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远御峰花园小区周边配套怎么样?

2.哪些化工新材料最有前途?山东广东天津等省发布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3.把铜在空气中熔化后,冷却后就变成生铜了,是吗?

4.学箫有什么要求,初学者用的萧价位如何,还有教材推荐一下

5.广州各区发展历史包括经济条件人文之类

清远御峰花园小区周边配套怎么样?

工业润滑油价格多少钱一吨_清远工业润滑油价格行情

御峰花园小区地址:清新区清新区清远市清新县太和古洞公园前。

周边直线1KM范围内交通配套有(太和古洞,清新党校,太和洞路口,太和洞路口,乐园市场,清新城综局,清新城综局,百步梯)等。

直线2KM范围内教育有10个(尚_幼儿园,论檀中心,清远市清新区教师进修学校,博雅精品教育,小书童教育中心,启智教育,文博教育,乐之教育培训中心,柏侨教育,广师教育)等。

周边2KM医疗有2个,其中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距离小区1128米,中大口腔医院距离小区1818米,为医疗需求提供保障。

御峰花园周边商业配套有:(华富商行,英九茗茶,泳衣专卖店,埃尔夫润滑油清远经销商,惠客乐连锁超市,钟家茶体验馆,粤韵生活超市,美好生活超市,鲜惠家生活超市,满家欢购物广场)等。

点击查看更多:御峰花园小区详细信息

哪些化工新材料最有前途?山东广东天津等省发布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近日,上海、广东、福建、重庆、天津、山东等多个省份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多种化工新材料。

一、重庆市

1.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概述

先进有色合金:电子、 汽车 、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用新型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制品,钛合金结构件及紧固件,铜合金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制品等高强高导铜合金。

高端合成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弹性体、水性聚氨酯涂料、合成革等聚氨酯产品,尼龙66、尼龙6、长碳链尼龙等聚酰胺产品,PET、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产品,PMMA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品,VAE、PVB树脂等聚烯烃产品,聚碳酸酯产品,聚甲醛产品,BDO产品,以及合成材料主要原料。

其他新材料:玻璃纤维及制品、 碳纤维材料、气凝胶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

2.具体内容

(1)先进有色合金

加快氧化铝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电解铝、再生铝项目,构建与后端铝加工制造能力相适应的上游材料本地供应保障体系。推动现有铝加工企业加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与凝固技术研究、高强高韧大规格型材板材加工技术等技术研发,规划实施好高端铝材系列项目,不断丰富铝及铝合金产品种类;

加快航空用高强韧钛合金工程化、产业化步伐,积极引育上游原料企业,进一步完善本地钛合金产业体系。发挥镁合金领域技术优势,推动现有企业加快高性能镁合金及变形镁合金、镁合金锻件、耐蚀镁合金等产品开发,拓展应用场景,进一步壮大镁合金产业;

推动现有铜加工企业加快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铜合金引线框架、电子铜箔等铜合金产品开发。

(2)高端合成材料

发挥本地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AA(己二酸)产能优势,加强环氧化合物、聚醚多元醇等项目规划建设,推动PTMEG(聚四氢呋喃)、聚氨酯树脂等领域现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完善壮大聚氨酯产业链;

依托本地AA产能优势,加强ADN(己二腈)—HDA(己二胺)、尼龙66盐(己二酸己二胺盐)、尼龙66(聚己二酰己二胺)等产品规划建设, 积极引育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领域企业,打造聚酰胺产业链;

依托本地MMA(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优势,加强丙酮等原料项目规划建设,扩大MMA产能,积极引育PMMA(聚甲基丙烯酸)领域企业,打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业链。依托本地PTA(对苯二甲酸)条件,加强EG(乙二醇)、PG(丙二醇)、BG(丁二醇)等原料项目规划建设, 推动企业进一步提升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能,加快PET工程塑料产品开发,打造聚酯产业链;

依托乙炔、醋酸乙烯产品和技术优势, 发展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T-PVA(热塑性聚乙烯醇)树脂、PVB(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树脂等聚烯烃产业链;

依托碳酸二甲酯项目,结合规划建设的MTO(甲醇制烯烃)项目和丙酮项目, 规划发展双酚A项目,打造聚碳酸酯产业链;

依托甲醇和POM(聚甲醛)技术优势, 扩大POM规模;

依托本地乙炔, 发展BDO(1,4—丁二醇)、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下游环节,壮大可降解塑料产品规模。

(3)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利用原料基础,推动相关企业研发制造 高性能PVA(聚乙烯醇)功能纤维、差别化氨纶、特种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PU(聚氨酯)超纤等产品。 推动现有玻璃纤维及制品企业加强无碱玻璃纤维先进池窑拉丝等技术研发,加快超细、高强高模等高性能玻璃纤维与制品,增强性复合材料,以及微纤维玻璃棉高效绝热及过滤材料、微纤维棉衍生品等产品开发。面向 汽车 、智能终端等整机产品结构件需求, 积极引育碳纤维、陶瓷纤维等其它高性能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领域企业。

(4)气凝胶材料

以硅基气凝胶为切入,延伸上游有机硅源、无机硅源、功能性硅烷等气凝胶前驱体及基材产业链,形成气凝胶产品集群及多种硅基化学品的新型高端硅产业基地。加快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隔热板、气凝胶隔热纸等产品开发,积极拓展气凝胶在航空航天、管道保温、建筑建材、新能源 汽车 、冷链物流、高 科技 服装等领域应用场景。加强超临界干燥技术、常压干燥技术、铝基气凝胶、锆基气凝胶和碳基气凝胶等技术储备,不断丰富气凝胶产品种类。

(5)石墨烯材料

推动现有石墨烯企业加强石墨烯大规模制备工艺改进优化,加快导电剂、导热膜、散热剂等产品开发,积极拓展石墨烯在环境治理、节能储能、电子信息、保温隔热等领域应用。

(6)电子化学品

发挥重庆市化工产品功能因子多的特点,发展精细化学品。面向电子、 汽车 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育电子用化学品、新型涂料等领域企业。

(7)未来材料

发挥重庆市在碳基材料和半导体两个领域技术积累优势,以碳纳米管材料为切入,积极引育纳米材料领域企业,搭建纳米材料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医药等领域应用场景,争取实现工程化应用。加强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研发布局。面向空天、深海、深地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推动现有企业加强极端环境所需特种材料研发,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二、上海市

1.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概述

重点发展化工先进材料、精品钢材、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设计检测、大宗贸易等服务领域。推动先进材料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化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衔接,系统性开展材料综合性能评价、质量控制工艺及工程化研究,加快布局公共研发转化平台和中试基地,提升材料企业创新和产学研联合转化能力。建设新材料应用中心,强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完善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着力打造与战略性、基础性、高技术竞争性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材料产业体系。

2.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重点领域

(1)化工先进材料

以安全环保、集约发展为重点,支持化工先进材料产业链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提高高端产品占比; 大力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黏合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高纯溶剂、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等专用化学品 ,加快布局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搭建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中试共享平台,支持建设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到2025年,以上海化工区为主要载体,努力建设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

(2)精品钢材

以绿色转型、精品提升为重点,优化钢铁产业产品结构,巩固提高第二、三代高强度和超高强度 汽车 用钢、高能效硅钢、高温合金等产品技术优势;突破高性能能源与管线用钢、高品质耐磨等高端产品的制造与深度开发技术,发展短流程炼钢;发展以特种冶金技术为核心的耐高温、抗腐蚀、高强韧的镍基合金,以及钛合金、特殊不锈钢、特种结构钢等。到2025年,以宝山基地为主要载体,打造高附加值精品钢材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保持1000亿元左右。

(3)关键战略材料

以强化保障、应用带动为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出应用需求带动, 提升先进半导体、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陶瓷和人工晶体等关键战略材料的综合保障能力; 支持重点应用领域企业建设市级新材料应用中心,开展重大战略项目的协同攻关。到2025年,打造若干百亿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集群。

(4)前沿新材料

以前沿布局、示范应用为重点, 加快高温超导、石墨烯、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建成中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建设上海高温超导产业基地,推动高温超导带材向量产阶段转化并加快应用; 加快石墨烯在消费电子、智能穿戴、交通轻量化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推进3D打印专用高分子材料、陶铝新材料、金属粉末等专用材料及成型技术的开发应用。 到2025年,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前沿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5)先进材料服务

以检验检测、平台服务为重点,推动先进材料企业提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早期研发介入合作和定向开发服务,加快先进材料配方、设计等环节的攻关,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围绕原料检测、环境试验、质量检验、工艺分析等领域,发展第三方综合性检验检测服务;推进材料领域的大宗商品贸易平台和综合利用平台建设,提供涵盖大宗商品信息发布、购、销售、配送、供应链金融、物流跟踪等在线服务。到2025年,打造先进材料专业化、高端化服务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广东省

1.绿色石化发展要点概述

(1)提升炼油化工规模和水平,支持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等石油制品和有机原料发展;

(2)以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日用化工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为重点,加快石化产业链中下游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研制。

(3)围绕安全生产、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重点,加快推进石化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单位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逐步形成粤东、粤西两翼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向珠三角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供给,珠三角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向粤东、粤西两翼先进制造业供给的循环体系。到2025年,石化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打造国内领先、 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2.绿色石化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

(1)炼油石化

依托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市,加强油气炼化,发展上游原材料。

a.广州

加快推动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绿色安全发展项目投资建设,促进油品质量升级,建设园区化、集约化、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石化基地;

b.惠州

以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中海壳牌乙烯和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为龙头,大亚湾石化园区为依托,建立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科学合理的石化产业链;

c.茂名

以中石化茂名炼油和乙烯项目为核心,茂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茂南石化区为依托,形成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蜡等系列特色产品;

d.湛江

以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巴斯夫新型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加快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清洁油品、基础化工材料,形成较完整的炼油、乙烯、芳烃等石化产业链;

e.揭阳

加快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及相关石化项目建设,加强与大亚湾石化区联系合作,重点发展清洁油品、化工原料等产业。

(2)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

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中山、肇庆、茂名、湛江、揭阳、汕头、汕尾、清远等市,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业。

a.广州

巩固精细化学品及日用化学品发展优势, 发展合成树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工程塑料、化工新材料、日用化工等高端绿色化工产品;

b.深圳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合成材料、工程塑料、特种化学品;

c.珠海

建设丙烷脱氢、顺丁橡胶、润滑油调和、丁辛醇、丙烯酸、精细深冷胶粉等天然气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d.佛山

重点发展高档涂料、高纯试剂、粘合剂、气雾剂、专用化学品、稀释剂等;

e.东莞

着力发展日用化工材料、高附加值中间原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产品;

f.江门

以珠江西岸新材料集聚区为重点, 发展涂料及树脂、油墨、造纸化学品、塑料助剂、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g.惠州

着力推动炼化深加工、 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的发展 ,加快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h.中山、肇庆

重点发展日用化学品、林产化工、合成树脂、粘合剂、涂料等产品;

i.茂名、湛江等市

依托上游炼化基础,向上中下游延伸,推动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发展;

j.揭阳

加快发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

k.汕头

加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汕尾、清远加快发展玻璃钢材料、航空材料、稀散金属、光电子材料、助剂、涂料等产品。

四、山东省

1.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光威碳纤维高效制备成套装备项目、山东蓝湾功能高分子材料系列项目、石炭纪纳米材料产业园项目、尼龙12新材料及深加工项目、日照航空航天超轻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中材锂电池隔膜项目、航空航天用钛合金材料研发制造项目、风电叶片拉挤梁和深海设备保护装置新材料项目、潍坊增材制造产业化项目等。

2.发展内容

聚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推动新材料产业品类实现智能化、轻量化、高端化,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

做大做强氟硅材料、新型聚氨酯、特种橡胶、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建设万华全球研发中心,打造烟台、青岛、淄博、滨州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高端功能陶瓷、特种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推动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5G、风电新能源等领域的耐磨、耐高温、低介电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淄博、东营功能陶瓷新材料和泰安高性能玻璃纤维产业基地。 大力推动碳纤维T700、T800的产业化,积极开展碳纤维T1000、T1100、M60J、M65J、M40X的技术攻关,将威海、济宁、德州、泰安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 开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医用金属材料及重大工程结构与基础设施用镁铝合金、高品质先进铜合金、纳米金属等特种金属材料。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

五、福建省

突出精深加工、高值应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做大做优先进基础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支撑能力。

1.先进基础材料

大力推进有色、石化等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原材料技术提升,重突破先进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优势产能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基础材料由大变强。

(1)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重点

以高强高韧铝合金、高强变形镁合金、高强高导铜合金、耐蚀耐磨铜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为重点,发展重大工程急需、严重依赖进口的新一代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

(2)化工新材料重点

巩固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新型涂层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氟新材料;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加快精细化工的绿色工艺和产品开发,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3)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

建设国家级特种陶瓷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加快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驱体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4)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

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对位芳纶纤维的系列化、产业化技术,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砜纶纤维的产能,加速研制聚苯硫醚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开发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的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及构件。

2.关键战略材料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我省产业提升需要,重点发展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产业化和规模应用。

(1)稀有稀土功能材料重点

引导厦门钨业、星技等企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材料和稀土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稀土产品附加值。加设龙岩、三明稀土工业园,延伸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推汀金龙稀土永磁材料三期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加快建设

中国厦门钨材料生产应用和研发基地,推动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硬质合金工具、刀具、数控刀片、整体刀具等高端产品。发挥三祥新材等企业作用,开发镁铝合金轻量化产品,发展纳米陶瓷材料、氧化锆功能陶瓷、氧化锆结构陶瓷高性能研磨材料等。

(2)锂电新能源材料重点

发挥厦钨新能源、青美、杉杉等企业作用,发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电池构件、包材等配套材料,研究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推动厦门、三明、宁德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锂电正极材料生产规模。加强钴、锂跟踪开发,加强冶炼副产品(伴生产品)中相关元素的应用提升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富锂锰基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建立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为电池材料生产提供保障。

(3)石墨烯重点

以福州和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打造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加强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和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导热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环保 健康 产品等石墨烯应用材料与功能器件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薄石墨烯导热膜的低成本、连续成卷生产技术,石墨烯分散技术、表面修饰技术,以及石墨烯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技术。

六、天津市

1.新材料发展要点概述

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2.发展内容

(1)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

扩大8-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加快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等研发生产。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功率光纤材料,提升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 推动ArF光刻胶、正性光刻胶材料绿色发展,改进光刻胶用光引发剂等高分子助剂材料性能,提升抛光液材料环保性。推进聚碳酸脂类改性材料在智能硬件壳体应用,增强产品美观性、耐磨耐热性和绝缘性。

(2)生物医用材料

加大钛合金椎弓根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开发力度,提高关节类、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性能。重点开发生物仿生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增强纳米粒子靶向、缓释、高效性能。 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泌尿植入管、医用导管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3)新能源材料

重点突破高端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硅碳附件、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核心材料,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生产线落地。 引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研发长寿命高分子质子交换膜,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推进太阳能光伏硅材料扩大产能,加快发展铜铟镓硒等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

(4)高端装备材料

积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推进高强度止裂厚钢板及船用耐腐蚀钢产业化技术开发。面向国产大飞机需求,引入先进航天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飞机风扇、反推装置用碳纤、玻纤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加快轻量化镁铝合金材料在 汽车 车身、底盘、轮毂等领域应用。开发综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传感器、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体、钐钴永磁体性能。

(5)节能环保材料

发展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应用。推进硅气凝胶、碳气凝胶技术革新,降低气凝胶生产成本,扩大气凝胶在建筑节能、保温领域应用。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高档节能玻璃,加速产品优化升级。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

(6)前沿新材料

深化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弹性体材料等。推进高温超导电缆材料开发,革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推动超导技术实用化。发展三维(3D)打印用合金粉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开发粉末雾化制备关键技术和快速制模工艺。

把铜在空气中熔化后,冷却后就变成生铜了,是吗?

贴过来你自己看吧!生活中的多数是4:1的铜锌合金,也叫黄铜,什么生铜熟铜的,加热怎么行呢?

铜简介

一、自然属性<br>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古老金属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铜。<br>

金属铜,元素符号Cu,原子量63.54,比重8.92,熔点1083oC。纯铜呈浅玫瑰色或淡红色,表面形成氧化铜膜后,外观呈紫铜色。铜具有许多可贵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其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高,化学稳定性强,抗张强度大,易熔接,具抗蚀性、可塑性、延展性。纯铜可拉成很细的铜丝,制成很薄的铜箔。能与锌、锡、铅、锰、钴、镍、铝、铁等金属形成合金.<br>

铜冶炼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至今铜的冶炼仍以火法冶炼为主,其产量约占世界铜总产量的85%。1)火法冶炼一般是先将含铜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的原矿石,通过选矿提高到20-30%,作为铜精矿,在密闭鼓风炉、反射炉、电炉或闪速炉进行造锍熔炼,产出的熔锍(冰铜)接着送入转炉进行吹炼成粗铜,再在另一种反射炉内经过氧化精炼脱杂,或铸成阳极板进行电解,获得品位高达99.9%的电解铜。该流程简短、适应性强,铜的回收率可达95%,但因矿石中的硫在造锍和吹炼两阶段作为二氧化硫废气排出,不易回收,易造成污染。近年来出现如白银法、诺兰达法等熔池熔炼以及日本的三菱法等、火法冶炼逐渐向连续化、自动化发展。2)现代湿法冶炼有硫酸化焙烧-浸出-电积,浸出-萃取-电积,细菌浸出等法,适于低品位复杂矿、氧化铜矿、含铜废矿石的堆浸、槽浸选用或就地浸出。湿法冶炼技术正在逐步推广,预计本世纪末可达总产量的20%,湿法冶炼的推出使铜的冶炼成本大大降低。

<br>

二、铜及铜产品分类<br>

1、 按自然界中存在形态分类<br>

自然铜------铜含量在99%以上,但储量极少;<br>

氧化铜矿-----为数也不多<br>

硫化铜矿-----含铜量极低,一般在2--3%左右,世界上80%以上的铜是从硫化铜矿精炼出来的。

2、按生产过程分类<br>

铜精矿----冶炼之前选出的含铜量较高的矿石。<br>

粗铜------铜精矿冶炼后的产品,含铜量在95-98%。<br>

纯铜------火炼或电解之后含量达99%以上的铜。火炼可得99-99.9%的纯铜,电解可以使铜的纯度达到99.95-99.99%。

<br>

3、按主要合金成份分类<br>

黄铜-----铜锌合金<br>

青铜-----铜锡合金等(除了锌镍外,加入其他元素的合金均称青铜)<br>

白铜-----铜钴镍合金 <br>

4、按产品形态分类:铜管、铜棒、铜线、铜板、铜带、铜条、铜箔等 <br>

三、铜的品号及质量标准<br>

铜期货合约标的物在年9月之前实行的质量标准是GB466-82标准,交割品是一号铜,年9月-98年8月GB466-82与GB/T-467-19两种标准同时执行,98年9月起全部执行GB/T467-19标准,高纯阴极铜和标准阴极铜均可交割,没有质量升贴水,只有品牌生贴水.<br>

1、标准阴极铜(Cu-CATH-2)化学成份% <br>

Cu+Ag<br>

不小于 杂质含量(不大于) <br>

As Sb Bi Fe Pb Sn Ni Zn S P <br>

99.95 0.0015 0.0015 0.0006 0.0025 0.002 0.001 0.002

0.002 0.0025 0.001 <br>

2、高纯阴极铜(Cu-CATH-1)化学成份 :Cu+Ag不小于99.95,杂质总含量不超过0.0065(杂质分类含量略)。

<br>

四、铜的主要用途<br>

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br>

铜在电气、电子工业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占总消费量一半以上。 <<a href="#top">top</a>></td>

</tr>

<tr>

<td style="line-height:150%;"><font color="#FF0000"><strong>废铜的介绍:</strong></font><a name="2"></a><br>

铜与金和银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一族,因而具有与贵金属相似的优异物理和化 学性能。它塑性好、易加工、耐腐蚀、无磁性、美观耐用。特别是,铜的导电和导

热性除略逊于银以外,是所有金属中最好的。工程上,把退火纯铜的导电性规定为100%,其它材料与 它对比进行标定,称为IACS值(国际退火铜标准值)。因为铜的导电性对微量杂质

很敏感,所以在生产上可以用IACS值作为铜纯度的一个指标。高纯铜的IACS值可达 101.5%。高纯铝(99.996%)和工业纯铝(99.5%)的IACS值分别为64.94%和

59%。也就是说,在电气工程应用中,铜材的导电性比铝材高35%以上。 <br>

铜能与其它许多金属形成合金。例如,铜与锌的合金称为黄铜,铜与镍的合金 称为白铜,铜与铝、锡等元素形成的合金称为青铜等等。铜中加入合金元素,可以

提高其强度、硬度、弹性、易切削性、耐磨性以及抗腐蚀等方面的性能,用以满足 不同的使用要求。 <br>

在所有金属中,铜的再生性能最好。废铜是铜工业的一个重要原料来源。<<a href="#top">top</a>></td>

</tr>

<tr>

<td style="line-height:150%;"><strong><font color="#FF0000">废铜的主要来源:</font></strong><a name="3" id="3"></a><br>

废铜按其来源有两类。 <br>

一类是新废铜,它是铜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冶金厂的叫"本厂废铜"("home

scrap")或"周转废铜"("runaround")。铜加工厂产生的废铜屑及直接返回供应厂的叫做"工业废杂铜"、"现货废杂铜"("prompt")或新废杂铜。

<br>

另一类是旧废铜,它是使用后被废弃的物品,如从旧建筑物及运输系统抛弃或拆卸的叫旧废杂铜。铜和铜基材料,不论处于裸露状态,还是被包在最终产品里,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来说,用于再生的废铜中新废铜占一半以上。而全部废杂铜经再加工后有大约1/3以精铜的形式返回市场,另2/3以非精炼铜或铜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直接应用废杂铜的前提是严格的分类堆放及严格的分拣。直接应用废杂铜具有简化工艺、设备简单、回收率高、能耗少、成本低、污染轻等优点。直接应用废杂铜的多少,大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铜的再生水平。相比之下,我国废杂铜的直接使用率较低,每年约为20万t,仅占废杂铜总回收量的30%~40%,并且黄铜加工材的生产多由乡镇企业运作,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并在能耗、环保方面带来后患。

<br>

我国进口废杂铜主要来自美、日、德、俄,其中美国高居榜首,而美国对废杂铜的管理又有严格的规定。以美国的分类标准作为典型加以介绍。美国的废杂铜依据纯度进行分类。美国废杂金属再生研究所甚至把铜及其合金细分为53类。

<br>

美国通常把含Cu量大于99%的铜材叫做1号铜,1号铜可以直接重熔和使用,不要求进一步加工;把铜含量最低为94.5%的铜叫2号铜,这种废杂铜在以金属铜的形态使用之前,通常一定要重熔。其它常见的分类等级还包括加铅黄铜、黄铜与低锌黄铜、弹壳黄铜、汽车散热片、高铜黄铜(红色黄铜),以及应用十分广泛的高速切削黄铜,其车屑直接再生,以同成分合金的形式用于重新加工黄铜产品。对制造厂家而言,其主要优点就是大幅度降低净金属消耗的成本。废杂铜也用于生产铜的化学制品,但不易获得定量数据。

<br>

我国目前还没有废铜方面的标准, 但随着我国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废杂有色金属的回收、贸易以及再生利用产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废杂有色金属的品种构成变化较大,而且大量的国外废杂有色金属以及各类可利用的废料涌入国门,给我国有色金属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同时也对再生有色金属的生产加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国也在加紧废旧金属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牵头组织的《铜及铜合金废料废件分类和技术条件》已经列入国家技术标准修订中。新的废杂有色金属分类标准将参照美国废杂有色金属的分类标准和欧洲的分类技术标准,结合我国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使之更加有利于企业和管理部门的贯彻实施。标准的修订工作预计2002年底完成。

<br>

废铜详细标准请参看各国废料标准。<<a href="#top">top</a>></td>

</tr>

<tr>

<td style="line-height:150%;"><strong><font color="#FF0000">废铜的再生和加工方式:</font></strong><a name="4" id="4"></a><br>

实际上所有的废铜都可以再生。再生工艺很简单。首先把收集的废铜进行分拣。 没有受污染的废铜或成分相同的铜合金,可以回炉熔化后直接利用;被严重污染的

废铜要进一步精炼处理去除杂质;对于相互混杂的铜合金废料,则需熔化后进行成 分调整。通过这样的再生处理,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受损害,使它得到完全的更新。再生的废杂铜应按两步法处理,第一步是进行干燥处理并烧掉机油、润滑脂等有机物;第二步才是熔炼金属,将金属杂质在熔渣中除去。

<br>

由于废铜可以再生,从而有较高的价值。例如,清洁的1级废铜的价格可以达到新精炼铜价格的90%以上;黄铜新废料的价格也可达到相应黄铜价格的80%以上。

<br>

世界上废杂铜处理工艺及设备形成倾动炉火法精炼工艺加ISA电解工艺的废杂铜先进处理工艺。西德精炼公司(NA)胡藤维克凯撒工厂(HK)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废杂铜精炼厂,它用一台倾动炉(350t/f)和一台反射炉

(200t/f)处理废杂铜,用ISA工艺(DK=313A/m2)生产阴极铜,产能17万t/a。美国废铜再生工艺。

<br>

我国与国外先进的再生处理工艺相比, 对废杂铜的预处理及再生利用工艺及装备整体水平落后,废杂铜的预处理及再生利用两大环节脱钩,我国至今没有一个从废杂铜拆解到阴极铜精炼的完整废杂铜工厂,废杂铜精炼工厂厂多规模小、工艺落后、装备差、环保问题严重。我国至今没有一座现代化的杂铜精炼工厂或车间。这些工厂规模一般在0.5-3万吨级,火法精炼基本用反射炉,炉能

25-110吨大小不等,这种炉子热效率低、能耗大,还原作业时黑尘污染严重,工人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只能达到甚至低于

GB/T467-19标准中标准阴极铜的水平。相当数量的高品位废杂铜未经精炼即被直接生产铜线锭和铜"黑杆"。

<br>

江铜、云铜、铜陵、大冶等以处理铜精矿为主的国内大型铜企业也将的参与必然加剧国内废杂铜原料的竞争,冲击中小废杂铜企业.

江铜将引进先进的倾动式阳极炉,建立专门杂铜处理车间,作为实现公司十五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 <br>

我国废杂铜再生、加工行业必须走技术进步的健康发展之路。<<a href="#top">top</a>></td>

</tr>

<tr>

<td style="line-height:150%;"><strong><font color="#FF0000">国内外再生铜的消费和分布情况:<a name="5"></a></font></strong><br>

许多国家对铜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再生铜来满足国内需要。例如,美国的铜消费量居世界首位,在16到1996年的20年间,由废铜再生提供的铜占每年铜

消费量的比例在44%至54.7%。在欧洲,铜矿缺乏,除大量进口铜精矿外,还要依赖废铜作重要补充。据统计,19年再生铜占总原料的42.6%。其中废铜直接利用的为22.4%,经再次精炼的为20.2%。

<br>

我国既是铜较贫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第二大铜消费国。而解决缺乏和消费急增矛盾的方法则是大量进口铜原料,90年代以后,我国废杂铜进口量迅猛增加,我国近两年废杂铜用汇额达22.5亿美元,为同期进口铜精矿用汇额的

1.32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杂铜进口国之一,主要来源地是工业发达和环保要求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从美国和日本进口量比例分别为38%和25%。此外,估算我国每年尚有

15万吨的自产废杂铜。我国炼铜行业矿铜原料与废铜原料之比为 2.69:1,废杂铜在铜原料中比例已达27%。

<br>

我国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珠江三角洲3个重点废铜拆解、加工、消费地区,这些地区精铜产量不足铜总产量的

40%,但它们的再生铜产量却占全国再生铜产量的75.55%。全国79.43%的铜加工企业分布在该3地区,全国82.95%的铜在这三地区消费(指被加工),特别是江、浙、沪3省市所占分额尤其突出,。仅浙江省1998-2000年3年间铜加工材产量即达

124.16万吨,占同期全国铜加工材产量的30%。2000年,浙江废杂铜,年产铜材5万吨以上的大型铜加工企业2家,0.5万-5万吨的中型铜加工企业29家。0.05万-0.5万吨的小型铜加工企业55家。大、中型铜加工企业数仅占企业总数的2.33%和33.72%,而大、中型铜加工企业所利用的废杂铜占利用总量的21.80%和52.78%。废杂铜的利用已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并逐步壮展形成了浙江台州路桥、河北安新、广东清远、江苏宜兴及苏州等一批拆解量大、交易量大的废杂铜专业市场。

学箫有什么要求,初学者用的萧价位如何,还有教材推荐一下

六、学箫常遇问题

1、我的气不够,是否能吹箫?为何吹箫会觉得累?吹箫是否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答:吹箫并不需太多气,只要方法得当,口风正确,很轻松便能把箫吹响。之所以觉得累,主要是嘴型不对,浪费大量气息所致。而只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吹箫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2、我的手指比较短,老是按不严第一孔,筒音吹不响,如何是好?

答:可以适量锻炼一下手的扩张能力,又或者选择吹八孔箫。

3、以前有过肺病的人可以吹箫吗?女孩子吹箫会不会比男孩子更困难?

答:完全无问题。吹箫并不需要费太多的气,只要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去吹,对健康只会有好的影响。女孩子的肺活量可能不及男孩子,但只要通过学习,一样可以吹好。所以不存在女孩子吹箫困难的问题。

4、刚学箫,不知购买那种教材好?

答:学箫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本

A,王次恒 <<箫演奏入门提高实用教程>>

B,吴华 彦平 <<箫演奏实用教程>>

C,张维良 <<箫吹奏法>>

D,赵越超 <<洞箫实用教程>> 推荐:此书有很多练习曲,初学箫的朋友按着此书练习,便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掌握洞箫吹奏的各种技巧的要领和方法。

E,曲祥 曲广义 树蓬 <<箫入门教材>>

F,王铁锤 <<箫.竖笛吹奏入门>>

G、林克仁、常敦明《中国箫笛》

H、张唯良《箫曲50首》

I、孙德裕《洞箫演奏法》

几本对学箫有帮助的笛子教材

A、胡结续《竹笛实用教程》推荐:此书所涉内容颇多,从吹笛子的姿势到各种技巧的应用都介绍得非常详细。其中并附列了一些笛子修理、制作及保护的初级知识,非常实用,对学吹箫也有一定的帮助。

B、俞逊发、许国屏、周大成《中国笛子考级曲集》此书按照等级收集了大量笛子曲集,是一本不错的练习曲谱。

教学VCD:

有王次恒的《箫演奏入门》、张维良的《箫基础教程》教学VCD,还有赵松庭、俞逊发的笛子教学VCD。

以上推荐书目仅以个人及众箫友推荐为准则,并不代表原书水平,各箫友可按实际情况来购买。

5、初学箫应购买那种调的箫好?

答:初学者,一般买g调的最合适——教材基本上是按g调箫编的。如果有老师,自己又特别喜欢古琴,也可以买f调箫来入门。

6、箫和笛子有什么区别?

答:A、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也有竖吹塑料做的笛,加哨子不贴膜,叫竖笛。

B、笛子因为贴上笛膜,所以声音清远,响亮。而箫虽然音量较小,但声音悠远,恬静,别有一番韵味。

C、现时有一种低音大笛,在音色上比较接近箫,贴膜,声音比箫大。

7、 指尖按孔和指腹按孔有区别吗?那种方法更好?

答:用指尖按孔或指腹按孔都是正确的。但因为箫孔的距离比较远(特别是F调箫),如果用指尖按孔,会增大手指压力,刚学箫者或手指较短的朋友,会觉得比较痛苦。用指腹按孔更易按严吹孔,而且吹颤音和滑音时更灵活。

8、刚学吹箫为什么会出现头晕、眼黑等现像?为什么练一会箫手就会很累?

答:刚学吹箫出现头晕,眼黑的现像是因为用了不正确的呼吸方法所致。长期运用胸式呼吸方法,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息不能持久,肺部过于劳累,自然会出现头晕,胸闷,气短,眼黑等现像,于健康极其不利。所以在刚学箫时就要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样才不会因吹箫而害了身体。

刚练箫时手腕和手臂都会比较容易酸累,这是因为全身紧张的缘故造成的,只要学会放松手腕,便不会累了。

9、握箫的姿势有那些?什么叫正手箫,什么叫反手箫?

答:握箫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称为正手握法;一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称为反手握法。六孔箫是无所谓正手及反手箫之分的,只有在八孔箫时,第一孔偏右的为正手箫(即左手在上);第一孔偏左的为反手箫(即右手在上)。

10、箫的吹口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演奏上需要注意什么?

答:箫的吹口一般有三种,分别为U口、V口和唐口。

A、唐口幅度大,音色变化大,张力也大,可以吹出沙哑气声,也可以很纯的纯音,尤其中高音。

B、v口声音比较悠暗,音色圆润,比较顺耳,超高音很好吹,因为气束控制上容易集中。

C、u口的音色介于唐口与v口之间,较v口明亮,习惯吹笛者,直接可以适应.

U,v等都是内沟型吹口,彼此的适应变化不是很大,只在于沟之深浅角度,口风掌握上比较容易追踪到达;唐口是外切型吹口,口风角度相差很大,理想气束形状也显著不同,最好持续不变适应一段时间,不与uv混吹。

11、什么是筒音?什么是筒音作5的指法?

答:筒音指的是把音孔全按所发出的音。筒音作5这种指法是开三孔为1音,一般箫都在三孔处刻有调名如G、F等字样,以表明该箫是什么调的,因此,筒音作5的指法又称为“本调指法”(过去民间称之为“小工调”),是学箫的最基本指法。

12、关于筒音和调的关系,乐谱上的1=G和全按为5之间是否有绝对的联系吗?

答: 1=G(筒音作 .5) 即曲子是以G音为1(即俗说的G调),筒音(即全按)作低音.5,那就是用G调箫了。

如果是: 1=D (筒音作 1) 那即以D音为1 ,全按作1,那也是用G调箫了。

如果是:1=F (筒音作.6)那即以F音为1,全按作.6,也是用G调箫。

如果是:1=F (筒音作.5)那即以F音为1,全按作.5,所以要转用一支F调箫了。

如果是:1=C (筒音作1)那即以C为1,全按作1,也是用F调箫了。

这种表示方法,只含调性,不含调式的。所以一定是以 1=X 写出。根据上面的例子便可以推算出其他的情况了。

有些不是箫的专门曲子,没有标明筒音作什么的。那你只能看看谱中最低音是那个,然后再决定用什麼箫吹合适了。

广州各区发展历史包括经济条件人文之类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

在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大调整后,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 城区。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区内已形成北京路、海印地区、英雄广场、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贸区,中山五路一带已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形成了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东风路现代服务、流花会展等各具特色的商务区,区内写字楼云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越秀区内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市属各区前茅,商贸中心地位凸显,是广州市的经济强区。

荔湾区地处广州市城区的中心地带,是广州的商业重地。

荔湾区自古以来商贸云集,商业气氛异常浓厚,人民南、西堤、上下九、十三行等是传统的商业旺区,黄沙形成了大型海产批发市场,南岸路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建材市场。

行政区划大调整后,新荔湾更是拥有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中山七八路、康王路和花地大道现代商业商务带,以及广州花博园、岭南花卉市场两个大型花卉市场。

全国六成观叶植物由芳村运出,全年交易额达到21.5亿元,出口创汇450万美元;广州花博园内花卉的行情价格影响或者左右了全市、全省乃至国内许多地区的花卉销售;广州花卉交易中心是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

荔湾区以商业贸易著称。

在原荔湾区和芳村区合并后,新荔湾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1000亿元以上。

目前荔湾区现有各类市场214个,其中鞋业、花卉、茶叶等批发市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以站西路为例,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聚集十几家有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鞋城,经营面积约27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超过10亿元,形成了鞋业“金三角”。

西关大屋:

在荔湾区,领略岭南文化一定要到西关,到了西关一定要看“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这一带建造的“豪宅”,如今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一带均能看到。

从外至内,西关大屋的每一部分都颇有讲究。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

西关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砖石脚的外立面。

据说这些青砖产于东莞及清远一带,色泽以似碧玉者为贵。

讲究的西关大屋青砖可以经数百年不磨蚀,砖缝之间连刀片也插不进去。

而石脚从地面算起高7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显身家富贵。

西关大屋的门廊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

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

脚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

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西关大屋的结构可以用“三间两廊”形容:正厅后面是头房(或称长辈房),是长辈们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光。

头房后依次是二厅(饭厅)、二房(供儿子婚后与妻子居住)。

二房又称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的房间。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光通风。

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池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

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垃圾等多种功能。

耀华大街是如今保存最好的西关大屋片区之一[5]。

海珠区是广州市四个老城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已遥遥领先于国内许多大城市中的同级区份。

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海珠区1.8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8.1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49亿元。

2003年,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

全区国税和地税总收入分别为18.24亿元和24.04亿元。

作为广州市惟一的岛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海珠区亮出了“环岛经济”牌。

会展经济区是“环岛经济”最闪亮的一颗明珠。

2006年,广州举办第100届交易会时,琶洲地区的写字楼、酒店等会展经济将上一个台阶。

此外,海珠将利用毗邻广州大学城的优势,探索建设后勤配套服务区和以“万亩果林”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天河区位于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老城区的东部,是广州市新的交通枢纽,该区用有天河汽车客运站、东圃汽车客运站和天河大厦汽车客运站等大型汽车客运站。

其中,天河汽车客运站是广梅汕公路及其沿线的中心站场,线路覆盖全国十七个省、直辖市。

目前有省际线路67条,省内线路70条。

天河站1,600多台参营班车,高、中档车辆超过80%。

东圃客运站毗邻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该站开设城市公交线路及部分广梅汕、广深方向、两市两区的营运班车,并承担流花车站、广州汽车客运站班线调整客源分流的疏导任务。

天河区自1985年建区以来,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6年天河区生产总值位居广州市八个区的首位。

此外,天河区经济结构较为合理,高新科技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1994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6.88%,并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

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天河区社会、 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其社会经济进 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白云区:市云埔(白云)工业区、钟落潭镇一带的化工、电子科技工业区、西南部石井镇以台资为主的石井工业区、中部位于江高镇的广州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和位于太和镇的广州民营科技园等等构成白云区东西南北中五大经济发展区。

其中石井水泥厂被 评为“全国明星乡镇企业”、“全国明星百佳企业”。

第三产业以商业、房地产、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主。

新广从路饮食长廊、增槎路大型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大型汽配、装饰材料批发市场颇具规模。

黄埔区位于广州市的东南部,毗邻萝岗区,它邻近广州市中心区,是华南第一大港黄埔港的所在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黄埔地区成为广州市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黄埔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广州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是商家投资设厂的首选地区之一。

广州市番禺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位于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番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始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农业颇具特色,工商业发达,为历代的通商口岸,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到近现代,番禺更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者、名流,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开创岭南画派的画坛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诗、书、画名家叶恭绰、赵少昂、李天马、麦华三、周千秋,建筑工程界泰斗罗明熵,地质学家何杰,教育家许崇清等。

2010年,番禺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圆满完成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的筹办和服务保障工作。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51.06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5.26亿元、433.33亿元、572.47亿元,比例为4.30:41.23:54.4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17亿元,增长24.1%;工业总产值1791.15亿元,增长24.3%;农业总产值75.32亿元,增长5.1%;万元GDP能耗下降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35.59亿元,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40亿元,增长28.6%;实际利用外资3.58亿美元,增长7.4%;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4905元,增长14.8%;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6元,增长11%。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距广州市中心城区22公里,地处珠江三角洲通往全国的咽喉要道。

现已形成了以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区”、以新世纪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区”和以花都广场为标志的“行政区”三大功能区。

获得“全国花木之乡”、“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顿优秀城市”等称号。

城区内有雅宝新城、南航碧花园、雅居乐、骏威广场、金菊花等住宅小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实行24小时保安服务;有广州百货大厦、大润发购物中心、华润万家购物中心、花都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

由于花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逐步成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区。

2004年度花都区 国内生产总值251.67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2.11%;工业总产值583.73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0.68%;完成外贸出口5.16亿美元,增长31.72%,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3亿元(新口径),达到12.3亿元;税收总额30.2亿元(不含海关税14.27亿元),增长8.44%,增幅名列全市前列;引进项目1000个,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达47.91亿元和23.74亿元,居全市前列;合同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42.23%,实际利用外资2.36亿元,增长171.95%,增幅名列全市前列。

南沙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以南沙为中心,周围60公里半径内有14个大中城市。

南沙地区是区域性水、陆交通枢纽,水上运输通过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国内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

航空方面,周围有广州、香港、澳门等国际机场。

财税收入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形成了销售增速快于生产增速,利税增速快于销售增速的良性循环,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生产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健康态势。

除汽车整车、发动机项目外,造纸9号机组、广汽丰通二期、东曹化工、久泰能源、新日石润滑油等17个近两年新投产的项目,去年共实现产值70多亿元。

高压输变电设备项目、180万吨冷轧项目已启动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数控机床、园林机械、电动工具、造纸机械等项目的筹建工作正按推进,将成为推动南沙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三个行政区相邻,2011年萝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增长20%;万元GDP能耗预计同比下降5.9%,化学需氧(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削减2290吨和14.4吨,超额完成市下达的考核指标。

广州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2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增长21.5%;工业总产值4938亿元,增长16%;出口总额161亿美元,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涉外税收收入等主要效益指标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继续位居第一。

增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东省广州市东部,是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广东省卫生城市,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3.5亿元,比 增城美景上年增长16%,是“十五”期末的2.14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520.5亿元,增长18.07%,是2005年的2.43倍;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34.7%,是2005年的4.69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88亿元,增长20.34%,是2005年的3.05倍。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9位,连续9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先后荣获“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和谐之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等称号。

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东北面。

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2010 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81.84 亿元,比 2009 年增长 18.7%, 比 2005 年增长 1.3 倍,年均增长 17.9%。

扎实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市”,旅游产业迅速发 展,建成国家 4A、3A 级景区 6 个,二星至四星级酒店 16 家,五钻级酒家 3 家,在建五星级 酒店 7 家。

温泉养生谷开发建设进展顺利。

到 2010 年底,共征收(预征)土地 7785 亩,拆 迁房屋 22 万平方米;完成 1406 套集中安置房和小学、幼儿园等配套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 断完善,110 千伏变电站、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成使用。

从都国际会议中心 等项目试业营运。

黄埔交通发达,旧房较多,适合外来人口居住,但一些生活环境比如学习,工作等不如天河区,所以.普通外来人口在黄埔住房、然后起老早去天河区上班。

1951年,黄埔才正式加入广州,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黄埔都被划为郊区,市区的人多以"偏远","近 港湾路口一角郊"来形容黄埔。

因为三四十年前黄埔的交通十分不发达,出去广州市区很不方便,要很早地出门,很早地归来,黄埔人根本没有夜生活。

旧时黄埔人称到广州市区为"入城(seng4-注:此为粤语拼音)",或者"出广州",这一习惯叫法一直用到今天。

很多外地人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黄埔明明是广州地区,为什么要叫"出广州"呢?这也流露出上一辈黄埔人一直习惯了被旧市区人民歧视、故意排除、有意贬低的地区感情。

时至今日,黄埔以成为广州的老区之一,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黄埔,说黄埔地处偏远。

随着广州的中心转到天河和珠江新城,毗邻天河、海珠、萝岗(新区)的黄埔的地位也在迅速提高。

而且交通网络的发达,五号线和BRT的贯通,也令黄埔的经济和商业飞速发展。

今天的黄埔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偏远的郊区,也许,这个"出广州"叫法也应该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戒"掉了。

做人做事务实,

穿着相对较随便,

肯定不是非常排外,相处很和气,

就算我这样来了两年白话仍然听不懂的人,

本地的师傅也是很好滴普通话对待,,

港式文化影响浓厚,

思想open,但实际保留了大量传统习俗~~~ 。

广州人比较注重眼前看得到拿得着的实际,算市井不算市侩,虽然知道很多乞丐是的但见到真可怜的还是会给1元5角,有咩天灾人祸也是最快组织捐钱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