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因为油价下跌_苏联解体货币贬值了多少
1.油价暴跌会要了谁的命 谁在偷笑
2.1998俄罗斯废除卢布的原因
3.前苏联灭亡之前GDP世界排名是第几?
4.苏联为什么会粮食匮乏以至于造成解体是否有美国人的阴谋
5.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如今的状况怎么样
油价暴跌会要了谁的命 谁在偷笑
其实关于油价的讨论现在是国际经济市场?最热的话题!具体看一下以下:
近日,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国际原油价格继80美元后,再度失守70美元整数关口。从今年年中到现在,不到5个月时间,国际油价跌去35%,创下4年来新低,下跌速度着实惊人。
国际油价下跌,无疑,进口国多欢喜,产油国很受伤!这边厢美国、加拿大经济受益良多,西欧国家生产成本降低,中国减少巨额支出;那边厢俄罗斯损失千亿美元,委内瑞拉政府收入锐减,欧佩克各成员国为保价格,还是争份额争论不休。
油价如此“跌跌不休”,除了“全球需求减少”这个供求关系的传统因素,各种“阴谋论”也是甚嚣尘上,到底哪家更有道理呢?
阴谋论一:美国、沙特联手教训俄罗斯
:来场“石油战”,我看你认不认怂!
此番国际油价连连下挫,正值乌克兰危机各方相持不下之时,美国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之战,打得如火如荼,俄罗斯经济已现疲态,若是油价再遭重挫,经济将雪上加霜。于是,很多观点认为,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石油战”,得到了欧佩克“带头大哥”沙特的鼎力支持,目的是联手打击收入50%来自石油出口的俄罗斯。
美国精心策划“石油战”可是有先例的。当年,苏联能够称雄于世与美国平起平坐,石油因素相当重要。苏联2/3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出口。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纠集沙特等国,把石油价格压到10美元以下并长期保持,使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这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很多俄罗斯人感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幕,是不是将再次上演?
阴谋论二:欧佩克“排挤”美国页岩油
欧佩克由12个成员国组成,来自中东、北非、南美,肩负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开采份额。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供应组织,如果主动减产,肯定会提振油价。但这位大佬却没这样做,因为减产会流失不少市场份额。
那么,谁将受益?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啊!于是,“阴谋论”产生了,欧佩克被认为不减产,与美国页岩油死磕。
欧佩克决定不减产,顶住国际油价! 漫画来源:CFP
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现在美国爆发“页岩油革命”,从沙特的大客户,摇身一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抢夺其在石油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欧佩克怎能善罢甘休! 于是,利用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采油成本,欧佩克的“带头大哥”沙特希望通过压低油价,迫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
阴谋论三:沙特借机侵吞伊朗的“蛋糕”
沙特决定不减产,还有一位受害者是谁?是沙特的老对手伊朗。伊朗财政收入的50%,来源于石油出口。就算在西方国家解除其制裁的情况下,伊朗的油价也需要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其政府预算。
而财大气粗的沙特则大为不同,可以承受低油价带来的短期冲击。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沙特希望借低油价,侵吞其他产油国,尤其是老对手伊朗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油价下跌后最难受的国家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伊朗。”
无论“阴谋论”哪家强 中国都应抓紧买油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于种种“阴谋论”,小编无法判断哪种说法离真相更近。
但各方专家都认为,国家油价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因为产油国说到底还是要靠石油吃饭的,油价跌的太狠,产油国经济运转不了,最终还是会减产,让石油的供需关系平衡,油价企稳。
以目前的形势,小编可以确定以及肯定是的,无论这场国际油价的博弈游戏,背后有多少翻云覆雨手,对于石油消费大国中国来说,都是遇而不可求的重大利好:将节省大笔银子购买原油。
按照我国原油出口量计算,国际油价每下跌1美元,中国可节省12亿美元。这是增加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好机会!
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容,大约相当于两周的供应量,与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石油战略储备差距不小,与美日等主要石油消费国比,更是相形见绌。
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油价暴跌的机遇,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购买石油,补充中国的战略储备,保证未来的能源安全,这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当务之急。?
1998俄罗斯废除卢布的原因
因为到了1998年代,美国通过政治施压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增产,世界石油价格走低,苏联无法承担油价下跌带来的巨大外汇损失,卢布大规模贬值。此后,随着苏联解体,原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经济博弈劣化,“卢布区”逐步走向解体。而当卢布成为俄罗斯主权货币后,在经济危机和国际美元资本的围剿下,卢布最后的国际信用也丧失了,终至溃败,最终催化了 1998 年主权债务危机。
前苏联灭亡之前GDP世界排名是第几?
答:
苏联在冷战时期一直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其统计用的不是GDP来衡量的,有其自己的统计体系,具体名称记不得了,所以是不是GDP排名世界第二不得而知。关于苏联的资料大多指向其改革成就,即如何让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以及其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相关的内容比较少。苏联的经济体系非常不均衡,重工业发达,从其核潜艇的性能就可以看出;农业曾经发达,还曾是粮食出口国,但在苏联解体前甚至要动用黄金储备来向国际市场购买粮食;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有一些“荷兰病”的特征,无论从还是能源的出口都让国家的相关产业繁荣而其他产业相对薄弱,以国际贸易代替产业均衡的战略具有极大的风险。苏联在国际能与市场目前俄罗斯的处境有点类似,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动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国民收入,80年代的石油价格下跌让苏联国民收入水平大大降低。有比较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苏联的崩溃与国际油价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具体的用GDP衡量的苏联收入情况目前我没有找到,只能提供这些材料供你自行判断,希望有所帮助。
苏联为什么会粮食匮乏以至于造成解体是否有美国人的阴谋
令人担忧的粮食产量
我们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的一个标准,便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因为城市化水平越高,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工人数量越多,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但在此消彼长之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占比例也就越低。
而在农业反哺工业的情况下,农场工人工资待遇远不如城市里的工,这导致成为工人是每一个农村下一代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但拥有城市,乡村人沦为老年人的居所,农业生产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前苏联的粮食产量也逐年递减,这正是赫鲁晓夫上台时的历史背景。
很多人无法想象,在整个20世纪前苏联的时间是粮食产量高峰是在1913年,自此以后粮食产量便一路下滑,最初的表现是,前苏联对外出口的粮食越来越少,由此换取用来补贴公寓的外汇数量也越来越少,工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咱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粮食产量的减少,让前苏联不得不从国际上购买大批粮食,才能养活逐渐增多的城市人口,原本捉襟见肘的外汇节余和黄金储备就雪上加霜了。
治标不治本,进口粮食开启了噩梦
对此前苏联也并非毫无解决办法,其实只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匮乏的问题,但这无疑是承认之前的集体化经济防范是错误,进而否定苏联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道路,这是赫鲁晓夫不想看到的。于是他想到了前苏联广袤的土地储备,于是另辟蹊径,开始鼓励农民进行大规模开荒。
在最初的几年,这一政策的确产生了一些作用,前苏联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紧接着便停滞不前了。这是指的苏联开始尝试另一种方法,但是大规模引进现代化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牵引机等农业大型机械,所以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粮食产量小有提高,在以快速增速的消耗量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
于是前苏联终于在1963年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开始终止向东欧附属国出口粮食,正是这一次决策,让很多附属国家失去了对前苏联的信任,为后来的前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但单纯的节流已经难以挽回国家缺粮的局面,就在在同一年中,苏联动用了1/3黄金储备,从国际上购买粮食,那他主要购买的对象便是他的竞争对手美国。
到了80年代,苏联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遥想20世纪初,苏联一度是国际上粮食出口最多的国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时苏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是这个危机既非美国的航母境界,也不是遥远的核威慑,而是关乎老百姓吃饭问题的粮食。
粮食危机中的解体
由于集体经济体制的僵化,苏联生产的商品,已经全线落后于国际水平,这意味着他很难将自己本国生产的商品在国际上推销,想要购买粮食,只能依赖真金白银。不过好在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加上70年代的高油价,缓解了前苏联面临的粮食困境。
但当时的前苏联领导,错判了国际油价的形式,没有趁这段时间积极储备外汇,反而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军备竞赛,所以当上世纪80年代油价下跌时,前苏联之前面临的粮食窘境,变本加厉的袭来,而1989年至1990年,又是全世界粮食歉收的一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此时的前苏联已经没有钱再从国际上购买粮食了。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允许农场以市场价格自由销售粮食,通过利润激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轻松人的粮食产量。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苏联解体了。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如今的状况怎么样
军力依旧强大,尤其是核武库。经济上依赖能源出口,尤其是最近几年,因为油价下跌和制裁,经济一度有困难,卢布不停的贬值。
但总体上看,已经渡过了国家变动的危险期,俄罗斯已经是一个稳定的大国。当然,拥有难以想象的威望,基本上下一届,还是他。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