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元朝

2.蒙古族的敖包上插的那个大叉子叫什么?

3.蒙古国古果是不是

4.蒙古帝国以血腥恐怖的手段迅速确立了统治地位

中国历史-元朝

蒙古首饰镀金价格_蒙古首饰镀金价格多少

在讲元朝之前不得不说说蒙古国,因为他和元朝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连续版图最大的帝国,这么大的帝国是怎么来的?

当年辽国被金国干翻后,辽国的其他民族又变成了金国的小弟。蒙古大概在这个位置:

蒙古各部落生活在大草原上,彼此很分散,大家除了放养也没啥生活,于是部落间吃饱了没事就抄家伙对练,互相仇视。其中有个部落,老大叫也速该,有一天他终于抓住了另一个世仇部落的大哥铁木真兀格,也速该把他给砍了。也速该砍完铁木真兀格之后,他儿子出生了,也速该为了纪念,给他儿子取名:铁木真。没多久,也速该又卷入了部落斗争,死了。年轻的铁木真只能自己带着部落生存下去。谁也没想到,他身上有着强大的军事和领导才能,不久就把其它部落统统收拾掉了。以前松散的蒙古各部落,从此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蒙古帝国。铁木真也就成为整个蒙古国的老大,被尊称为无比强大的可汗:成吉思汗。

蒙古国刚诞生的时候只有两个敌人:一个在西边叫西辽,一个在东边,就是金国,欺负了蒙古人许多年。当年辽国被金国打败,残余的契丹人逃到西边,建立了西辽。西辽本来和蒙古人没啥瓜葛,但成吉思汗当年统一蒙古的时候有个仇家往西逃到了隔壁西辽。逃到那边竟然赢得了西辽国王的赏识,当上了驸马。西辽从此成为蒙古的祸患,所以这个时候蒙古人一边和金国干架,一边和西辽干架。西辽没多久就扛不住了,被蒙古人吃掉了。把西辽吃掉之后,蒙古与更西边的一个国家相遇了,它就是花剌子模,蒙古想和花剌子模和平相处,做友好的邻国。但是没想到蒙古派去的几百人的商队和使者都被杀了,所以成吉思汗很不爽。他本来在和金国打仗,现在先缓一缓,亲自带队掉头跑去西边攻打花剌子模。这次消灭花剌子模就是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无论是打金国、西辽,还是花剌子模,蒙古人的主导思想都是以报仇为主。然而,征服花剌子模之后,蒙古国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菜,自己体内是有洪荒之力的。从此蒙古人的野心彻底释放,变成了史上最可怕的侵略者。我们可以认为,这才是日后蒙古帝国的起点。

从上图可以看出,蒙古消灭花剌子模之后,首先遭殃的就是弱小的西夏。于是蒙古人用各种不同的理由,一共打了西夏四五次,最后终于一抬手把西夏给灭了。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成吉思汗死在了西夏。蒙古人在西边灭掉西辽、花剌子模和西夏之后,又和东边的南宋合作,灭掉了金国。经过这么一番操作,蒙古国成为亚洲的大哥大。

花剌子模在亚洲的最西边,蒙古人灭它的时候冲过了头,来到了欧洲的门口。于是蒙古人下一步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就是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这次的目标是欧洲。这次西征由成吉思汗的儿子,新的大汗窝阔台指挥,一直杀到今天欧洲的匈牙利。等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辈当政,于是又有了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这次的主要目标是中东,大概在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这些地方。好了,到了这个时候,蒙古人已经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此时的蒙古大汗是蒙哥。蒙哥就是《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有个好朋友,是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蒙哥就是他儿子。为什么要提蒙哥呢?因为当整个蒙古帝国在西边大杀四方的时候,蒙哥正在东边,亲自攻打最硬的一个:南宋。他为什么要打南宋呢?因为蒙古已经征服了欧洲和非洲,只剩下旁边的亚洲,这样地图版块更完整。但蒙哥在攻打重庆的钓鱼城的时候,被射死了。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阿里不哥,他正在蒙古老家,随时准备接任大汗。一个叫忽必烈,他和孟哥一起攻打南宋(但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两个弟弟都觉得自己才是继任蒙古大汗的人。于是忽必烈心急如焚,要跑回蒙古去争大汗,他回蒙古后硬生生把阿里不哥干趴下,当上了蒙古帝国大汗。后面忽必烈再次南下,最后终于把南宋给灭了,到此为止,蒙古帝国版图基本补齐了。

不过蒙古帝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称谓,忽必烈把这个巨大的帝国称为大元帝国。然而大元帝国版图有多大,问题就有多大。成吉思汗有很多子孙,这么大的地盘表面上都是大汗的,实际上却被分成一块一块的,由子孙们分管。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大汗的时候,大家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里不哥。于是巨大的蒙古帝国貌合神离,分出了四大汗国,分别是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忽必烈虽然是大汗,但基本管不了四大汗国,好在他成功拿下南宋之后,在东方有了一整块自留地,就是元帝国,也是我们的元朝。

八、蒙古帝国之元朝(上)

蒙古国用了几十年,从一个小部落膨胀成欧亚大陆巨无霸。在历史上,大到这种程度的帝国一般都会经历分裂。罗马帝国裂成了两块,亚历山大帝国裂成了三块。而蒙古帝国裂成了五块,其中四块分给了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叫四大汗国;一块由蒙古帝国大汗亲自坐镇,叫元帝国。本来这四大汗国都应该听元帝国的,但大家不太喜欢忽必烈,于是各自为政。元朝也就成了光杆司令。

元朝有个特点:特别费皇帝,它总共才98年,却经历了11个皇帝。中间的40年连换10个皇帝。为了快死了解元朝,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段:第一段,开国皇帝忽必烈时期,元朝最鼎盛时期;第二段,元各种“宗”轮番上阵,这时期只忙一件事——换届;第三段,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在位时间很长。下面看看元朝都发生了什么:

一、忽必烈时期

这个时候的元朝,就一个字:有钱。因为大家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在当时的欧亚大陆,许多民族或者小国都归顺于蒙古帝国,帝国很注重改善交通,大家串门、做生意,都变得无比顺畅。最重要的是,蒙古人没有受过儒家教育,没有士农工商这条鄙视链,很鼓励经商。至少在忽必烈统治下,元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小伙子,17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从半个地球以外的意大利来到元朝,在元朝待了十多年才回欧洲,他的见闻被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这部游记把元朝吹的天花乱坠,从此引发了西方人对东方无尽想象,最后开启了整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不过忽必烈这个皇帝厉害之处在于,他清醒而智慧的意识到要想在汉人地盘当老大,蒙古人必须汉化。从此,元朝官员的设置、国家管理,都开始用汉人的制度,大家学汉语、汉文化,连首都都从蒙古往南搬到了元大都(今北京)。北京从此变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直到今天。

汉人以农耕见长,蒙古人只会放牛放羊。而到了元朝,统治者也开始鼓励蒙古人种田、种棉花了。因此在忽必烈时期,元朝不仅商业发达,历经战乱的农业也奇迹般的恢复的相当不错。

蒙古人灭掉南宋,竟花光了所有运气,此后再也没打过一场胜仗。比如日本,蒙古人开船去日本,结果刮来一阵台风,舰队被卷的人仰马翻。除了日本,元朝还打过越南、缅甸等,这些战争要么是蒙古人在海上被打翻了,要么是因为当地太热呆不下去,最后结果都是没有收成。

然而这个时期一过,大家就发现:元朝真正的问题,不是蒙古海军不过强这么简单。

二、元各种“宗”的元中期

元朝的汉化搞的不错,然后只是不错而已。蒙古人搞汉化,只是为了统治汉人,并没有理解汉人的精神。元朝之所以存货不到一百年,是因为他们至少有两件事没汉化明白。①皇位继承。汉人的王朝基本都能维持三四百年,其中一个原因是很看重一个规矩:老皇帝没了,长子顶上,长子没了,长孙顶上,以此类推。这叫嫡长子继承制,从周朝就开始了。但蒙古人不一样,如果大汗死了,全家人先坐下来开个会,选一个最厉害的人出来做下一个大汗。元朝建立后,大汗也开始指定接班人,但是蒙古人打心底里还是认为谁最厉害谁才能当大汗。所以每当有新大汗继位,就会发动夺位。因此在忽必烈死后的40年里,就这么连换了10个皇帝。因此在元朝中期,国家从来没有稳定过。②民族制度。如果说继位制度只是朝廷的内部矛盾,那么除此之外,元朝最大的问题是,没搞明白汉人皇帝是怎么带着这么多民族一起玩的?在汉人皇帝眼里,中国所有的民族都应该一视同仁。唐太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具有伟大帝国胸怀的皇帝。但蒙古人的做法不同,他把元朝分成四等,地位从高到低是这样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级差别意味着全方位立体式的不平等,比如汉人犯错罚的比蒙古人重,汉人科举难度比蒙古人高。还有更加重要的,等级越低,税越重。元朝花钱的地方很多,比如:蒙古贵族不交税,朝廷还要不断的给赏赐。这些巨大的开支,几乎都靠剥削汉人而来,尤其是原南宋汉人。

正是因为元朝社会充满了各种不平等和政治腐败,所以把历史舞台上最恨的角出来了,它就是农民起义。所以元朝的农民从头到尾一直在起义。就在这种朝廷不消停、国家不安定的局势下,元朝迎来了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元顺帝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人就干了35年,顶了三分之一个元朝。但我们要聊的重点不是他的工龄长,而是因为他将为中国历史牵扯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九、蒙古帝国之元朝(下)

元顺帝能当上皇帝,大概是上天注定。他爹是皇帝,但皇帝没当几天就让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元顺帝的叔叔给坑死了。元顺帝的叔叔篡了皇位。不久,叔叔的儿子死了,于是叔叔良心发现,死后把皇位还给了元顺帝的弟弟,然后元顺帝的弟弟也死了。结果只有元顺帝来做皇帝了,当时他只有13岁。

莫名其妙当上皇帝,由于皇帝年龄还小,所以宰相伯颜就高兴了,一看皇帝是个软柿子,他把元顺帝当傀儡用,自己把持朝政。然而元顺帝其实已经秘密找好了同伴,准备一同对抗伯颜,而这个同伴就是伯颜的亲侄子,他的名字叫脱脱。有天伯颜约顺弟打猎,元顺帝说我有病不去。等到伯颜独自出门后,脱脱和元顺帝就立刻关上门发动。等到伯颜回来,脱脱给他列了多条罪状,把他撸掉了。所以,脱脱成为下一任宰相。脱脱被称为一代名臣,给元朝带来了一堆很厉害的改革。如恢复科举、减免赋税、整顿腐败等。这个俊辰组合,居然让风雨飘摇的元朝有点回血的样子。然后元朝气数已尽,就在政治上稍微有点起色的时候,黄河又决堤了。黄河一决堤,就得找农民工来修。治理黄河本来是件利国利民的事,却干出了祸国殃民的结果。朝廷强征十五万农民工干活,而底下的小官吏坑了朝廷的拨款,农民工收不到工资。元朝终于迎来了致命的冲击:元末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中,安徽有两个白莲教的小领导,一个叫韩山童,一个叫刘福通。这两人平时就有很多粉丝,大家都冲过来说要跟着他们一起干。他们在历史上称为红巾军。红巾军虽然是韩、刘二人最先发起的,但红巾军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实际上他们有很多个团队,在各地各自为政。比如最重要的两支红巾军:①安徽的韩林儿&刘福通(创始人韩山童刚起义就被当地派出所剿了,后来他儿子韩林儿顶上,但这支队伍的实际领导是刘福通);②湖北的徐寿辉&彭莹玉(徐寿辉是湖北黄冈人,而彭莹玉是江西一个和尚,道上兄弟喊他彭和尚)。除了红巾军还有其他起义势力,比如江苏的张士诚、浙江的方国珍。大家各自忙着造反的工作。下面重点说安徽的韩林儿&刘福通这一支,这一支红巾军在安徽的另一个地方有个分部,他们的领导叫郭子兴。有一天他的部队里来了个年轻人,打仗特别厉害,没多久就成了郭子兴的左膀右臂,郭子兴甚至把女儿都嫁给了他。他就是小时候吃不起饭,出家当了和尚,然后还是吃不起饭,于是干脆跑来参加起义的人物:朱元璋。他娶得老婆就是今后著名的马大脚马皇后。(小贴士: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中,只有两个是白手起家的:一个叫刘邦,一个叫朱元璋。他们有个共同点,都在创业之初就遇到人生真爱,一路相伴,同甘共苦。邦女郎吕后&大脚马皇后。而他们在当上皇帝之后,都没有抛弃结发妻子,成就了她们一代国母的风范,最后成为佳话。)

这时候朱元璋有两个领导,一个大领导刘福通,一个小领导郭子兴。小领导郭子兴后来在自己队伍中因为小派斗争,郁闷而死。大领导刘福通要干大事,做梦都想推翻元朝,带着主力部队一门心思往北方打,一直打到了元朝上都。不过最终还是起义失败,自己也战死了。于是,靠着大小领导用生命的栽培,这一支红巾军的最高领导最后变成了朱元璋。朱元璋实力慢慢变强,压力也变大很大。安徽这个地方不够用了,他得找个能缓解压力的地方。于是他一路迁移,最后来到一个新的战略要地,这里从此也变成了朱元璋的根据地。这个地方叫集庆,朱元璋来了改叫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就在去南京的这段时间里,朱元璋用心经营自己的势力,结识了很多今后重要的伙伴,比如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发展战略,也是在这期间确定的。凭着这九字真诀,当其他造反势力在高调称王的时候,朱元璋闷头在南京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战略。

这个时候全国的局势是这样的,在北方,元朝朝廷虽然还没倒下,但是被刘福通捣了几锤子,已经奄奄一息。(小贴士:宰相脱脱很有本事,可是后来被政敌陷害,挂了。元顺帝没了脱脱,变成了一个昏君,每天吃喝玩乐,荒*无度,眼睁睁看着各支造反派发展壮大。)而在南方,所有的起义团队,都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在他们眼里,元朝不足为虑,当下该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打败竞争对手,然后成为蒙古人的终结者。起义团中有三支队伍最厉害:①南京的朱元璋,他的大领导刘福通此时还在北方和元朝打仗,但离战死不远了。②江西的徐寿辉,但这时候他已经挂了,此时这支红巾军的领导是徐寿辉的小弟陈友谅,朱元璋人生中最大的敌人。③江西的张士诚,他很有钱,喜欢固守。朱元璋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艰难的局面:进退两难,先解决张士诚还是先解决陈友谅。朱元璋最终做了一个决定先和陈友谅来个大决战,果然经过一场苦战把陈友谅干掉了,然后调转枪头,把张士诚给顺利收拾了。朱元璋靠着过人的谋略,把两个性格不同、风格迥异的强劲对手全部吞并,最后成为了所有造反派中的王者。剩下的工作就是一路向北,把苟延残喘的元朝干掉。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朱元璋长舒一口气,在自己的地盘应天府宣布,一个全新的汉人王朝诞生了,它就是大明王朝。关于大明王朝在后面的篇章详述。

十、元朝番外篇——元朝为啥这么短命?

从经济的角度聊一聊为啥元朝这么短命,在元朝短暂的一生中,它的经济轨迹很简单,就是一条不规则的抛物线。前半段忽必烈时期,经济蹭蹭往上涨;后半段各种“宗”轮流上,经济坑坑往下降。

1、忽必烈奋斗史

通常在看一个朝代的经济时,主要看两个方面:农业和商业。先看农业,蒙古人刚开始扫荡天下的时候,抢到地盘后喜欢把耕地变成牧场。后来到了窝阔台时期,受到耶律楚才等人的影响,大大减少了耕地变牧场这种事。到忽必烈入主中原时,他已经完全开窍,特别清楚农业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几个落地方案:①劝农种田,忽必烈设立了劝农司,他们的日常职责就是劝老百姓多种地。②开垦荒地,忽必烈鼓励大家开垦荒地,谁开垦的归谁,还会减农业税。此外,朝廷还把耕地面积和农户数量的增肌列为了公务员考核标准。③技术指导,忽必烈让人整合了前人的种地经验,出了一本种植技术指导手册《农桑辑要》,然后让各地公务员下乡指导。④鼓励种棉花,虽然棉花老早就传入了中国,但一直以来种的人不多。正巧当时一个叫黄道婆的大妈,从海南镀金回来,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于是纺织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了。另外还有兴修水利、发展副业等一系列措施,就不一一展开说了。总之,忽必烈统治的二三十年间,经历了战乱的农业恢复的相当不错。

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一旦被解决,大家就能闲下来做点其他事了。比如商业。对于商业,蒙古人打基因里就很看重。当年他们还在大草原的时候,除了肉和草之外,其他生活用品都得靠做生意来换。在重商基因的加持下,忽必烈把元朝商业送到了中原历史上的巅峰。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①少收税。对商人来说,做生意最大的动力就是不会白忙活,朝廷能鼓励他们的具体做法就是少收税。在忽必烈时期,皇帝直辖地的商业税降到了六十税一,也就是每赚六十块,只交一块。这个比例在古代来说算是比较低的,甚至他还给一些做买卖的船工、船商免除了义务劳动。②保护贸易。当时的商人做生意,经常会遇到“此路是我开,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等等”情况,忽必烈的做法很生猛,直接派军队护送。③改善交通。早在宋代,水上贸易就很发达了,忽必烈聪明的继承了这套玩法,外贸(港口)+内河(城市)。在此基础上,水上贸易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外发展了更多贸易口岸,比如泉州港;对内疏通了京杭大运河、通惠河道等。而且元朝的造船技术很发达,商船能一路经过东南亚,到达埃及、阿拉伯半岛等地。除了海上贸易,忽必烈又进一步发展了草原丝绸之路。构建了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到欧洲、冬抵东北、南通中原的陆上贸易网络。还沿途设立驿站,为商人提供便利。也就是驿站制度。如此发达的海陆交通条件,让元朝构建起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贸易商圈。除了这些操作,为了支持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忽必烈还有一项更大的手笔:发行纸币。(早在元朝之前的宋朝就玩过纸币,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流通的,是从元朝开始。)

2、忽必烈玩纸币

随着元朝贸易风生水起,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都用金子交易,进行跨国交易时金子太重搬不动,对远途交易很不利。忽必烈从宋朝和大金身上受到启发,以白银为支撑,发行了纸币:中统钞。为了让老百姓接受纸币,忽必烈禁止大家用金属货币交易。交税时也得用纸币。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这套纸币的制度就崩了。原因是当时忽必烈逐渐减缓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得到的金银珠宝就少了,导致财政收入就不够花了。那怎么办呢?印纸币。但是市场上的商品就那么多,印那么多纸币,物价只能往上涨,结果导致通货膨胀。

但作为一个在草原上套过马、射过雕的汉子,忽必烈不服气。于是进行了货币改革,换了一套纸钞:至元钞。(后期至元钞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但在忽必烈时期还不是十分严重。)但无论怎么说,纸币的流通,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元朝商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元朝的纸币还曾在东南亚流通过,有点像亚元的感觉。

忽必烈就这样辛辛苦苦干了三十多年,终于把元朝推上了商业极度繁荣、其他方面也不赖的状态。然而随着忽必烈一挂,元朝就绷不住了,开始走下坡路……

3、元朝经济大崩溃

前面说过元朝廷频繁发生夺位。打架烧钱天经地义,然而蒙古人还有个风俗:一旦上位,都要给王公贵族们赏赐,而且是大赏特赏。而在忽必烈死后的40年里,连换了10个皇帝。因此在此期间,元朝廷开销巨大,国库经常入不敷出。那怎么办呢?

方法一:多收税。各种商业税蹭蹭往上涨,短短二三十年,盐税增长20多倍,茶税增长240多倍。农业税也是水涨船高,而且当时的农民更惨。蒙古王公以及汉族功臣占领大片田地,但是他们不用交税,因此沉重的农业税都落在了自耕农或小地主的头上。有些交不起税,就只能靠借钱,可万一借的钱还不上,土地就只能被抢走,这就是元末的土地兼并。除了土地兼并,元朝还有个的玩法,叫赐田制度。就是皇帝可以随便划出一大片地赐给蒙古人,所以元朝中期后,皇帝换得越快,赐田的事情就越多。因此很多自耕农和地主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方法二:多印钱。多印钱导致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才短短几年,物价就上涨了10多倍,于是元朝经济开始全面崩溃。很快天公也不作美,连续几年雨水不停,黄河泛滥,朝廷征15万人修治黄河。但国家没钱,赈灾时只能给大家发一些没用的纸币。

所以,元朝的短命看似政治问题,其实是经济问题。经济的全面崩溃,才导致百姓难以生存,继而群起反抗。

十一、元朝番外篇——元曲

据说元曲是一对双胞胎:老大元散曲(主攻诗词方向,类似一首歌),老二元杂剧(主攻戏曲方向,更像一出剧)。

1、元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其实我们小时候就学过,怎么看着和宋词那么像呢?

其实不管是宋词还是元曲,都是古代流行歌。故事是这样的:

在唐朝的时候,汉族和西域的音乐来了一次跨界大融合,搞出了一个联名款——燕乐。可光有音乐没什么意思,于是就有人填上了词,这就叫曲子词。这种形式一出现就大受欢迎。瞬间席卷了整个圈,并渐渐分出两个流派:高雅派和通俗派。先来看看高雅派,首先来了一波文化人,他们提高了词的文学水平,扩大了词的影响力。不同的曲子,就是不同的词牌。而歌词也有了很多要求,比如格式,文字也更文艺。就这么发展到宋朝,词走向了人生巅峰——宋词。后来,词就成了高雅文学,渐渐和音乐没啥关系了。再来看看通俗派,金朝占领北方之后,民间歌曲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北方游牧民族音乐。而在金朝末年,元散曲就正式诞生了,配的音乐叫曲牌。与宋词相比,填的词更加口语化。而那些文化人又来了,提高了散曲的文学性和影响力。就这样元散曲也达到了巅峰。

虽然宋词和元散曲看起来很相似,其实有很多不同,比如曲子、格式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元散曲的语言直白通俗,非常口语化,专门讲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举个例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出自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元杂剧和元散曲用的音乐差不多,可以粗暴的理解为:把元散曲用的音乐组合起来,然后再配上戏文表演出来,就成了元杂剧。

2、元杂剧

元杂剧,其实也早就见过,比如《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出自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在戏曲界的地位相当高,元杂剧的诞生更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为何这么说呢?中国的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与鬼神沟通,叫巫;吓跑鬼怪,叫傩[nuó] 。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也诞生了不少形式的表演,比如:春秋战国的俳[pái]优,主要表演歌舞或者讲个笑话之类的;汉时的蚩尤戏,扮作蚩尤对抗,有点像摔跤;隋唐的歌舞,开始在歌舞中加入一些情节;南宋的滑稽戏,搞笑为主,有时候也讽刺一下时政。形式多种多样,但都算不上是真正成熟的戏曲。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对戏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意思是说,真正成熟的戏曲,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有歌舞、有表演、有故事。在这三个条件里,歌舞表演问题不大,关键就在这故事里。元杂剧出现以前的歌舞表演,要么没故事,要么故事不完整。元杂剧比较,说书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说书在古时候也叫说话,兴起于宋代,其实就是讲故事。说书对后来的明清也影响颇深,有观点认为《三国演义》就是根据说书人的话本搜集整理写出来的。当然,除了上面的这些,元杂剧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地位,还有时代背景贡献的两个助攻:一个是宋元的大城市,一个是科举取消了。

①宋元的“大大大大”城市

宋元的商业很发达,很多重要的城市或港口变身超大城市,动不动人口就上百万。这时已经取消了禁宵,上百万人口聚居在一起就想着搞点放松放松。于是,就诞生了人民喜闻乐见的勾栏瓦舍。在这里,各种歌舞表演一应俱全,说书的、跳舞的、演杂技的,应有尽有。这样有了专门的场子和广大的观众基础,戏曲的发展也变得十分迅速。

②科举没了

科举制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命根子,要想不被同龄人抛弃,就得玩命学习,靠科举。但是到了元朝,有80年的时间都没举行过科举考试。文人做官的途径被堵了,但又迫于生计,很多文人只好靠写戏曲剧本生活。这些文人让元杂剧诞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奠定了元杂剧的地位。

在诸多条件的加持下,元杂剧开始爆发,它的发展造就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元杂剧之后的发展,和一种叫南戏的戏曲有关。南戏诞生于宋朝,也属于戏曲的一种。元朝和南宋并存时,戏曲界的格局就是北边元杂剧,发展较好,南边南戏有待成长。元朝灭了南宋之后,南北戏曲有了一些交流,在元杂剧的影响下,南戏也慢慢变强。不过后来慢慢的元杂剧没落了,南戏却发展起来了。发展到明朝时,就出现了中国戏曲的第二个高峰——明。明有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发展成昆曲。昆曲号称百戏之祖,后来的京剧等戏曲的形成,都和昆曲有关。元曲可以说是诗词、戏剧两开花,其中元杂剧以直白通俗的文字,成为中国俗文化的代表。

元曲就说到这里,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

下一篇讲——大明王朝

蒙古族的敖包上插的那个大叉子叫什么?

九斿白纛(也叫 查干苏勒定、九纛),是蒙古族权利的象征,最初由成吉思汗所创立,自蒙元之后成为蒙古的权利象征。

由三叉神矛的主苏勒德和八柄陪苏勒德组成。主苏勒德的顶端为一尺长镀金三叉铁矛。三叉象征着火焰。三叉矛头下端为“查尔”(圆盘),圆盘沿边固定银白公马鬃制成的缨子。

扩展资料

来源

九纛两字来自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徽旗“九斿白纛”,九斿白纛,也称九足白徽或者九足白旗,蒙古人俗称“查干苏力德”,查干又译察汗,是白色的意思;苏力德又译苏勒德,是大竿的意思。

查干苏勒德(白纛、白旗),亦称“九斿白旗”、“察哈尔部查干苏勒德”。是大蒙古国在斡难河畔建国时所树立的“九斿白旗”。查干苏勒德的缨子用银白色公马鬃制做,干为松木,因而称查干(白)苏勒德。北元时期,由察哈尔万户供奉。

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后,守护查干苏勒德的察哈尔部几千人带着苏勒德返回途中留在八白宫所在的鄂尔多斯。 查干苏勒德为三叉神矛的主苏勒德和八柄陪苏勒德组成。主苏勒德的顶端为一尺长镀金三叉铁矛。三叉象征着火焰。

三叉矛头下端为“查尔”(圆盘),圆盘沿边固定银白公马鬃制成的缨子。主苏勒德的柄也叫“希利彼”,用松木制成,希利彼五寸粗、十三尺长,插入中间有孔的花岗岩底座。?

离主苏勒德一丈五距离的地方,四面、四角上竖起八柄陪苏勒德,并用马鬃搓成的“呼和纳楚格”(绳子)与主苏勒德相连接,加固主苏勒德。陪苏勒德的希利彼为九尺长,矛头与主苏勒德一样。?

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于丙寅年“在斡难河源头,建九脚白旄纛做皇帝”。另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1206年),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这是蒙古人首次对九斿白纛的记载。

从这时候起,蒙古人在和平时期、庆祝时刻都立九斿白纛,将其视为民族和国家兴旺的象征。 另有一种说法称,公元1189年,成吉思汗在他的诞生地肯特山南麓克鲁伦河源头一个叫呼和淖尔的地方被众贵族推举为汗。

参加此次推举的主要有3位德高望重的贵族:浩特拉汗之第二子阿拉坦、斡惕赤斤、也速盖巴特尔之哥捏坤台吉之子忽察尔别乞、把尔坛巴特尔之哥斡勒、巴尔哈格之侄彻辰别乞等。他们给铁木真授予“汗”称号,并且树起其尊父也速盖巴特尔的九足白旗。

这一年铁木真年仅28岁。后来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这个九足白旗就演变成了大蒙古国的国旗九斿白纛。 据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冀所著的《成吉思汗评传》一书介绍,公元1206年(丙寅,蒙古人称为虎儿年)。

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的春天,斡难河上游岸边一片平坦的草原上,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忽勒里台”。忽勒里台,广义而言,可指一切集会。

它是蒙古民族一种朴素的民主形式,时间多在春、夏季召开。后来成吉思汗将其定为制度,忽勒里台便专指讨论军国大事的会议,其权责为选举大汗、决议和战、修正宣布法令等。

这种会议只限贵族参加,但是很富于民主色彩,可以广开言路,博众议。就在这次忽勒里台大会上,成吉思汗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百度百科-九斿白纛

蒙古国古果是不是

是中国的

蒙古地处中国北面,历史上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统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7世纪末,被纳入清朝统治范围,所以古代蒙古属于中国。

在1921年,由于其他原因蒙古取得事实独立,之后不再属于中国。1924年,成立受前苏联控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

蒙古景点介绍

成吉思汗广场

成吉思汗广场原名苏赫巴托广场,2013年7月正式更名为成吉思汗广场。广场中央有苏赫巴托纪念碑,是乌兰巴托仅有的两座苏赫巴托像之一。逢重大节日和庆典,蒙古国官方都在此广场举行仪式,向纪念碑献花圈。蒙方为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和首脑举行欢迎仪式也在此广场。

甘丹寺

蒙古最大的寺庙,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乌兰巴托市的前身大库伦就是甘丹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城镇的。寺内最引人瞩目的是章冉泽大佛,此佛高28米,全身镀金,镶嵌大量宝石,是蒙古的国宝。

蒙古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该馆位于乌兰巴托市成吉思汗广场西北方向不远处,里面分动植物展厅、自然矿石等展厅,去乌兰巴托的游客必须参观的景点之一。最具特色的是二楼的化石展馆,中央放了一足有两层楼高的暴龙化石,旁边还有多只在戈璧沙漠出土的本地恐龙化石。

图拉河

图拉河是途径乌兰巴托的一条河,发源于成吉思汗的故乡肯特山,全长约700公里。它是鄂尔浑河的支流,并经色楞格河流入贝加尔湖。是流入北冰洋的叶尼塞河系统的一部分。

翟山纪念碑

翟山纪念碑位于乌兰巴托最南面的郊区,紧邻图拉河,是城南的地标性建筑,纪念碑是苏联人修建的,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阵亡的无名烈士。翟山纪念碑整体是个环形,环形墙上粘着彩色马赛克瓷砖,瓷砖图案以苏联和蒙古国的友谊为主题,纪念碑的西面有座金色的释迦牟尼佛像高达16米,从山上可以俯瞰整个乌兰巴托。

博格达汗冬宫

博格达汗冬宫位于乌兰巴托市南郊,是蒙古最后一位国王博格达汗在冬季居住的宫,属汉藏式殿宇建筑,里面陈列着蒙古王公贵族华丽的服饰及生活用品,还有邻国各国国王贵族送给活佛的珍贵礼品等。

特勒吉国家公园

特勒吉国家公园距离乌兰巴托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是乌兰巴托附近体验蒙古自然风光比较好的去处,可以看到山谷中美丽的草原、森林和奇石,这些美景可是绝不多见的,还可以在草原上策马扬鞭,享受驰骋的快感。

额尔德尼召庙

额尔德尼召庙是蒙古第一座喇嘛庙,位于首都乌兰巴托以西365公里的哈拉和林,是蒙古最古老、最大的喇嘛教寺庙。寺庙四周筑有高大的土墙作为寺墙,上面建有白色的108座佛塔。寺院内保存着15-17世纪的绘画、装饰品、刺绣品以及大量的珍贵手稿、木板书籍、碑刻等珍贵文物。

蒙古帝国以血腥恐怖的手段迅速确立了统治地位

铁木真曾说:打垮敌人,追击他们,没收他们的财产,看到亲人哭泣,把妻女抱在怀里,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军事征服黄金家族之初,面对被征服地区先进的文明和高品质的生活,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油然而生。被自卑感扭曲的征服者的心态和行为,在帝国阶段主要依靠血腥的军事手段美国的建立,目的是迅速消灭抵抗者的有生力量,最大限度地给予对手蒙古人不可战胜的心态,使被征服的民族和国家的反抗会完全消失,从而服从黄金家族的统治。军事征服时期,蒙古暴力杀戮政策的例子数不胜数:1220年3月,铁木真在中亚城市撒马尔汗投降后,仍下令将几乎全城居民和同样投降的士兵依次,建筑基本被烧毁。最后,只剩下这个中亚著名大都市的一个小角落。215年,蒙古人占领了金朝的首都北京。持续了近一个月,连金朝的宫殿都被烧毁。121年,铁木真在阿富汗巴厘岛焚烧投降的,杀死所有居民;在呼罗珊之城马陆,铁木真授权他的第四个儿子拖雷亲自主持全城大。蒙古人把男人、女人和孩子分开,为了防止死,他们还把每个人都砍掉从他们的身体中分离出来。1227年,铁木真死后,蒙古人征服了西夏国的首都银川,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他们了城里所有的居民,到处追捕党项人,甚至包括那些躲在深山老洞里的人。于是,党项民族连同其灿烂的西夏文字和文明一起永远消失了。1235年,蒙古人蹂躏了阿塞拜疆的贡萨城。他们杀了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轻人。胜利后,他们用攻城机器摧毁了大部分的城市建筑和所有的城墙。1238年,与科热尔斯克的战斗让蒙古人很愤怒,因为当地人实际上消灭了进攻者于是,术赤的儿子巴斗下令烧毁了这座城市,杀死了城里所有的居民。在金氏家族的西征中,蒙古人还和焚烧了梁赞、科洛纳、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克拉科夫、佩斯等城市,这些城市曾是欧洲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在扩张时期,蒙元王朝摧毁了城市,对亚非欧的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学者们指出,其破坏的强度、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匈奴、古马其顿人和古罗马人,这些人之前都被蒙古吓到了。当时的蒙古人认为毁城灭族,践踏农耕文化,叛军甚至投降者是天经地义的事。蒙古人的游牧习惯和原始制度的残余是他们灭绝定居和农耕文明的动因。在早期阶段,徐吾的统治方法汗国主要用类似汉族的郡县管理方式,任命以回鹘人为主的佛教徒管理城市,收取贡品。在后期,它效仿了铁木真分封给他的儿子们,并利用蒙古贵族或可汗室成员作为呼罗珊等省的进行治理,但最终的结果是一些省的大相径庭。察泰汗国主要管理以河中央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农耕文化发达,城市文明先进,突厥-伊斯兰文化对当地被统治的人民影响深远,所以蒙古人通过扶植当地蒙古和突厥家族的长老担任不同的秘臣来提前管理;在汗国后期,这些世袭的秘密可以决定汗国的传承,甚至汗国的生死。地理上,钦察汗国远离蒙古帝国的中心。它既没有像伊尔汗国和蒙古皇室,也不是察合台汗国强大的本土突厥文化和家族势力。

钦察汗国的领土主要是草原,术赤只带了4000名蒙古人来统治广大的汗国。面对大量的游牧民族,只能用原始的游牧管理方式来治理汗国。作为黄金家族的正统继承者,元朝直接统治的地区无疑是帝国最精锐的部分,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它从东部和南部延伸到海边,从西部延伸到今天中国新疆南部,从西南到云南,西藏,中国和今天的一部分南至东南亚,北至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北至鄂霍次克海。从地形上看,有高原、平原、冰川冻土、沙漠戈壁、原始森林。可以说,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在其中;从人群来看,有大量的汉族,汉语的女真、契丹人,各种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西南地区说汉藏语的吐蕃、党项、傣族等民族。蒙古人冲出高原,西征南下,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表现出对城市文明的极度厌恶和对城市的毁灭性破坏。他们攻占城市后,往往会杀光所有居民,只留下他们认为有用的工匠。城市建筑在蒙古人眼里基本不值钱,大部分被夷为平地。一旦其统治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度追求奢靡享受,疯狂掠夺财富。事实上,铁木真告诉他自己和他的后代:在我们之后,我们民族的人们将穿上镀金的衣服,吃着肥美香甜的菜肴,骑着矫健的马,拥抱最美丽的女人。至少在蒙元帝国名义上的继承者中,皇帝做了皇帝之后,所有的皇帝都彻底抛弃了祖先在草原上的简朴生活方式,奢侈浪费。比如元朝的帝都,以频繁举办豪华宴会为荣;他们太喜欢宦官和奸臣;他们如此支持藏传佛教的少数派别,以至于皇室竟然和少数藏传佛教信徒一起追求放荡无耻的生活。于是,元朝背离了其统治下多数人的宗教偏好,以一小撮人的傲慢和勒索,转向了人民的对立面。我恐怕著名的汉武皇帝、唐宗宋祖都还活着,而我可以他们的祖先铁木真我们只是参观一下就回来了。以相对干净的元文宗图蒂穆尔为例。田丽二年皇帝每日生活费为锭10万锭,币帛5万匹,棉花5000公斤。承宗宫有1000多名太监!陶南村辍耕录包含:孟源的第一系列,酷和快乐,狗和马,以及奢华的宴会。王在乡下的每一次宴会都叫大宴会。是的,所有的野兽都在万岁山上。如果虎、豹、熊象都是属的,就一个一个放,然后狮子矮,就是其他人的金毛。比铺张浪费还多?总的来说,蒙古官员腐败,残民骄横,无能,官员麻木,经济萧条,百姓美国人的生活被颠倒了。人们常说时代:天高皇帝远,人少人多;一天玩三次怎么样,不呆了?黄金家族从草原大军事征服背后的低统治力,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罕见的。惠宗帖木儿,典型的奢靡的元朝皇帝,即位后天天做新郎,总是寻欢作乐,终日在宫中与宠臣。她们都穿着藏传佛教的服装,让数百名各族美女四处游荡,心血来潮即兴发生性关系。他还利用他的朝鲜人民作为他的眼睛和耳朵来窥探贵族和人民的美丽一旦他有了货物,他就派军队去皇宫。在看到有太多的妇女,宫不能容纳不了他们,于是建了穆青馆,建了几百个妓院,叫做书房

宗海山宠信、庶民、无赖,纷纷给他们封号、封号。他只知道在后宫公开宣扬她的贞操,拿着好姑娘的荣誉,导致朝纲松弛,31岁不到就因为过度放荡而死。泰国皇帝孙铁木呃,也没有凡事不求大臣,但求西番和尚,以致养痈。西番的和尚涌入马路,连官方主办的接待机构都办不到不要迁就他们。然后他们入侵了人民美国人随意闯入民宅,到处妇女,甚至蒙古官员也敢直言不讳。元末叶子祺曾写道:元朝的蒙古人是惆怅的,没有我不知道什么是羞耻!对财富的追求也是元朝皇室最大的享受。他们把铁木真和蒙古人缔造的大帝国以及亚非欧之间便捷的交通作为满足自己物质享受的工具:畅通无阻的陆海航线把波斯艺术家、中亚的妖怪以及各种稀世珍宝源源不断地带给元王室,使他们在对物欲的无休止的放纵中迅速灭亡。用长期落后的奴隶制度统治先进的封建社会,是蒙元王朝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奴隶制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缺乏人身依附。元朝皇室把蒙古人征服的非蒙古姓氏视为自己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不能乱加滥用。他们经常把这些人作为奖赏送给蒙古贵族。总的来说,这些被视为奴隶的各族人民,缺乏基本的人身自由。他们的职能只是为蒙古统治阶级生产物质财富的工具。而且奴隶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奴隶的子孙就是奴隶。蒙古贵族最愿意做的就是向对方炫耀自己拥有的奴隶数量,往往通过赠送的方式将自己的奴隶与牲畜和土地联系在一起。奴隶制的另一种表现的执政手段是,在各地设立的大路华池,并不像任期本身的公务员那样是从事行政工作的公务员,而实际上成为了执政党的大小奴隶主。当时汉朝中原地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大儒华池。它的基本功能不仅仅是征收高额赋税来维持其奢靡的生活,还有一个奇怪的功能,就是行使汉族和其他民族妇女的初夜权。村民订婚后,在正式举行婚礼之前,人们必须自动将处女女孩送到当地的达鲁华池住所,以便她们享有初夜的权利。时至今日,中国部分地区的汉族仍有把第一个孩子摔死的习俗,延续了数百年。也许现在人们完全不知道这个奇怪习俗的起源。其实是汉人从元朝继承下来的保持血统纯正的习俗,虽然早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试想,当宝贵的、不可逆转的初夜权利不得不被残暴的蒙古人夺走的时候,强调贞操观念的汉族人,只能用扔死第一个孩子来表达反抗!即使在今天,虽然时过境迁,这个深藏在民族心中的耻辱仍然顽固地维持着奴隶制的统治和扔人的习俗的第一个孩子死亡。弊端还表现在跑马圈地的方式上。蒙古人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把非蒙古人从他们世代耕种的土地上赶走。一次次强行把几百个姓氏的私有领域变成所谓的公共领域,其实就是明火执仗的抢劫。蒙古人奴隶制的游牧性质使他们不愿意改变他们的游牧习惯。即使他们的子女不再是当初的嚣张跋扈,变成了被酒色掏空的饕餮之徒,但他们还是把无故占用良田变成了以畜牧业为时尚。讽刺的是,后来的蒙元皇室比汉人更喜欢定居生活,但矛盾的是,他们始终对作为定居生活基础的农田有一种天然的敌意。元朝的统治者占据了数千公顷的土地

那些被奴役的奴隶被蒙古奴隶主任意控制,地位堪比新中国成立前黑暗的西藏农奴!蒙古奴隶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骇人听闻的,虽然他们当时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蒙古人征服汉北金朝后,夺取了大量良田,让土地荒芜,梦想把肥沃的华北平原和黄河流域变成草原。幸好这一举动被汉室谋士制止了。当时蒙古人还砍树烧柴打猎取乐。他们在游牧生活中任性妄为,在汉朝、中亚等地焚烧温暖的房屋搭起帐篷,频繁砍伐大量珍贵的森林点燃熊熊篝火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