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辽宁锦州油价表_锦州中国石油92号汽油价格
1.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
2.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3.我国有哪些大型油田?
4. 高起点、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先进技术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1
1991年,新疆首套14万吨/年乙烯装置落户独山子。刚刚参加工作的薛魁有幸成为新疆第一代乙烯人,他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知识型技术工人。
为了全面掌握乙烯生产技术,他跨岗位、跨工段学习,全面掌握了分离、裂解和压缩三个工段的技术,成为乙烯装置的全能操作手。2003年、2004年,他在中国石油及全国石油石化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两连冠”。
2005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获批开建。在技术资料审查中,他清理出乙烯装置问题近400项,并对裂解气管道取消膨胀节等重大方案性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底,公司实施乙烯优化调整项目,新建一台裂解炉。他白天泡在施工现场,晚上比对技术资料,检查发现多项重大问题并及时优化改进。2019年项目建成,创造了国内同类裂解炉建设周期最短纪录。
薛魁始终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1年,他带领团队认真分析14万吨/年乙烯装置3年的生产数据,提出“优化乙炔反应器操作”等17条建议,彻底解决了装置“两低一高”生产难题,每年增效近4.5亿元。
他对百万吨乙烯装置提出“增加裂解炉蒸汽放空管线”建议,在2015年检修开停工阶段,装置减少火炬排放5785吨,首次实现国内大型乙烯装置零火炬排放的绿色开工。
他独创的“裂解炉精准调节法”极大地延长了轻烃裂解炉的运行周期,提高了单炉生产效益,该操作法被命名为中国石油一线生产“十大绝招绝技”,在行业中得到推广。
薛魁先后撰写、编译了《乙烯装置基础理论知识教材》《林德乙烯开车指导手册》等技术资料,创造性地实施了新员工培训五步法,使大批员工快速成才。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2工作29年来,肖刚一直扎根生产一线,立足岗位潜心钻研,在技术创新、攻坚克难及人才培养方面贡献突出。
1996年,新疆油田引进国外大型燃气压缩机用于天然气输送。为了不受制于国外技术,肖刚苦练设备维修基本功,先后取得连杆瓦拆卸工具、活塞环快速安装工具、双层连续工作液压油储罐等25项国家专利,使压缩机维修效率提高30%以上。
他发明了“压缩机低温启动法”,使故障率由10%降为零,被纳入集团公司十大操作法之一。他主持的课题“压缩机自主维修和配件国产化”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肖刚在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团队,带出了以自主运维为“名片”的班组,自主承担压缩机、离心泵、各类调节阀等的维修。2007年冬季保供期间,肖刚和班组成员连续工作36小时,保质保量完成一台正常情况下需5天完工的进口DPC2804压缩机8000小时保养工作,获得了国外制造厂家的高度赞扬。
2013年新疆油田成立首个技能专家工作室。作为工作室领衔人,肖刚一方面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维修技能,一方面发挥工作室各成员的特长,不断总结工作室管理经验,2014年工作室迅速成长为“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在油价断崖式下跌和肺炎疫情的双重考验下,肖刚带领工作室成员紧盯新疆油田环准噶尔盆地70余个油气站点,服务长达4000余公里的油气骨干输送环网,成为设备疑难杂症的诊断专家。
肖刚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完成现场技能公关项目8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3项,获得油田公司级以上成果2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效4000余万元。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335年前,技校毕业的孙青先走进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成为一名操作工。这30多年,孙青先见证了从小设备到大装置,从小乙烯到大乙烯,伴着中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壮大,他也成长为驾驭乙烯技术的新时代产业工人,被誉为乙烯裂解炉“炉王”。
他在操作中反复推敲,总结摸索出“一查看进料偏差,二调整烧嘴火焰,三观察炉管颜色”的裂解炉反应温度三步控制法。用这种工作法,裂解炉运行周期达到20天设计值,双烯收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增经济效益540万元。
兰州石化24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初期,由于初馏塔的裂解重油黏度较高,且塔釜液面不易控制,致使油洗塔负荷始终达不到设计能力,成了制约装置生产的瓶颈。
于是,孙青先开始了自己的钻研。有一次,他在翻阅国内外行业信息时,被一条降低油洗塔浓度确保稳定操作的信息吸引住了。受到这条信息的启发,他大胆提出往裂解油中注入急冷水来改善油洗塔的操作建议。这项建议达到了显著效果,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短时间内达设计值。
孙青先通过参与组织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乙烯装置关键技术难题30多项,获得行业影响的技术成果20多项,15项QC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甘肃省、中国石油表彰,累计创造效益8000万元以上。2016年,他参与了裂解气压缩机GB-201原址更新改造,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月增产乙烯3000吨,装置能耗降至694.2千克标油/吨,下降了近100千克标油/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孙青先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先后编写完成《乙烯装置裂解炉操作法》等近40万字的技术资料,指导了兰州石化24万吨乙烯/年装置的开车和运行,实现了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创下国产化程度最高乙烯装置开车纪录。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4“有难题找徐凯。”在锦州石化公司检维修部门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家口中的徐凯是锦州石化公司检维修车间动设备专业高级技师,是专门解决动设备“疑难杂症”的“机泵神医”。
每一次装置大修、新装置建设,就如同一次“大手术”,徐凯倾注了大量精力和汗水。不论是泵的吊装、密封安装,还是调整泵体水平度和同心度,有他在现场指导,大家就有了主心骨。经他组织检修后的设备,全部实现了安全可靠运行。
在串联密封改造、新泵安装过程中,他带领员工调整泵体水平度和同心度,指出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检查串联密封改造系统是否符合设计参数,使改造后的新泵达到安全实用的要求。2014年的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建设中,他带领车间员工圆满完成所有机泵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保障了装置按时建成投产,并实现动设备一次开车成功。
去年深冬的一天清晨,负责含硫污水装置的班长于彦涛打来电话说:“含硫污水装置氨压机卸荷器又发生了卡涩故障!”“我马上去。”徐凯答道。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出现类似故障。此前徐凯分析,是由于压缩机介质中的杂质原因,卡住了卸荷器的调节杆,造成气量调节失效。这期间,他与压缩机厂家积极沟通交流,建议升级卸荷器材质,优化密封结构,以满足生产调节的需求。按照他的想法改造后,故障问题解决,确保了氨压机平稳运行。
在二催化增压机出现润滑油系统压力低而连锁停机时,他决定延长油路保压时间,通过对增压机润滑油系统加装蓄能器,加长润滑油油压下降的时长,为增压机油泵自启提供充足的时间,合理地避免了油压突然下降而导致增压机停运的故障。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52000年刚参加工作,王尚典就迷上了车工,他疯狂学习、苦练技能,工作仅一年就获得锦西石化公司车工状元桂冠。2004年,他代表中国石油参加全国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一举获得了银奖,被企业树立为“钻研技术、爱岗敬业”的青年楷模。
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在2005年发生重大转折。在一次加工事故中,王尚典失去了右手大拇指,被定为四级伤残。
因为热爱,休养康复的王尚典拒绝了公司安排的清闲岗位,再次站到了车床边。经过疯狂枯燥的练习,王尚典另辟蹊径,用自己的食指指背去代替拇指进行精密测量,那一年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2012年,受伤7年后,王尚典以辽宁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战胜了国内众多同行高手,站在了车工冠军的领奖台上。他战胜了自我,获得了“断指铁人”的称号。
王尚典通过集团公司搭建的培训平台,学到了系统的创新方法、新软件应用等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技改革新的思路逐年清晰。他积极参与技能中国行,多次跨行业、跨企业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技改革新能力进一步磨炼加强。近些年,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技改革新、生产难题数十项,《大直径波齿垫磨环工艺的改进》等32项成果获奖,并应用到生产中。2020年是锦西石化公司的大检修年,他用自己的技能服务生产,大检修期间就完成了8项技改创新。
在生活中,王尚典是个积极、温暖的人,他从事志愿者活动10多年,参与敬老爱孤、植树绿化、保护环境等爱心活动,4名贫困学子在他的资助下顺利考入大学。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王尚典认真履职调研,坚持为基层一线员工发声,坚持为技能人才发声,提出多项有利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储备的建议。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6参加工作28年来,王峰扎根炼化生产一线,他深耕催化裂化专业,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装置平稳、高效运行做出突出贡献。
2014年2月28日,装置凝缩油罐液位计引压管突然断裂,王峰仅用13分钟便精准隔离泄漏点,避免事故发生。2019年9月,再生器连续发生跑剂事故,王峰准确判断出跑剂系催化剂中钙含量过高影响旋分工况所导致。公司纳王峰提出的`大量置换催化剂建议后,装置很快恢复正常。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成功解决、避免紧急停工8起,排查处置装置大小隐患200余项。他总结提出的“双人双向”确认操作法、“机泵启停优先等级法”等操作经验在多套装置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内外操操作不同步、应急处置中人员安排的优先顺序等问题,为装置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大港石化催化裂化是国内较早应用UOP密闭直连技术的装置之一,操作条件苛刻。王峰优化开工方案,创造性提出“三低一慢”喷油工况,解决了沉降器跑剂难题,为集团公司此类装置提供了宝贵经验。催化烟气脱硫装置投用后,给环保带来极大挑战。他巧动脑筋,提出将闲置的旧设备改为脱氨塔,分离处理氨氮与无机盐,以最小的投入,解决了行业难题,年创效861万元。此外,还先后攻关解决了待生线路流化异常、油浆系统结焦等装置技术难题26个,参与高炉隐患治理等重大技术改造14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累计创效千万元。
他以“王峰催化裂化技能专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提出“导师带徒”和“两师一徒”培训法,推进“一人一策”差异化培训。他组织编写催化裂化开停工、事故处理、生产优化、特阀操作4个系列160个培训课件,开发完善了技能鉴定题库和培训教材。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726年前,宋成立从吉林油田石油技校毕业后,怀揣奉献油田、建设油田的满腔热血,来到扶余油厂。从普通石油工人成长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宋成立靠的是骨子里不服输的钻劲、韧劲。
油工作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并不容易,不但要了解地面还要掌握地下。为了弄懂井下工艺结构,他跟着作业小班的工人,从起管柱到下管柱,跟踪作业的全过程。只要有新的措施或工艺投产,总能看到他的身影。2007年,他收获了人生第一个大奖——吉林油田公司油技能大赛第一名。
油田生产建设中,电力消耗一直居高不下,是制约企业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寻找技术突破口,宋成立翻阅书籍,查找资料。有一天,他脑海里闪过新想法,立刻组织小组成员做试验。当3个小时的研讨结束后,他看了下手机,是家里母亲打来的,他立刻回电:原来是父亲突然中风住进了医院。宋成立眼含泪水,立刻赶往医院,看到躺在床上的老父亲,心里无比愧疚。父亲没有怨他,相反还在鼓励他:“不要担心我,工作要紧!”就这样,在家人的鼓励下,在同志的帮助下,《PLC电保温自动控制装置》研制成功,可根据环境温度、单井产液量等因素自动开关实现节能,每年可为厂创效300余万元。多年来,他参与的89项创新成果获得公司级以上奖励,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创造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
2020年,他领衔的集团公司油技能专家工作室,被国家人力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宋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他连续3次被公司委派担任全国油工大赛集训队总教练,培训学员5000余人,其中3人获得全国大赛铜牌,6人获得优秀选手,25人获吉林油田公司技术能手。
油田优秀员工事迹材料8曹遂军对焊接技能的精益求精,对岗位的专注与执着,使他熟练掌握了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管道下向焊等焊接方法,以及耐热钢、不锈钢、铝、镍、铜、钛合金及异种钢的焊接技术。
一次合金钢管道焊接时,由于成型要求高,曹遂军太专注于熔池控制,停下来时他才发现,靠近焊道的手指上,被烫起了一个手指般粗的水泡。正因为这股认真劲,他成了领导眼里“最放心”的第一人选,只要遇到难活、急活、新材料、新工艺的焊接任务,领导首先会想到他。在这个过程中,曹遂军的技能水平迅速提高,工作第5年获得公司焊工比赛第1名,并借助企业技能竞赛平台快速成长,先后获得河南省比赛第一名,全国工程建设比赛第二名。
丰富的技术积累助曹遂军多次解决了遇到的焊接施工难题。公司在某焦化装置焊接时,遇到了复合材料过渡层焊接裂纹和气孔难题,他通过了解焊接参数和施工过程,创造性地用分段横焊法焊接仰上坡焊缝,效果显著。此外,他带领焊工取得了B塔焊接100%的合格率,高效解决了复合材料过渡层裂纹难题;焊条利用率由70%提升至100%,仅镍基焊条的节约就达到20多万元。他以《不锈复合钢板的焊接要点与技巧》为标题,参与编著的《焊接技术能手绝技绝活》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钢结构施工中,他协助制定了厚板高强钢单面V型坡口箱型梁焊接工艺,并对参建鸟巢焊工进行培训,大幅提高了参建焊工的超声检验合格率。
2011年,中国首次参加在英国举行的第41届世界技能竞赛焊工比赛中,徒弟裴先峰获银牌,取得中国首次参赛奖牌零的突破。曹遂军作为教练,受到人力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证书和发文表扬。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国对石油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在北方。这种油气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我国有哪些大型油田?
1、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1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到1996年已连续年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21年。1995年年产原油5600万吨,是我国第一大油田。
2、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地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30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3、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0年,先后找到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按当量折合原油储量在内),1995年年产原油220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从2003年到2007年12月,长庆油田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大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大油田。
4、辽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1995年原油产量15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近年来,随着长庆油田产量的突飞猛进,辽河油田产量暂居国内第四。
5、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3.93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从199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4位。1995年年产原油790万吨。
6、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含油气构造55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2%,是我国第一大气田,1995年年产天然气71.8亿立方米,年产原油17万吨。
7、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 ,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1995年年产原油466万吨,天然气3.13亿立方米。
8、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9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9、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 、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1995年年产原油410万吨,天然气11亿立方米。
10、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油田指原油生产的特定区域。有时为特定地域地下集聚 的油层的总称。广义上把几个油区合在一起称为油田。例如大庆油田,英国的 北海油田,苏联的秋明油田等。油田是地下天然存在的碳化氢,地表条件下 则呈液体。与之相反,在地表条件下仍为气体,则为天然气。天然气生产的 特定区域为天然气田。石油可储量大小决定开价值。要求精确地计算含 油面积大小,油层数目和厚度以及单位面积石油储量等。
一般可储量在5 亿吨以上的为特大油田,7000万吨到1亿吨以上的为大型油田,7000万吨以 下有为中小油田。要计算可能设的油井以及年产量,有的油田储量大,但产 量不一定高,这主要受油田的驱动能力影响。从储量到产量经过精心计算, 确有开经济价值的,才能正式开。
高起点、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先进技术
为了做好招标工作,中国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文件,使中外双方在合作中有法可循。立法起草班子收集了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石油法律文本和资料,还先后7次邀请联合国开发署跨国中心专家和美国律师事务所等国际权威法律机构前来指导,同时派人到挪威学习。经过数十次讨论、研究、对照和多次修改,终于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海洋石油条例》(简称《条例》)。《条例》明确了石油所有权,合同区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国家石油公司的地位和职责,外国石油公司的权益和义务。是即将进行的一轮招标的主要法律依据。
同时,也收集并参照国际上签订的120多份石油合同样本,结合中国的国情,依照《条例》精神,在总结我们谈判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对外合作的“标准合同”。其要点是:外商独承勘探风险、中方参与开发投资、限额回收投资和支付生产作业费、余额双方分成。它吸取了各国石油合同的精华,并依据我国主权和法规,体现了平等互利原则,受到国际石油界的普遍赞同。由此,大大优化了投资环境,如同在中国辽阔的蓝色国土上,种植了两棵“梧桐”,有了“梧桐树”,就有“凤凰”来。
依据《条例》的要求,1982年2月8日,院批准同意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同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东长安街31号正式成立。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公司,是独立核算、依法纳税、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它代表国家统一负责对外合作开海洋石油的业务,即以对外合作和自营的方式,从事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利用和产品销售,从事海上石油、天然气作业承包服务以及其他多种经营。
一、震惊世界的中国海上第一轮对外招标
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大力协同、积极支持和国际油价持续小波动的情况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1982年2月17日向12个国家46家有资格招标的石油公司发放了第一轮招标通知书。
这次招标涉及我国渤海、黄海、南海总共504个基本块,面积达15×104km2,其规模之大、海域之广、公司之多是世界上少有的,是震撼世界石油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兑现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信誉、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具体体现。
到1982年8月17日止,有9个国家33家公司对25个区块投标,共递交报价书102份。经过100多名经济技术专家及有关业务人员的详细评价,制定了中标及谈判方案。经过紧张、激烈的竞争性谈判,共有9个国家28家公司在19个区块中标。
为了保持和扩大海上石油勘探的规模,在认真总结第一轮招标经验的基础上,于年末和1985年初发布了第二轮招标通知书,在莺歌海东部、珠江口盆地、南黄海南部10× 104km2海区内,取公开招标形式进行招标。此时油价在高位波动,投资有利;同时,我们灵活地修改了合同:允许非物探参与者也可以投标;在签订的几个区块中,可以调剂工作量,以提高勘探成功率;当无发现但仍有剩余工作量时,可以适当扩大区块面积;复杂的中、小油田可以评价性地试生产,当年产量小于100×104t时,可免征矿区使用费等。这些修改,有利于争取外商开各种类型的油气田,特别是中、小油气田。此轮招标经最后谈判,共有4个国家15家石油公司在8个区块中标。
为使海上石油对外合作勘探工作陆续接替上去,发现更多的油气田,于1989年初发布了第三轮招标通知书。此次招标涉及珠江口盆地东沙-神狐海区,面积超过3×104km2。为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进一步放宽了合同条款,主要免除了外国公司在勘探期培训中方人员、技术转让等义务;在完成物探工作量后,有权选择钻井或终止合同。通过谈判签订了3个石油合同。
三轮对外招标共签订石油合同30个,加上以前的合同和协议,总数达到66个,外商投入资金高达31.2亿美元,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二、大力引进钻井、地震、导航、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中国海油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来自陆上油田,已有多年石油勘探开发经验,但就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而言,特别是对国外海上先进技术的了解还是一片空白。为此,公司一成立就制定了明确的科技发展工作方针,即通过海上石油对外合作,充分利用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技术合同、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等多种渠道,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培训人才,尽快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逐步应用并掌握一大批国际先进而实用的勘探、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发展创新,力争尽快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提高我们对外合作的能力,促进我国海洋石油科技进步,满足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建设的需要。
自17年起,我们分别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挪威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一大批钻井、物探、测井、海上工程建设所需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配套的先进工具、软件,加速了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进程,及时满足了当时对外合作工作的需要,从而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际信誉,走出了国门,迈入了国际市场。
a.在钻井和测试方面,先后从新加坡、挪威、日本、加拿大4个国家9家公司,引进具有80年代水平的自升式、半潜式钻井船11条(即南海1、2、3、4、5号,渤海2、4、6、8、10、12号)和90年代先进的顶部驱动钻机、MWD随钻测斜仪、SST有缆随钻测斜仪、ESI电子单点裸眼井轨迹测试仪、单点地面定位陀螺仪、钻杆地层测试器、MDT电缆测试技术、MFE和PCT井下测试工具,以及R-622T、CST-2400固井装置、HT400型撬装固井装置和QFT录井仪、DCS-ALFA录井仪、现代防砂技术和钻井模拟装置等。
b.在地球物理集方面,从1968年开始,先后引进了CGG59型模拟磁带仪、SN388B和GS2000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24道和48道等浮电缆、蒸和空震源;17~18年引进比较先进的DFS-V数字地震仪,48道、96道和120道等浮电缆,高压蒸和高压空震源,无线电、卫星、多普勒声呐综合导航系统及24、48次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滨海504、511、512地震船。滨海504地需船年改装成浅海地震(13)作业船。1986年引进了滨海516浅海拖缆地震船,并增加了滨海514、515两条极浅海作业船,组建了240、216、232三个海陆两栖地震队。同时,还引进了无线电导航系统,包括莱迪斯系统、阿戈系统、西勒迪斯系统、微波测距仪,以及导航资料处理中心、导航计算机系统、水下音频定位系统、P-100导航系统等。
至此,中国海油完全掌握了江、河、湖、海等不同水域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集技术,满足了对外合作和自营勘探的需要。
c.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引进CYBER170-730、RDS-500、CYBER855S、VAX8650地震资料处理机,CS6410、PE3212F地震资料解编和绘图机,CALCOMP748平板绘图机,GS6410、GS6412地震胶片绘图机,APPLICON4500彩色绘图机及ITA地震处理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引进和开发了面元均化、三维定位导航、处理面元插植、三维一步偏移等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全倾角波动方程偏移、FKDMO-FK叠前偏移等二维叠加和偏移成像技术;速归倾角滤波、中值滤波、概率分析、F-X预测多项式拟合、信号相干等二维去噪技术;最大似然率反褶积、Q反褶积、最大方差模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谱白化反褶积等二维高分辨技术及AVO、SVIM等特殊处理技术。这些成果的取得,使我们达到了独立进行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二维精细目标处理和储层岩性处理的水平。
d.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引进了区域地震地层学解释技术、油气评价技术,以及PE3254SIDIS、VAXII、IMTERPRET、VAX3500、GEOQU、EST、人机交互解释系统和VAX751、DISCOVERRY测井资料处理绘图系统。在上述技术装备基础上,引进发展了人机交互反演3个主参数(用主频、全振幅反演测试薄层厚度,反演层速度,用层速度换算储层物性参数)、多参数人机交互储层评价和聚频微地震相分析差别、变速时深换算、储层横向预测和描述等技术。能完成三维地震资料人机交互解释、人机交互绘制含油气储层顶底构造图、厚度图、平均速度图、层速度图、含砂量百分比图、砂层厚度图、孔隙度图、含油气饱和度图、含油气丰度图等的解释和绘制。
e.在海上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引进了国际同类工程设计公司所通用的计算机和大型应用软件,配备了各种微机54台,软件92个,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进行海洋石油开发工程设计的计算机设计系统,达到了国外设计公司计算应用系统水平,包括进行工艺与公用系统设计、经济评价与经济预测、工程结构计算与设计绘图和数据库等四大部分的软件与配套设备,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软件进行工作。设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具备了承担海洋油气田经济预测和经济评价的能力,具备了以油气开发工艺、总图配管、海底管线、消防安全、仪表控制、探测防腐、环保为主要专业进行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系统设计的能力,承担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机械设备、动力、电气、热工、通讯、暖通系统等设备组块、导管架、海底管线、舾装和土建工程等设计任务的能力。
总之,我们掌握了国际上惯用的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了国际海洋工程界通用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掌握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另外,还引进了储层预测新技术(包括模式识别技术、地震模拟CSMOL储层预测新方法)、油藏模拟软件,组分油藏模拟(COMPIV)、多组分模拟软件以及PPI测井解释软件、PCI微机测井软件、TTXO和WELLTEST软件等。
三、根据各外国公司特长,转让我们需要的十方面专业技术
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在签订的第一、二轮石油合同中,经与外国公司反复谈判,确定了外国作业者对中方实行各项技术转让和培训中方技术人员的合同条款。为此,按每个外国公司的技术专长,应义务地向中方转让一项或多项在中国海上作业中适用而先进的技术,并承担对中方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任务。
仅在第二轮石油合同中,根据外国公司的技术特长和我们的需要,瞄准其独特的先进技术,在8个石油合同中进行了36项技术转让,包括地质、钻井、测井、开发、海洋工程、油气等10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从1985年10月执行以来,完成了24项,共有77人出国接受技术转让。在接受转让中,深入实际,通过共同工作,在地质方面,学习前Amoco公司在地层对比方面的图解法;开发方面的储集岩测定及研究方法,如核磁共振、图像分析包裹体、同位素等方法;在油方面学习其改进游梁式有杆泵的运动体系技术、JHN在气田生产自动化方面的Centum系统;在钻井方面学习Chevron、Agip石油公司的钻井软件等专业技术。这些技术针对性强,如Amoco公司转让的定向井钻井技术和公司钻井软件系统,在涠洲10-3-5C定向设计和涠洲11-4油田浅井大斜度井钻井作业中取得成功。又如Chevron公司转让的海洋油气处理集输设计、施工和维修技术项目,得到设计通用规格书和油田实例共5套45册,有关设计手册12种。这套资料系统、完整、实用,已作为各专业进行基本设计的基础资料。美国Esso公司早日的海上安全检验技术,对我国海上钻井平台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帮助。
在24项技术中,掌握的技术14项,其中明显收到效果的有:解决地质评价问题的盆地模拟技术;礁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和有效勘探方法;地震地层学技术和重复测试(RFT)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另外,在地层学和古环境解释、地层饱和度、储层岩性和物理特征、油藏评价研究等方面也学到了新的技术,并获得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和软件。
有些项目还利用技术转让提供的费用,购买了我们急需的软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四、组成合营公司,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
如何在对外合作工作中,迅速地提升中方的整体技术实力,始终是我们一直考虑的重要问题,而与国外专业承包服务公司的合作经营,能迅速地把专业技术提高到国际水平,这是一种好的办法。
中外合营公司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窗口。对外合作以来,我们同美、英、法、日等国的公司,在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里,组成地质、钻井、物探、测井、定位、钻井液、工程建造等40家中外合营公司,充分利用国际专业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为己所用。通过合作经营,引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外国承包公司所拥有的海洋勘探、开发、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在我国海域工作中实现快速技术转让,使各种专业技术能够很快提高到国际水平,拉近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是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的摇篮,是先进技术引进的绿色通道,又是中外双方平等互利双赢理念的充分体现。
a.通过组成钻井合营公司的合作经营,掌握了优选参数钻井、地层压力预测监视和平衡钻井、地层异常高压的预测与压力平衡钻井、海上丛式井的二维和三维定向井井身轨迹设计和丛式井整体设计。引进一批先进技术软件,吸收使用了先进的测斜仪和钻定向井的专用工具。还掌握了世界上主要先进固井技术和胶质水钻井液的设计与应用等十多项新技术。应用麦克巴专利——特殊防塌钻井液处理剂和ETSS新型钻井液程序,为现场钻井液及有关钻井工程计算提供绝大部分计算项目,对钻井液性能、组分能很快做出定量分析判断。配制和使用优质钻井液,在单独承包外国作业公司的钻井工程中,创造了安全、优质、低费用的服务,受到作业者的好评。南海2号钻井船在合作前自营的3年中,仅打井3口,合营后承包BP公司的作业,仅用14个月时间就打井7口,进尺22377m,日操作费用中98%是A级操作费(即操作费最合理、最低),生产时效也高达98%。这些指标在英国北海也是高水平的。
b.与美国德莱赛公司合资经营的石油测井服务公司,与法国斯仑贝谢公司建立石油测井合作业务,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装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测井承包作业。该公司具有在各种复杂岩性和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测井技术。在资料处理、解释等重要环节上,掌握了德莱赛公司全套解释程序、一套先进的解释软件和比较先进的测井地质学、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程序的编制和用HP9825计算机处理测井资料的先进技术,为海上和陆上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服务。
c.为尽快掌握定位导航技术,满足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需要,与英国雷卡定位测量公司合资组成了中国南海、渤海雷卡定位测量公司。先后从美国、英国引进中程和远程海上定位系统,仅在南海就建立了14个定位岸台,成立了相应的定位数据处理中心。年3月,我方首批出国培训技术人员回国4个月后,全线岸台都由中方人员操作管理,完全掌握了数据中心的硬件维修、软件编程和定位数据管理技术、导航计算和水下定位设计维修技术。建立起了一支能独立工作、高精度海上无线电定位导航的队伍,承揽了我国南海和渤海海域全部定位作业。
d.中国奇科地球物理公司是渤海石油公司地球物理公司与挪威奇科物探公司组建的一个合营公司,在合作经营中我们掌握了先进的海上数字地震集技术,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和三维地震处理,广泛运用地震地层学解释、人机联作解释和储层评价技术,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对方的技术培训和共同从事实际工作,培养了一批懂得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和管理的人才,同时通过合营公司对滨海511地震船更新改造,装备了一套计算机控制的质量控制、三维集和解释程序,使该船地震数据集能力上了一个台阶,从而在国际招标中占了明显的优势。
五、多渠道积极开展双边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
从1983年起,我们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联邦德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36家公司,开展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开展了36个项目的双边合作研究,得到各国和公司提供的无偿研究资金360余万美元,有近60人次出国参加项目研究工作。这些活动提高了学术和技术水平,合作研究的成果也大部分应用到海上石油开发工程上,从而推动了海上石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上石油开发的进程。
在技术合作中,与澳大利亚C.S.R技术合作援助项目是收益最大、效果最好的项目之一。该项目属于间无偿援助项目,由澳大利亚提供160万澳元,用于提高中方海上油气开发技术和经济评价方面的技能。为此,澳方执行项目公司C.S.R提供PRIME-750计算机系统及配套的IFPS经济评价软件,我方则派出16人到澳大利亚石油天然气公司接受技术培训。同时,澳方还派遣专家来华举办研讨会和多项专业技术指导,受益人员广达100多人。通过合作,中方人员掌握了PRIME-750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海洋工程评价、经济评价技术,提高了工程设计、经济分析、外语表达能力,培训出一批设计技术骨干,并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渤海海域的海冰对开发渤海油气田来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多年来未彻底解决的问题。过去因为多种原因,未能进入渤海中部和北部海域进行实测,许多资料数据不完全,一些工程上应用的海冰设计参数,也都依靠推算出来的,一般比较保守、安全系数偏高,直接影响开发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辽东湾陆续发现一批有商业价值的油气田后,要在此建造油平台,进行石油开发。所以,冰力大小成为工程设计备受关注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冰力参数涉及到油平台结构形式、决定投资和建造费用的大小。
从1987年起,我们通过间科技合作渠道,与联邦德国海洋工业协会合作,利用其技术和专家,开展了《辽东湾海冰调查和冰力研究》项目的联合研究工作,大部分研究经费由联邦德国资助。经过几年研究,已摸清了辽东湾海冰生成、流向规律、物理化学性质、种类、分布状况、与结构物最大作用力、动力反应、振动等一系列问题,合作研究的成果部分已用到该海区工程设计项目上。
在世界冰区研究中,结合我国石油开发进行这样大规模的现场实际测量冰情研究还是首次,填补了我国海况研究史上的空白。
另外,根据海上勘探开发工作的进展和实际需要,在技术薄弱环节上也聘请了少数外国专家,在华做短期顾问和咨询工作,这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锻炼和培养从事勘探、开发、评价、合同条法和工程设计人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联管会”“平行研究”“外聘”多类技术培训
据统计,从1982年至1991年,派出人员前往美国、英国、日本、挪威、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瑞典、巴西、泰国、荷兰、丹麦、比利时、埃及、阿联酋、阿布扎比、希腊、阿尔及利亚、新西兰、哥伦比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接受地质、物探、钻井、开发、工程建设、工艺措施、环保安全、财会管理、法律法规、办供销等14类147个专业方面的技术培训。共选派7批(团组)2308人次,总费用达到2000多万美元。其中,勘探、开发技术人员占581批1549人次。
(一)“联管会”“平行研究”
通过双边谈判,在一至四轮招标和招商活动中,已与外国公司签订了十个区块合同。为便于合同区管理,根据作业者的不同,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JMC)。在会内由我方首席代表和外国专家共同管理勘探、开发、生产一切业务,各方代表全部工作程序必须按国际惯例行事。这是我方代表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就要求我方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当时的国际先进技术,严格按国际标准进行研究,才能在平行研究或双方共同研究中,显示我方的能力和水平。如埕北油田的开发方案,是中国海油与日本石油公团用平行作业方式研究的。我方由于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拿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符合渤海实际情况的方案,从而以20万美元的代价转让给日方(作业者),在日方提出的埕北油田模拟研究中,都用了中方的研究成果。
除平行研究外,更多的是通过共同工作,逐步学会外方的一套先进而适用的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如法国TOTAL公司在北部湾勘探,发现和试生产的涠洲10-3油田,由于中方火员刻苦努力,很快掌握了该油田全部管理技术,提前实现了作业者地位转移。经过近一年中方的管理和操作,不仅大大地降低了操作成本,而且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得到了合作者法国方面的赞扬。
(二)聘专家
从~1987年3月,我们先后聘请美国鲁玛斯公司的辛余克斯先生任设计公司顾问、麦可里先生任乌石16-1项目经理;聘请美国布朗·路特公司孙曾成先生任涠洲11-4混凝土平台基本设计外方经理、镉木孝治先生任结构工程师;聘请英国泰勒·百德罗公司卡鲁特斯先生任西江24-3、惠州21-1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经理、怀特先生任高级成本估算专家、奥斯丁斯先生任莺歌海气田上游工艺模块模拟详细设计项目顾问。
在外聘专家指导下,按照国际标准、规范、惯例和要求,共同完成了10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设计或基本设计,培训出一批掌握国外现代海洋石油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的各种专业骨干。他们经过具体项目的实践,积累了各阶段设计的经验,完成了一批设计项目,学会了目前国际上在海洋石油开发工程设计方面用可行性研究、概念设计、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各阶段的设计方法、设计深度、工作程序、信息处理、对外咨询以及设计文件的编制等。
通过与专家一起完成设计项目,19个主要专业公司的200多名技术人员,在设计技术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得到配套的培训和提高:学会了专家基本工作方法;学会了应用国际标准规范来进行设计;学会了自编各种计算小程序。同时,也学习了现代化管理设计项目的方法,培训了一些项目经理人员。在专家指导设计工作中,也了解到国外设计项目的管理主要是项目管理方法,是通过项目经理来组织和实现目标管理的方法,其核心是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费用控制。
(三)技术合作
为尽快学习和掌握国外海洋石油开发工程设计先进技术和经验,我们先后同4个国家5个公司的36名专家,以项目合作方式共同进行设计。如琼-深天然气管道工程,首先与英国环球公司(GLDBAL)、日本日晖株式会社(JGC)进行了《海南岛海上气田开发可行性研究》、着重下游利用方案用液化天然气(LNG)的可行性研究,各自承担有关费用;其次,与加拿大努发公司(Nova.Corp)合作,并聘请四川设计院、管道设计院参加,进行管道工作详细可行性研究及概念设计;与联邦德国PLE公司,并以石油管道设计院为主,合作进行管道基本设计;与英国KPKENNY公司合作,进行琼-深海峡管道穿越的基本设计;还与英国环球公司和美国哈德森公司合作,完成了涠洲11-4和锦州20-2凝析气田上、下游的基本设计。
七、有重点地开展广泛的国内技术合作
在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转让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并发挥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实际需要,积极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开发研制创新,以满足对外合作和自营勘探、开发的急需。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20多个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大学等几十所高等院校进行了多项合作,总共合作研究77个科研课题,开发研制成功31项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都应用于生产实际,推动了海洋石油科技的发展。
本阶段(“六五”至“七五”)共引进国外海洋石油先进技术303项,接受国外石油公司技术培训230项,总公司派团组到国外进行技术交流1394个,送到国外培训的技术人员3222人次,派遣136人出国留学攻读学位。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出来的各种技术人员,后来都成为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和各级管理的中坚,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顶替了外方人员的工作,担负起了合作油田的重要技术岗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