市场不测与LTCM的投资风险分析

1. 市场不测

在1998年初,LTCM从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买价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约70%是属于利率互换。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差距些微的缩小,都会给LTCM带来巨额的获利。同样的,利率差距些微的增加,也会让LTCM立即破产。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卢布采用大区间浮动汇率(1美元兑换6.0~9.0卢布),直接导致卢布剧贬,叶利钦政府宣布无限期延缓债务清还,引发信用风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债券无人问津,收益率差距也急速增大。见图3的信用风险变化示意图。LTCM由于利差的快速扩大,导致投资损失呈几何级数増加。到了1998年9月中旬,LTCM的损失超过40亿美元,资产总值只剩下6亿美元。

图2:信用价差(收益率差距)示意图图3:信用风险变化示意图

2.风险分析

(1)组合仓位

1998年初,LTCM管理的衍生商品达到约12000亿美元,其中利率交换为6970亿美元,其他期货为4710亿美元。

(2)高杠杆风险分析

资本市场是高风险的,但未必是高利润,高杠杆是两面刃,这正是LTCM失败的主因。LTCM由于从创立以来持续的辉煌业绩,以及拥有数位知名的人物,故能轻易的获得贷款的援助。于是LTCM利用这些借来的资金,从事巨额的金融衍生商品的买卖。透过利率交换协议,使得LTCM可以利用少量的资金,从事大量的交易活动。

* 利率上升将会导致整体债券价值下降;

* 流动性降低造成债券价格下降。

事实上,LTCM手中的俄罗斯政府债券因流动性的下降(债券市场最终因卢布贬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剧烈亏损。例1:俄罗斯政府债券的价值仅为原来市价的1/3。

(3)流动性风险分析

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成为LTCM破产的导火线。源自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到了1998年春,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稳定。LTCM在此犯下更致命的错误,其持有的资产当中,有许多部位是流动性不大的金融商品,甚至LTCM本身就是该商品于市场中之最大的持有者。因此一旦LTCM必须变卖资产来偿还损失时,LTCM本身的资产总值也会跟着急速缩水,亦即变现行风险。1998年8 月,俄罗斯卢布事件发生,引发信用风险,使得国际投资者对于发展中国家债券投资风险意识提升,要求更高的内部收益率,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发展中国家的债券无人问津。

例2:LTCM持有10多亿美元商业不动产抵押债券,1998年不动产行业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导致这种债券价格的大幅下跌。

(4)817俄罗斯卢布事件对于套利策略影响

LTCM早期观察德国国债利率偏低,其他欧元国家利率偏高,两者的收益率价差过大,LTCM卖空德国国债(因利率偏低,价格偏高),买入其他欧元国家国债。显然过高的收益率价差将会走向回归,LTCM预期德国利率回升,其他欧元国家利率下降。如果预期正确,过高的收益率价差将会回归正常收益率价差,上述套利将会成功。

俄罗斯卢布事件发生后,欧洲大量资金逃到安全性高的德国债券市场,导致德国国债价格上升(不是预期的下跌),内部收益率下跌(不是预期的回升)。

例3:1998年8月17日前,意大利10年期国债利率比德国同期利率高30基点(base point),卢布贬值后,欧洲资金流到德国,导致德国利率下跌,意大利国债利率与德国国债利率差距扩大到50基点,导致LTCM的套利严重亏损。

1998年8月,LTCM的基金共损失44%,其中82%是做利差套利造成的。

(5)方向交易失误

交易,更多的是基于判断,方向判断失误,将导致致命的错误。

例4:LTCM预期欧元整合后,丹麦偏高的利率将会因之下降,预先买入丹麦的抵押贷款证券,如果预期正确,可以获得价格上升的资本利得。俄罗斯卢布事件发生后,国际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内部收益率,导致丹麦的债券仓位损失很大。例5:LTCM预期美国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将下跌,所以采用了卖空美国债券的策略,但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美联储调低利率,债券上涨,结果LTCM放空债券,损失巨大。

四.美联储的技术手法与警示

1.美联储(FED)伸出援救之手

LTCM的巨额亏损,严重影响了许多金融机构,所以美联储必需设法解决此问题。在资产管理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一支基金能像LTCM一样,几乎亏损了所有的资本,其欠下的债务,甚至比很多国家的债务还多。该公司积欠的债务,高达800亿美元,并与银行及券商间有订立复杂合约,所以没有人能准确计算出其衍生债务之规模,甚至有估计可能累积达一万亿美元的债务。因此,FED的副总裁Peter Fisher,于1998年9月22日,在其纽约自由街的总部内召开会议,包括旅行家、UBS、Merrill Lynch、J.P. Morgan等主要金融机构首脑均列席参加。结果最后大家同意出手拯救,由16家公司组成的银行团,同意增资36.25亿美元给LTCM,而避免其倒闭。

以下为1998年9月事件流水记录:

(1) 1998年9月初,(2) LTCM公司致电FED官员Mc Donough,(3)申述其公司困境。

(4) 1998年9月18日,(5) LTCM无法取得其所需资金;

LTCM 致电FED官员Mc Donough,请求其安排召开会议;

Mc Donough联系上FED主席Alen Greenspan和美国财政部长Robert Rubin。

(6) 1998年9月20日,(7) FED官员Peter Fisher带队造访LTCM总部,(8)考虑LTCM的潜在部位平仓对于市场的影响。

(9) 1998年9月22日早上

Peter Fisher会晤Goldman Sachs、Merrill Lynch、J.P. Morgan,? 随后UBS加入讨论;

在评估了平仓对于市场的影响后,? 各投资银行被迫援救;

1998年9月22日晚

四大券商在纽约FED开会讨论援救方案;

13家券商随后开会,? 通知LTCM准备? 文件。

(10) 1998年9月23日,(11) LTCM获得增资36.25亿美元,(12) Mc Donough宣称这是为了避免基金破产及全球股市崩溃的唯一方法。

2.LTCM的启示

启示1:银行与其说救人不如说是自救。

若无人出面拯救LTCM,而放任其倒闭,会发生什么状况呢?首先,LTCM必须被迫变卖其资产以偿还亏损,且扩展到所有与LTCM从事交易的对象。因此无可避免的,将导致这些资产价格剧跌。于是其他与LTCM持有相同资产组合的投资人(如银行、避险基金等),则会因这些资产价值缩水而蒙受损失。最后,所有借钱LTCM的法人以及其交易对象,也会因为LTCM的倒闭而面临破产威胁。拯救LTCM的行动,其实就是银行机构不得已的自救方案。

启示2:计量化管理工具的缺陷

LTCM的投资策略,还是非常杰出的,卢布事件导致的“运气”上的问题,使其损失难以控制住。然而其战术使用上,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杠杆操作同时,甚至买入流动性不好的金融商品。价格风险虽然可以利用软件加以分析,但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却很难评估。当整体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原先对应的避险策略,都被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抹杀。

从俄罗斯经济崩溃到LTCM的衰亡

从俄罗斯经济崩溃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两样毫不相干的事情,近日当几个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时候,却发现了惊人的联系,我们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国的阴谋"这一令我们自己都惊讶的结论,结论之所以惊人并不是因为又一次揭露了美国为了维系霸权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打垮敌人的行为,而是这个阴谋确实太大太大了.

LTCM全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gagement),曾经与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老虎基金(Tiger Fund)、欧米伽基金(Omega Fund)并称当时国际四大"对冲基金".而他的管理层更是令人瞠目,也许你不认识这些名字,但仅仅是看见这写头衔,你会有什么感觉: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梅里韦瑟(Meriwehter),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Robert Merton)和舒尔茨(Myron Schols),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及美联储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s),还有前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部主管罗森菲尔德(Rosenfeld).

在这样一芝"梦幻团队"的领导下,LTCM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1994年成立之初,其资产净值只有12.5亿美元,而到1997年末,却已经上升到 48亿美元,净增长达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8.5%、42.8%、40.8%和17%.甚至1997,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红利达到2.82美元.

但这个辉煌的金融帝国主义崩溃也只在一瞬间. 1998年LTCM把一项赌注下在美国30年国库券和29年国库券的价格收敛上(卖空前者,买入后者),本以为可以不论价格升降都稳操胜卷。不料,亚洲和俄国的金融危机使惊恐的投资者一窝蜂地涌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国库卷,结果造成30年国库卷和 29年国库卷的价格发散,而非收敛。类似的其它几个“收敛交易”,也都以发散而告终,故“长期资本”这家著名的对冲基金不得不求助于美联储的“软预算约束”以免破产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1998年秋,LTCM步入险境。LTCM原以为风险股票与低风险股票之间的差价会缩小,加大了豪赌的力度。但事与愿违,受俄国债务危机影响,两者间的差价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类股票价值下跌44%,价值约20亿美元。9月13日,LTCM 的股本金 43亿美元几乎全部赔光。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的90%股权,共同接管了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也许我们可以把一切归咎于风险,归咎于对冲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机而不是投资,我甚至用巴林银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们不难在LTCM的兴衰过程中发现一些很细微的值得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公式的基础上的,这就是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从广义上说,这个公式为整个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来了基调,试图将金融衍生品分析与交易系统化,计量化,理性化.这个看似优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创立者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一个问题立刻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质是什么?是投机,是,当的结果可以预期的时候,本身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话,令我猛醒:"格老(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什么任凭他们胡闹而不制止?"何止是一个不制止啊,当时波恩女士曾警告过柜台外交易的风险,格林斯潘和莱维特(当时美国政权交易中心主席)却一直以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监管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缄默,要知道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会主席之外,她还和格林斯潘,莱维特,美国财政部长鲁宾,都一起在总统的金融工作小组里任职,格老为什么要这样?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看俄罗斯的经济.苏联解体了,庞大的帝国噗哧一声消失在地球上,渐渐演变成了历史书上的一个"前"字.美国的经济学家们曾经自豪的说,我们没有使用一枪一弹就剥夺了一个大国的行动自由.是啊,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了休克疗法的阵痛,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乌克兰的独立使俄罗斯被挖去了欧洲左心,剩下的圣彼得堡到莫斯科这根脊柱和乌拉尔工业区这个右心支撑着俄罗斯这个欧洲病夫,在这个时候外汇成为了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相比东南亚国家能喊出:"牺牲一带少女的青春,换取国家经济的腾飞"的口号,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俄罗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经济逐渐转好之际,曾吸纳巨额的外国投资,外国对俄罗斯持有债务和股票超过两千亿美元,其中主要债权人是德国,瑞士与美国的银行,当时俄国政府所积欠的外债超过一千三百亿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亿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资金就超过二百亿美元.可是外汇,谈何容易啊.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俄罗斯, 80%的外汇来源来自于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属于特殊产品,受制于显而易见原因,其出口的规模受国际政治风云变换的影响很大,而靠出也不是长久之计策.我们无法想象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艰难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也已经达到了 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说俄罗斯现在的石油出口价格应该高于25美元每桶才能赢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原油平均价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该组织规定的每桶21 美元的内部参考价低6美元以上.俄罗斯的工业完了,1996年,俄罗斯石油产量达到创记录的最低点3.1亿吨,即使相比于1991年的5.16亿吨也是少的可怜的,但是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却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罗斯的痛苦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另一条消息袭击了俄罗斯,美国人宣称,石油的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犹如晴天霹雳,然而仿佛美国人先知先觉,国际原油价格在1998年5月 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权平均价格仅为717.58元/吨(不含税),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价格俄罗斯当时连起码的粮食进口都不能满足了,只有中国处于人道主义以及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紧急向俄罗斯输出农产品.

一个曾经如此横行的帝国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让亲近者珊然泪下呢?何况也许这个帝国在1997年还看见过复兴的火焰.

从1997年到1998年,我们以俄罗斯经济崩溃为目标,很清晰发现许多"巧合":当俄罗斯最需要外汇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1998年01月01日,俄罗斯新卢布开始流通,1月底,因为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下跌造成俄罗斯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发债规模急剧膨胀,致使股市和债市引发又一轮下跌行情,继尔就发生了货币大贬值.俄罗斯再度爆发金融危机。回首看看从94年LTCM成立到98年卢布崩盘,其间有多少千丝万缕的联系啊.俄罗斯缺少外汇,石油,武器挣不着钱,美国佬就把一个用"完美"公式建立起来的投机公司摆在他面前,本身是,但是现在的已经能稳操胜券了,谁不会动心呢,何况还是手上缺钱的人.但我想问,这个世界上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谁制定的? 操纵金融危机的是些什么人? 能操纵石油价格的又是什么人 请问,现在还有人怀疑这仅仅是一场巧合吗?

LTCM输了,表面上,他输在理论出现漏洞,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时候,也就是预测失败的时候.但是为什么美国政府明知道理论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终有一天会衰亡,却不制止. 原因很简单,可怜的LTCM从一开始就是吸引俄罗斯上钩的诱饵,它用足够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罗斯那可怜的为数不少的最后一点美元储备.等到卢布崩溃, LTCM的存在价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终摆脱不了垂死的命运.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为作为阴谋,这套崩溃俄罗斯经济的计划太庞大了,作为金融顾问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无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美国政府的清白罢了.

1998年09月30日,克林顿宣布,在于今年9月30日结束的1998年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预计将出现约700亿美元的盈余。这是美国政府自1969年以来首次实现财政盈余。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其他国家人民的血汗

1991年德国金属公司出现巨亏的原因

固定价格远期交割使得MGRM面临油价上涨的风险,如果价格上涨3~5美元,溢价就会被吞噬;如果价格上涨得更多,会导致巨额亏损。因此公司决定运用石油期货和互换进行避险。如果MGRM能够成功地规避价格风险,将可能产生约6亿美元以上的利润(4美元×1.6亿桶)。

1993年,MGRM出售了大量远期供货合同,合同内容基本上是,在未来5~10年以固定价格向需求方供应原油、加热油和汽油,不管合约的长度如何,这些固定价格比合约协商时的现货市场价格每桶高3~5美元;

此外,远期供货合同还给了对方在现货价格上升到合约规定的固定价格之上时以现金结算的选择权,具体规定为对方支付主导的近期月份期货价格和合同规定的供应价格之间价差的一半。比如,合同价格为20美元,几个月后,近期月份期货价格上升到24美元,对方可以要求MGRM中止合同,并由MGRM支付2美元的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