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会议燃油价_维也纳会议油画
1.关于隆美尔的介绍
2.200分求一份欧洲古代史年表
3.卢森堡 国家优势 碳排放 碳交易 碳交易会议需注意什么
4.京都议定书里头没有完成指标的国家惩罚是什么啊
5.汽车的演变
关于隆美尔的介绍
埃尔温·隆美尔(Rommel)(1891.11.15—1944.10.14),德国陆军元帅(1942.6.22),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从隆美尔的家世来看,似乎与他成为军事家并无必然的联系。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州斯瓦比亚地区一个叫海登海姆的地方。他的祖父 是一位中学校长,父亲老隆美尔是一位教师,后来也升任中学校长。隆美尔排行第二,哥哥卡尔,为了逃避期末考试自愿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了一名陆军侦 察机领航员,年轻时死于疟疾。妹妹海伦步父亲的后尘成了一名教书先生,终生未嫁。隆美尔最小的弟弟杰哈德,立志当一名歌剧演唱家,但直到1977年去世时 一直成绩 平平。父亲蓄一头短发,时髦地从中间分开,光滑地垂向两边,高高的鼻梁上始终架着一副眼镜,他对子女们严厉得近乎迂腐。他经常不断地问隆美尔一些课堂问 题:“这建筑物叫什么名字?”“那花属于什么科目?”弄得隆美尔心烦意乱。老隆美尔1913年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隆美尔和他的弟兄、妹妹都喜欢亲近自己 的母亲。
幼年时代的隆美尔体弱多病,很少参加孩子们的游戏,对竞技、体育等不感兴趣。直到10岁时他才开始活泼起来。他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魄,打网球、骑自行 车、滑冰等都成了池喜爱的运动项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具备了斯瓦比亚人通常所有的一些特征——强壮、自信、倔强、节俭和实用主义。1898年,隆美 尔开始从私人教师那里学习必要的知识,以便能进入他父亲任校长的中学读书。1900年隆美尔考进了一所拉丁学校并在那里读了5年。1908年秋,他开始在 格蒙登皇家现代中学五年级读书。一年后升上六年级。这成了隆美尔从军前的最高学历。日后当隆美尔跻身将军、元帅之列时,与一些有着显赫家世受过良好教育的 同行相比,便难免自惭形秽,这反过来又刺激他奋发向上。
隆美尔青少年时代从不曾奢望立身军营。他的第一志向是当一位工程师。因为他喜欢机械学。14岁时,他和一位朋友在阿伦(德国南部的一座城市)的田野里制作 了一架完整的盒式滑翔机、而且居然使它飞出了一段距离。考虑到当时莱特兄弟刚刚发明飞机不久,还是个少年的隆美尔能制作出一架滑翔机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了。正基于此,隆美尔经常向人夸耀他的这项发明。他的遗物中还保留着一张很小的这架滑翔机的棕色照片。可见,隆美尔最初的志向与他后来的辉煌业绩几乎没有 什么必然联系。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尽管少年的隆美尔就有了令人可喜的小发明,但老隆美尔还是认为儿子的性格适合当兵。从当时的大背景看,德国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军队 在社会中占有优越地位,军人们享有种种特权。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大力扩充军备。参军对隆美尔的前程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1910年3月,隆美尔加入第 124伍尔登堡步兵团,3个月后被提升为下士,6个月后成了一名军士,1911年3月又被送到但泽(今波兰重要港市)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按照德国军制, 军官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军事院校来培养。军事院校根据自愿原则接纳主要是出身于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青年人加以训练。由于军队中的军官几乎总是配备不齐,加之不 断扩军使军官缺额更多,军事院校就接纳了一定数量的小资产阶级、僧侣、官吏、知识分子出身的人。隆美尔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成为军官候补生的。这对他来 说是很幸运的。那时德国共有8所陆军幼年预备学校和11所军事学校。
隆美尔在军官候补生学校期间对军事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到了完成军事课目上,专心致志地完成射击、操练,体操、击剑和骑马等训练项目。 19{1年11月,隆美尔从军官候补生学校毕业了。当时校长给他的评语是,在射击和操练方面“相当出色”,体操、击剑、骑马“也能胜任”。不过“他身材中 等,瘦弱,体格相当差”,此外,这个青年人“性格坚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高昂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有高度的责任感。”总 之,隆美尔是位“能干的军人”。
1912年1月,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随后回到第124步兵团。在以后的两年里,隆美尔一直在那里训练新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单兵训练和分队训练。此 外,还要向士兵们灌输由普鲁士创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即将成为一个“世界帝国”的思想,帝国的社会制度、国家体制和社会结构都是完美无缺的。军人的职责就是 不惜一切捍卫现存的一切。隆美尔向他的那些新兵们灌输着,自己也虔诚地信仰着这一切。
1914年3月1日,隆美尔被派到离家乡不远的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服役。德军统帅部十分重视炮兵建设,德军的榴弹炮兵和重炮兵比其他国家都 强。德军每个步兵师都有1个105毫米榴弹炮营,每个军有11个150毫米榴弹炮营。集团军则配备了独立炮兵营。但炮兵训练水平却不是第一流的。尽管如 此,在炮兵中的经历使隆美尔有机会掌握了这一技术兵种的专门知识,为他将来很快胜任合成军队指挥宫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年8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全国总动员,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战火。在比利时的一个村庄里,隆美尔参加了他平生第一次战斗。他一连24小时都在巡逻,几乎没有合眼睡上一觉,他已精疲力竭,饥肠辘辘。这时一队法国兵约 20人向他们发起了进攻并占领了村庄。隆美尔与一个排中的另三个人立即发起反击。他大叫一声向法军冲去并率先开了火,几名法军应声倒地,残存者立刻卧倒以 猛烈的火力还击。隆美尔被打得抬不起头来被迫退了下去。待全连到达后,隆美尔再次发起反击,终于击退了法军,占领了村庄并抓了些俘虏。隆美尔取得了第一次 战斗的胜利并为此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奖章。 这次战斗规模很小,谈不上什么重要意义,但却显示出隆美尔的战斗风格,在他以后的戎马生涯中,只要有机会,不论作战规模的大小,他都采取先发制人的打法。 穿过比利时后,隆美尔所在团随大军继续向巴黎迂回前进。9月5日至12日马恩河战役后,西线转入阵地战。隆美尔所在的团在阿贡纳斯森林一带作战。1915 年1月29日,在德军发起的一次攻势中,隆美尔带着他的士兵爬过100码带刺的铁丝网,突然闯入了法军的主阵地,占领了4个地堡,但后继部队没有增援上 来。这时法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发起了反攻并夺回了其中一个地堡。隆美尔凭借其余三个地堡击退了这次反攻,并在法军即将发起一次新的进攻之前,带领士兵顺利地 撤出阵地,仅仅损失12人。这一行动使他获得一级铁十字奖章。这在全团还是第一次授予一名年轻中尉如此高的荣誉。
1915年9月,隆美尔晋升上尉,在随后的突破科罗弗拉防线、攻克蒙特山、占领隆袼诺恩等次作战中,隆美尔表现非凡,终于获得渴望已久的由德皇威廉二世授 予的功勋奖章。在长达4年的残酷厮杀中,隆美尔先后三次负伤,但显露了自己的战术风格:先发制人并不惜冒一切风险,千方百计渗透到敌防线后方动摇其决心, 巧妙地发扬火力并尽量夺取敌人的。他悍勇倔强、狡诈多谋、拼命追逐荣誉,在战火中显露出了锋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法国总理克雷孟梭嘲弄为“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的德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不准建立空军和制造潜 艇,只准保留为数很少的轻型军舰和一支10万人的国土防卫部队。在随后进行的大淘汰中,隆美尔因其在战时的突出表现总算保住了饭碗,成为4000名军官中 的一员。
1918年12月21日,隆美尔又回到步兵团任连指挥官,1920午10月1日,他凋到驻守斯图亚特的第13步兵团任连长,并一干就是9年之久。不过他是 个闲不住的人,在此期间,他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战争艺术和军事技术知识:研究过机枪,成了一名熟练的射手和装弹手;学会了有关内燃机的一切原理以及把摩托车 诉了装,装了又拆。1929年9月,隆美尔的营指挥官鉴于他在战寸表现出色,又在操练连队方面取得良好效果,遂向上级推荐他担任军事教官。10月1日,隆 美尔被调往德累斯顿步兵学校,开始了教官生涯。作为一位地位较低的教官,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讲堂上,隆美尔常常画一战例图,并把这些例图投射到屏 幕上,既直观形象又通俗易懂。他最得意的是在意大利的蒙特山战斗,把这场战斗的经过绘声绘色地讲给学员们听。隆美尔从战争中吸取的一个教训是:应该使未来 的指挥官们学会爱惜士兵的生命,“应该流汗,而不应该流血。”此即重要的军事原则——节约兵力原则。隆美尔成了最受欢迎的教官之一。
1933年10月,隆美尔被提升为德国中部哈兹山区第17步兵团第3营指挥官。到了1935年,隆美尔被派往波茨坦,就任新的波茨坦陆军学院教官。波茨坦 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摇篮,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遗体就埋葬在这里。波茨坦卫戍部队教堂更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圣地,霍亨佐伦王朝的历代先王都曾在这里做过礼拜。 上台后于1933年3月21日也在这里举行了他不久就要解散的新国令的开幕式。那一天,参加过俾靳麦统一战争的老军人被找来了,旧的火炮和军旗被摆 设好,总统兴登堡身穿老式陆军元帅服,前皇太子冯·马肯森陆 军元帅也身穿威武的制服出席了那天的开幕式。波茨坦在德国人心目中总能勾起对昔日的辉煌的回忆。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更成了及其党徒煽动民族复 仇主义的一面旗帜。隆美尔对到这里任教无疑是兴奋不已的。军事学院的陆军元帅大厅悬挂着44名普鲁士——德国陆军元帅的油画肖像。隆美尔站在讲堂上显得十 分得意。隆美尔在为高年级授课期间,整理了他的讲课记录,然后又戏剧性地把它们用现在时态写成一部井井有条而又颇为生动的书。1937年初,这本书以《步 兵攻击》为题问世。该书共分6章,完整记述了隆美尔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斗经历。书中贯穿了德国军事理论的进攻精神,提出“进攻,进攻,进攻!”强 调了发扬火力的重要性,“数量居于劣势之军,可以采取更多地使用自动武器或者更加迅速地发扬火力的方式压倒数量居优势之敌”,隆美尔在书中还提出要实施欺 骗、恫吓等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隆美尔在法国和北非所运用的战术实际上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用战术的丰富和发展。这本主要从实践经验为主要内容的 书成了畅销书,到1944年10月,至少18次再版。美军于1943年将该书译成英文,乔治·巴顿将军不止一次地阅读过此书,能背诵许多重要章节和段落。隆美尔当时赚了一大笔稿酬,一下子富裕了起来,并因此名闻遐迩,成为德国青年崇拜的人物。
在隆美尔任教于波茨坦陆军学院期间,德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动时期。的扩军备战正马不停蹄地进行着。但隆美尔在1936年9月被任命指挥的警卫 部队之前,与终生对他魔力不减的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他们的第一次偶然相遇是在1934年。那一年的9月30日,到戈斯拉访问时顺便视察了隆美 尔所在的营。在视察该营仪仗队时,隆美尔跟在旁边,戴着一顶看上去尖得像煤斗式的钢盔,穿着一双擦得锃亮的马靴。就在这次对双方来说都不过是例行公 事的行动中,戈培尔首先发现了隆美尔这个“人才”。事情是这样的,在访问戈斯拉时,隆美尔奉命担任警卫工作。党卫队头子希姆莱坚持要在第三营部队前 面派上一些党卫队队员,被隆美尔婉言拒绝。可能是戈培尔说服希姆莱让步的。因为那年6月30日的“罗姆事件”刚过去不久。罗姆是赖以起家的纳粹党武 装“冲锋队”的头目。他在登上总理宝座后叫嚣要进行“第二次革命”。要以“冲锋队”取代陆军。一时间陆军和“冲锋队”的关系煞是紧张。最后为 了维护与军队的关系不得不在那个月的“长刀之夜”干掉了罗姆及其追随者。现在希姆莱要让党卫队的队员们排在第三营士兵的前面,显然是对军队不信任的表现。 隆美尔维护了军队的荣誉。戈培尔正要找一些典型的军官加以宣传,以提高军队的地位。这关系着帝国的安危和未来发动侵略战争的成败。佩戴少校军衔和耀 眼的功勋奖章的隆美尔仪态庄重、军人素质良好,便成了他心目中的典型。隆美尔和戈培尔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隆美尔得以荣任警卫部队指挥官也多亏了戈 培尔的暗中帮助。
隆美尔担任新职不久,有两件事引起了的注意。一次是他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位不讲情面忠于职守的军官。有一天,纳粹党在纽伦堡举行集会,隆美尔担负 着比一般安全警卫更大的责任。集会期间,有一次决定乘汽车兜兜风,并指示已晋升上校的隆美尔,他的车后最多只许跟6辆车。到指定的时间,在公 寓路边挤满了部长、将军、和他们的小汽车。隆美尔让前面的6辆车通过后,便亲自站在路当中命令其他车辆停止前进。那些要员们气得大声诅咒:“真是无法 无天!上校,我们要把这事报告给元首。”隆美尔毫不客气地说,他已下令在前面路口停厂两辆坦克,把道给堵上了。当天晚上,派人把隆美尔叫去,当面赞 扬他执行命令果断坚决。另一次是1937年初隆美尔的《步兵攻击》出版后,读了这本书,并把它当作一部有关步兵教程的最好的书。于是,隆美尔开始受 到了重用。
1937年2月,隆美尔被指派担任青年团领袖巴尔杜·冯·席腊赫的作战部特别联络官。青年团是纳粹党的外围组织和准军事部队。任命隆美尔担任 该职是想使他密切与纳粹党的联系。是流浪汉出身,对军队的贵族化倾向也不满意,他需要拉拢一些像隆美尔这样出身平民的年轻军官,以加强纳粹党和军队 的关系。但是,很快证明隆美尔在这个岗位上千得并不顺心。仪表堂堂的席腊赫虽是个十足的纳粹党却智力平干,他的母亲是美国人,因倾心于,席腊赫加入 纳粹党并于1933年6月被任命为545万德国青年团的领袖。已是30岁的席腊赫看上去仍像个稚气未脱的美国大学生,而隆美尔却是个地道的普鲁士军人。两 人的气质相差甚远,在相处的日子里二人关系越来越糟。青年团直接向本人负责,向青年们传授体育、文化和纳粹哲学方面的知识。作战部还决定青年 们必须接受半军事化训练。隆美尔出于职业本能,上任之初就提出让德国军队里的未婚中尉担任培训青年团的工作,席腊赫对此不置可否。隆美尔还宣传开展 初级军事教育,他在加强青年团的军事化方面已做过了头,连席腊赫本人也觉得未免太过分。但隆美尔依然我行我素。两人关系越来越僵,一次在戏院举行庆 祝晚会时,席腊赫坐在第一排,而把隆美尔安排在第二排。隆美尔直截了当地移到第一排一个空位上坐下,并大声宣告:“我代表着德国军队,在这个国家里,军队 应该是第一位的。”
这期间,加紧了侵略扩张的准备工作。1937年11月5日,向纳粹德国的党、政、军要员们宣布了他未来的侵略扩张计划。1938年2月,取消 国防部,设立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成了当然的最高统帅。3月,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9月。又在慕尼黑会议上迫使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把有 争议的边界领土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决定要到那几个古老的德国城市去游览一番,遂提拔隆美尔为元首大本营的临时司令官。到了1939年8月,隆美 尔作为“元首大本营”的指挥官正式向报到,并已被提升为少将。
总之,隆美尔几次服务于身边,密切了与的关系。他给这位留下了精明强干、恪守职责的良好印象,从而为自己搭好了日后晋升的阶梯。同时,隆美尔还大大开阔了军事?见野,耳闻目睹了新式武器的运用在作战样式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德国“闪击”波兰(参见波兰战役)取得惊人的成功后,伴随左右的隆美尔也对德军“闪击战”所带来的变化感到惊讶。尽管他擅长战术研究,但那只是传统的步兵战术。眼见那些隆隆驶进的坦克,他是多么想成为他们的一名指挥官呀。就在波兰战争期间,隆美尔向提出,自己想去指挥一个装甲师。
鉴于隆美尔以前的卓越表现,陆军总司令布劳希齐建 议,让他到因斯布鲁克或者慕尼黑指挥山地师较为合适。因为隆美尔在山地部队任职多年,有丰富的山地步兵作战经验。可隆美尔却希望指挥一个真正的装甲师。当 时的德军远没有全部机械化,为数不多的装甲师被陆军总司令部视为心肝宝贝,怎么能让从来没有在装甲部队干过的隆美尔去指挥这个技术复杂的兵种呢?布劳希齐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最后,亲自出面干预,才使隆美尔如愿以偿。
1940年2月,隆美尔来到驻扎在莱茵河的巴特戈德斯贝格第七装甲师任师长。该师原为第二轻型装甲师,是由骑兵部队改编的,曾参加过入侵波兰的战争,当时 只编有1个轻型坦克营和4个摩托化步兵营,装备有90辆轻型坦克,多是掠夺来的捷克的旧货。其战斗力远低于德军中建立较早的6个标装的装甲师,在对波军作 战时吃过波军大炮的亏。侵波战争结束后,第二轻装师改编为第七装甲师,由坦克、摩托化步兵、工兵、炮兵和侦察兵组成。辖第二十五坦克团,第六第七步兵团、 第七摩步营,第三十七侦察营,第五十八工兵营、第七十八炮兵团和第四十二反坦克炮营。改装后拥有218辆坦克,其中半数以上是捷克制造的轻型坦克;37毫 米反坦克炮54门,105毫米炮36门。师里的士兵大部分来自图林根,那是一个很少造就出有前途的军人的州。迫于的压力,陆军总司令部不得不让隆美 尔指挥装甲师。可是他们还是做了保留,没有让他去指挥那些战斗力强的装甲师,他们信不过这位从未与坦克打过交道的将军。不只是陆军总司令部的头头们,甚至 连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也对这项任命大为吃惊。
然而,隆美尔就是不服气,他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称职的。他到任后决心狠抓军事训练,首先抓纪律和整顿作风。他的第一个行动是让团指挥官们休假。“在 我自己掌握情况之前不需要你们。”2月27日,为整肃军纪、杀鸡儆猴,他解除了一位令他不悦的营指挥官的权力,并让他在90分钟内离开营房。隆美尔自己也 加强体力锻炼,每天早晨6点钟独自沿着戈德斯贝格附近一条狭窄的林间小路慢跑1英里,以积极锻炼医治自己的心脏病。6点55分,乘坐奔驰车到士兵们身边。 7点从汽车的收音机里收听新闻广播,直到12点钟才返回驻地吃午饭。
隆美尔集中主要精力训练这支装甲部队。当时训练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没有装甲战术训练手册可资利用。虽然古德里安早在1929年就提出了利用坦克进行突破的新 思想,德军组建装甲师也已有5年的历史,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战术训练教材。只有古德里安在战前担任装甲部队总监时所颁发的一本守则,强调了如下一些原则性 的东西:必须注意侦察以发现敌防御阵地可以利用的弱点;快速推进将有助于奇袭敌人,并使敌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击;集中兵力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进行 突破;燃料和供应必须充足和及时,等等。隆美尔边用这些现成的理论指导训练和演习,边摸索一些新的东西。到1940年4月,他不仅在坦克作战的理论和 实践方面已成为内行,而且发展了某些独特的艺术。如把自己的部队编成各种大小队形,用快速的、熟练的无线电指挥和重炮轰击的形式进行越野训练。不过他对燃 料和补给的重要性尚未充分认识,在以后作战中吃了补给不及时的苦头。
当隆美尔埋头训练部队时,正督促高级将领们抓紧入侵法国的准备。德军原来的作战计划重点是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目标是占领英吉利海峡各 港口。如果真照这个计划行事,德军就会和英法军队硬碰硬。为避免正面冲突,同时为了使急忙挺进到这么远的英法军队陷入圈套,出色的战略家、西线龙德施泰特率领的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坦因将 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计划。其要点是:德军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以强大的装甲部队突破阿登森林,然后在色当的北方跨过缪斯河,突入开阔地区,直趋海峡上的 阿布维尔。德军许多高级将领均反对这一计划,并借故将曼施坦因调去指挥一个步兵军。可曼施坦因在招待一批新任军、师长的宴会上,还是找到机会亲自向 陈述了自己打破正统的观点。1940年2月24日,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这个计划。
至1940年5月德军已在西线集结了136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编在担负决定性任务的T集团军群。这为隆美尔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机会。5月10日,德军发起总攻击(参见法兰西战役)。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天刚破晓,敌方的官兵还在酣睡中时,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便呼啸而过,对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 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疯狂的轰炸。同时在从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突破3个中立小国荷、比、卢的边境,粗暴地违反了德国人曾 经庄严地一再作出的保证。与德军对峙的法、英、荷、比等国的军队共有135个师,有着绵亘的防御工事,坦克的数量也足以与德军匹敌,可是他们并没有像德军 一样把坦克集中起来,更没有料到德军竟会集中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突破,从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德军装甲部队迅速突破阿登地区。5月14日抢渡马斯河。5月 15日深入法国境内后兵分两路:一路朝巴黎方向逼进,一路沿宽阔平坦的公路向英吉利海峡推进。5月24日,向海峡推进的德军掉头北上直扑海峡重要港口布伦 和加莱,将在佛兰德作战的36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至比利时边境的滨海地区,迫使英法军队仓惶从敦刻尔克乘船撤往英国。6月5日,德军沿索姆河和埃纳 河一线向法国首都巴黎发动进攻,开始了“法兰西战役”的第二阶段。6月14日巴黎陷落。6月22日法国被迫投降。在这场当时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中,隆美 尔摆脱技术上的束缚,像他1917年在蒙特山进攻战中一样,率领第七装甲师从德比边境出发,横穿法国,直抵瑟堡,其进攻速度之快、挺进距离之远,使该师赢 得了“魔鬼之师”的绰号。令人信服的是,隆美尔本人在作战中不是蹲在远离前线的师部,也不坐在用厚钢板制成的指挥车里,不靠往地图上插大头针的方法作决策 和指挥战斗,也不用其他遥控的办法,而总是冲在最前面。他经常身处险境,但又魔术般地死里逃生。在战场上,他经常从一辆坦克跳进另一辆坦克进行瞄准,简直 还家个步兵连长,而不像指挥12500名士兵和数百辆坦克的师指挥官。
隆美尔在法国作战期间,他的“魔鬼之师”共俘敌97648人,缴获炮291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458辆,其他车辆3500辆。而他的师仅阵亡682人,伤1646人,失踪296人,损失坦克42辆。
法兰西之战后,英伦三岛已成孤悬海上的一叶方舟,飘飘摇摇,素有“雄狮”之称的首相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在苦苦支撑局面。但没有一支可以与英国海军决一雌雄的强大舰队,其空军在与英国皇家空军进行的英伦空战中也没有捞到什么便宜,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也像拿破仑一样望海兴叹起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隆美尔没有打什么仗,比起那刀光剑影的战场来,现在恬静多了。不过,在对法之战后的论功行赏中,一大批将领晋升了军衔,隆美尔却没有像他的两个同伴那样晋升中将,又未得到梦寐以求的栎树叶勋章,显得有些沮丧。直到1941年初,他才被晋升为中将。
1941年2 月15日,在隆美尔回到维也纳新城的家中准备度假的当天晚上,的一名副官带着一份要他立刻与陆军总司今和本人会见的命令叩响了他的家门。军人 的本能使他意识到一定有一场重大行动在等待着他。次日,他见到陆军总司令勃劳希齐和,受命率德国“非洲军”前往北非与意大利人共同对英军作战。
原来,在德国征服西欧的同时,列强在北非和地中海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意大利法西斯在德军侵吞西欧时见有利可图,便参加进来,在法国的背 后捅了一刀。作为古罗马帝国的后裔,以恺撒自诩,一心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环地中海的大帝国。对法战争结束后,他眼见英国忙 于保卫本土,在其海空军基地马耳他和北非的守备兵力十分薄弱,认为这是实现自己狂妄计划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遂令伦 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率50万意军于1940年9月13日发动了入侵埃及的攻势。意军的行动对英国构成极大威胁。因为如果地中海航道被掐断,英国所必需的 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丘吉尔断然决定向埃及增兵。12月9日,得到加强的英军共5万人在英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 军指挥下发起反攻,至翌年2月7日英军几乎全歼意军8个师,俘虏13万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人数众多但装备落后士气低落的意军业已证明不是英军的对 手。虽然对德国来说,丢掉北非在军事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会对意大利人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担心英国以北非为基地对自己的城市进行轰炸的意大利人便有可能 退出德日意“轴心”联盟,那将大大损害德国的战略利益。于是立即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狙击部队第五轻型装甲师起程后,再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 非,并挑选隆美尔为军指挥官全面指挥这次远征。
隆美尔就要开始他长达2年之久的沙漠战了。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环境。广阔无垠的沙漠绝不是那小小的作战想定作业时的“沙盘”。这里的夏季,正午的太阳使气 温上升到摄氏40—50度,夜晚的气温又骤降至0度。最危险的是突然刮来的沙漠风暴,开始时只是一小点古怪的旋风在灌木丛之间旋转,转瞬就会变成时速达 130公里的狂飚,搅起几百万吨滚烫细小的红沙,铺天盖地地卷过沙漠。细小的沙粒能渗透进发动机的过滤器,涌进帐篷,迷住人的眼睛和鼻子,像大雨一样遮住 挡风玻璃,切断人的视线。不过,平坦的地面倒构成了现代机械化战争的理想战场,一任那些钢铁怪物奔驰、逞威。这里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 受意大利非洲战
200分求一份欧洲古代史年表
西 班 牙 简 史 年 表
公元前 15000 阿尔塔米拉洞窟
9世纪 凯尔特人开始移居依比利亚半岛
8世纪 腓尼基人修建加的斯
5世纪 希腊人开始在依比利亚半岛修建定居点
3世纪 迦太基人开始向依比利亚半岛南部移民
2世纪 罗马军队攻破迦太基人,开始征服依比利亚半岛
19 罗马军队控制了整个依比利亚半岛
公元后 27 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将依比利亚半岛分割为三个州
507 西哥特族入侵,并建立托莱多王国
711 伊斯兰教徒入侵,灭西哥特王国
722 科瓦东加之战,光复运动(国土收复运动)开始
756 阿弗德-拉曼一世建立科尔多瓦奠长国
929 阿弗德-拉曼三世建立哈里发王国
1002 哈里发王国分裂,出现20多个小王国
1035 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出现
1085 阿尔芳索六世征服托莱多
1094 埃尔-熙德征服巴伦西亚
1150 阿拉贡和加泰隆尼亚地区统一
1212 拉斯-纳瓦斯-德-特罗萨之战,伊斯兰教开始衰退
1230 卡斯蒂利亚、莱昂地区统一
1238 格拉纳达王国诞生
1469 卡斯蒂利亚公主依沙贝尔和阿拉贡王子费尔南多成婚
1479 费尔南多成为阿拉贡国王
1492 格拉纳达王国陷落,光复运动结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504 依沙贝尔女王去世
1512 阿尔瓦公爵征服纳瓦拉,完成西班牙统一大业
1516 卡洛斯一世即位,巴奔堡王朝开始
1519 卡洛斯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卡尔5世
1521 埃尔南-克尔特斯征服墨西哥
1533 皮萨罗征服秘鲁
1556 费里佩二世即位
1561 费里佩二世定马德里为首都
1568 荷兰独立战争开始
1571 乐班陀海战中西班牙攻破土耳其海军
1580 费里佩二世继承葡萄牙王位
1588 西班牙无敌舰队败于英国海军
1598 费里佩二世去世,费里佩三世即位
1605 塞万提斯出版《唐吉诃德》
1618 三十年战争开始
1621 费里佩四世即位
1648 通过威斯特伐里亚条约的签定,西班牙承认荷兰独立
1659 法国和西班牙间的比利牛斯条约签定
1660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费里佩四世女儿玛利亚-特雷萨成婚
1665 费里佩四世去世,卡洛斯二世即位
1668 通过里斯本条约的签定,西班牙承认葡萄牙的独立
1700 卡洛斯二世去世,巴奔堡家族绝灭
1701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
1711 费里佩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波旁王朝开始
1713 乌德勒支条约规定直步罗陀海峡控制权归英国所有
1714 拉西达特条约签定,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
1746 费尔南多六世即位
1759 卡洛斯三世即位
1789 卡洛斯四世即位。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3 法国王路易十六、王妃马利-安特瓦内特被判处死刑。西班牙向法国革命征服宣战
1804 拿破仑即位法兰西皇帝
1805 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西班牙-法国联合舰队败于英国军队
1808 卡洛斯四世退位,费尔南多七世即位后即被剥夺王位
马德里市民发动起义,独立战争爆发
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以何塞一世名义即位西班牙国王
1812 何塞一世被放逐西班牙。西班牙第一部宪法在加的斯议会制定出来
1813 法国军队从西班牙撤军
1814 费尔南多七世重新即位西班牙国王
1815 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惨败,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
1823 费尔南多七世在西班牙重新恢复绝对君主制
1833 费尔南多七世去世,依沙贝尔二世即位。第一次卡尔里斯塔战争
1868 自由派发动武装政变,依沙贝尔二世亡命
1869 确立普选制并重新制定宪法
1872 第二次卡尔里斯塔战争
1873 第一共和国成立
1874 第一共和国被颠覆,阿尔芳索十二世即位
1876 制定新宪法,君主政体复辟
1885 阿尔芳索十二世去世,王妃玛利亚-克里斯蒂摄政
1898 承认巴古独立
1902 阿尔芳索十三世即位
191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布中立
1923 阿尔芳索十三世承认普里莫-德里维拉的军事独裁
1930 普里莫-德里维拉辞职
1931 第二共和国成立,阿尔芳索十三世亡命。颁布共和国宪法
1936 内战爆发,第二共和国被颠覆。佛朗哥就任国家主席
1937 格尔尼卡遭到轰炸,共和国政府迁至巴塞罗纳
1939 佛朗哥宣布内战结束
1955 加入联合国
1975 佛朗哥去世,胡安-卡洛斯一世即位
1978 制定新宪法。承认加泰隆尼亚、巴斯克、加利西亚地区的自治权
1986 加盟EC
古罗马与中国历史对比大事年表 (注意:该表把中国古代的部分剔除即可)
(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5世纪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开始。
约公元前753年,传说罗马建城。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3年,晋国赵、韩、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领地。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行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 秦朝,自称"始皇帝"。
公元前218年 — 前20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
公元前149年 — 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三次 布匿战争,迦太基城被摧毁。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公元前2世纪30年代 — 前1世纪30年代,罗马内战时代。
公元前119年,西汉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匈奴远徙。
公元前73年 — 前71年,罗马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
公元前60年,罗马庞培、克拉苏、恺撒结成"前三头政治"。
公元前51年,汉宣帝刘询召集石渠阁会议,讨论五经异同。
公元前43年,罗马安东尼、屋大维、李必达结成"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33年,西汉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元首制,建立罗马帝国。
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
公元14年 — 68年,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公元69—96年,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
公元73年,东汉窦固击败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9年,罗马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等城被湮没
公元92年,宦官郑众等因诛杀外戚有功而封侯,宦官开始用权。
公元96年 — 192年,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
公元97年,东汉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 至条支,临海而还。
公元166年,大秦(罗马)王安敦使者至汉朝。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大起义。
公元193年 — 235年,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军队。
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 权授予境内自由人。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
公元235年 — 284年,罗马社会陷入"三世纪危机", 蛮族开始越境入侵。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短暂统一中国。
公元284年 — 305年,罗马戴克里先进行改革。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次年东晋建立。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南朝开始。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废除, 西罗马帝国灭亡。
此年表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等资料编制
由于版面受限,恕不能尽善尽美!
卢森堡 国家优势 碳排放 碳交易 碳交易会议需注意什么
政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
(1)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进行了长期和有效的准备,并有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的可能;
(2)1998年6月,欧盟15国就欧盟在《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到2010年将温室气体在1990的水平上减排8%的指标的分配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成员国已经达成“减排量分担”的协议,以落实各自的减排指标;
(3)欧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态度,是欧盟力图摆脱美国的单方面控制,保护和加强其有别于美国式经济和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重大努力;
(4)2001年10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建立和实施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的指导草案。2002年6月起已正式在欧盟15国生效。欧盟还制定了比《京都议定书》更严格的执行时间表。
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
(1)欧洲对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
1991年欧盟发布了第一个控制CO2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战略。此后欧盟又制订了一系列的与控制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其中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法令草案,汽车生产商节约25%燃油的自愿承诺,以及相关能源产品征税的提议。但是,要达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2008至2012年期间,与1990年同比削减8%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显然所有欧盟成员国尚需采取进一步措施和行动。欧盟环境部长会议认为减排的当务之急是欧盟应在全社区范围内采取进一步行动,明确优先措施并制订相关政策。
作为回应,欧盟于2000年6月启动了欧盟对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其目的为明确所有必要的元素,制定相应的战略,具体落实《京都议定书》的各项减排指标。该行动计划采用“双轨制”方法,正在制订一系列级别的政策、措施,以减排温室气体,并制订2005年前在欧盟内部动作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计划。行动计划要求,所有相关机构和组织均需协调合作,包括欧盟不同部门、成员国、产业和环境团体的代表。行动计划中确定了未来政策和措施的工作的重点是能源、交通、工业和农业部门。目前已经成立了7个工作组,涉及下述领域:能源供应、能源消费、交通、工业、科研、《京都议定书》的三机制一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农业。一旦完成了上述准备阶段的工作,欧盟委员会将制订具体的建议,提交给欧盟部长会议和欧洲议会进行讨论。
与此同时,欧盟办公室已经启动了对未来排放贸易的公众辩论。欧盟委员会关于排放贸易的《绿皮书》中提出了10个问题,供公众辩论并对此作了回应。
建立起欧盟内部温室气体的贸易气体的贸易系统有着双重效益:一方面可以控制达到京都议定书制订的目标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2008年实施全球贸易计划之前,为欧盟积累国际排放贸易的前期经验。欧盟委员会提出 ,欧盟减排贸易系统最初将眼于CO2排放,而且只涉及数量少但对排放有重大影响的经济部门。主要的备选领域是欧盟“集中污染预防与控制”政策所划定的大型工业锅炉和大中型工业地区。
欧盟通过现有各种不同的资金来源,已经能够在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内提供财政支持。
(2)欧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政策
欧盟15个成员国已经就《京都议定书》就共同减排目标达成协议。欧盟成员国总体上将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于2012年达到减排温室气体8%。各成员国已经达成了所谓的“减排量分担”协议,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分配各自的责任。根据该协定,一些成员国将显著地减排(德国、丹麦和英国),另一些国家将稳定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法国),其他一些国家则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有所增加(西班牙、葡萄牙、希腊)。
2001年10月,欧盟委员会采取了一揽子对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提议欧共体批准《京都议定书》和草拟了一个实施欧盟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系统的《法令》。该《法令》的目的是建立欧盟排放贸易框架和欧盟温室气体排放的贸易市场。针对此法令的欧盟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制订中,有望于2003年中将有更实质性的进展。虽然在2002年12月前欧盟各国不太可能就这一计划达成最终一致,但欧盟已经表明,该排放贸易系统将保证规模相当的公司得到同等的对待;最大限度地确保竞争的公平性,竞争被扭曲的危险;保证与现有立法相协调;保证与欧盟之外的其它国际行动计划相协调。
在该政策建议中,欧盟排放贸易系统将在2005年生效。第一阶段(2005-2007),本系统将仅适用于CO2。排放上限和贸易计划最初将包括大型工业、能源活动,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约占2010年欧盟CO2总排放的45%的CO2的减排量。虽然当前的排放贸易系统没有包括小的排放源,但欧盟将会制定一些相同类型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这些小的排放源,其中包括通过减排量指标方式来将这些小排放源的控制纳入贸易体系。欧盟将在2004年决定是否将《法令》扩展到其他部门和其他温室气体。
成员国负责按照法令要求对有关公司分配排放许可证。许可证数量将随着时间推延而减少。2005-2007年,成员国将根据欧盟批准的国家分配规划分配许可证。欧盟委员会将在第一个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内协调和确定分配程序。那些没能获得足够的排放许可或没有购买排放指标来弥补许可证和实际排放的差额的公司,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委员会将在下一阶段制订详细的检测、报告和核实指南。对于新公司在许可证分配方法上与同一部门中企业间的分配相似。在2013年以前,新的成员国不能纳入欧盟负担共享协定,但欧盟排放贸易总体行动计划可以承认这些国家的国家计划。同时,排放贸易计划的互认可以使得欧洲经济区国家在欧盟排放贸易计划内进行贸易。
排放贸易计划的设计将与《京都议定书》制订的“国际排放贸易”规则相一致。所建议的欧盟排放贸易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期间为2005-2007年,第二阶段期间为2008-2012年(即京都议定书承诺期)。该计划与欧盟的“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IPPC).法案紧密相连,将适用于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的相关部门,其中可能包括发电、钢铁、炼油、水泥制造、纸浆造纸。
欧盟的该项行动计划有两个问题:第一,该计划将发电厂的排放考虑在内;第二,其他计划(如英国的方案)则将发电系统的排放放在电力用户终端。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将不同的计划和方案整合在一起很困难。但欧盟法律优先的规则意味着要英国要保持其计划,就必须协调这两种不同的计划的方案,以达成一致。
2002年12月9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15个成员国的环境部长们通过了一项事关CO2排放权交易的空前计划,规定各大工业企业必须进入CO2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这是继欧盟十五国集体核准《京都议定书》之后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该计划要求电热力、炼钢、水泥、玻璃、制砖与造纸这六大产生CO2的行业必须从2005年起买卖各自的CO2配额。
环境税是欧盟鼓励采用的一种经济刺激手段,欧盟国家普遍认为环境税比美国的排污交易制度更为可行,因此几乎所有欧盟成员国都不同程度的先行实施了环境税。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采取“一揽子税改计划”即对税收体系进行综合重构,税收负担转移,从所得税移到消费税(包括环境税),在税负大致不变的同时实现环境目标。欧盟及其成员国逐步增加了一些税种,来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含碳燃料征收碳税、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丹麦、芬兰、荷兰、瑞典和德国家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也即将开征。碳税把环境成本打入产品价格,提高有害原料成本,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理性的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选择。
(3)法律政策
1) 空气法
有关臭氧层空气污染的第92/72号指令,规定了臭氧层污染检测、交换信息和告知公众的统一程序;建立共同体CO2和其它温室气体检测机制的第93/389号决定;有关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限制CO2排放的第93/76号指令;有关破坏臭氧层物质的第549/91号条例,条例取代有关特定CFCS控制的第3322/88号条例,为执行维也纳公约和蒙特里尔议定书,规定了有关的CFCS、halons和其他物质控制的分阶段时间表。有关二氧化氮空气质量标准的第85/203号指令;有关在环境中限制chlorofluorocarbons(CFCS)含量的第80/327号决定,决定规定限制CFCS产品,成员国应当至少降低30%;有关加强环境中CFCS含量预防措施的第82/795号决定。
为机动车辆和其他污染源(工厂、焚烧厂等)确立排放标准:如机动车辆油料质量标准、机动车辆发动机标准,特别是对二氧化碳、CFCS和酸性物质(硫氧化物、氯氧化物)的油料采取治理措施,如降低燃油的含硫量和含铅量、征收二氧化碳/能源税等。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机动车量油料消费的第80/1268号指令,确立了机动车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标准。并在工厂污染排放方面立法确定限值。有关柴油机动车量尾气污染致力措施立法的88/77号指令,规定了排气量1.4升以上汽车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以及1.4升以下汽车的临时排放限值。并在工厂污染排放方面立法确定限值.。
2) 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
“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是欧盟实施的一项法律制度。这一概念是于1996年在《IPPC法案》中引入,1999年11月起生效。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法案》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最大限度减少排放;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以提供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原料和能源消耗;简化并加强的政府主管机构(立法)的角色。
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的中心思想是要求欧盟内部提供一个授予许可的综合性平台,以综合控制欧盟内部国家的废水、气、渣、噪声的产生的排放,同时规定安装设施的运行管理方式。
在英国,1999年通过的《污染预防与控制法》引入了(IPPC)《法案》要求。这一英国的新法案对多数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业活动进行控制,并正在所有相关行业中实施。现有设施刁;一定马上纳入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要求,但法案规定一个不同部门逐渐实施的时间表。但对新建安装设施,1999年11月1日后,业主必须在运行安装设施前获得IPPC的许可。
(4) 能源政策
1) 电力部门的市场自由化
1999年2月,欧盟成员国被要求将《建立欧盟内部电力市场规则法令》纳入本国法律。要求欧盟内部逐步开放电力市场,允许消费者从不同渠道(包括国外电力部门)买电。
几乎所有成员国都根据欧盟的政策进行了天然气市场的改革。除法国。丹麦、葡萄牙外,所有成员国在2008年前均有望实现全面市场开放。
2) 推进热电联产
在奥地利,政策长期鼓励该政策,工业供热部门利用热电联产给高耗能用户提供了一套成本有效的能源解决方案,社区地电联产也发展成了一套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社区供热部分的热电联产在70年代能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由中央政府支持建立。在丹麦,政策通过提供大量补贴和赠款鼓励热电联产的推广。
3) 欧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政策
颁布欧盟可再生能源法令。2001年9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法令。该法令形成了一个欧盟的政策框架,以促进更多的绿色电力。这一法令鼓励成员国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国家的欧盟的目标相一致。该法令反映了欧盟对减少能源依赖性、保护未来可用能源、限制温室气体和有害大气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关注。
欧盟发布的《欧洲共同体战略白皮书》中提出了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成员国内能源构成中的份额提高一倍(从目前的6%上升至12%),包括时间表和行动计划。白皮书所提到的行动计划包括欧盟内部的市场手段;进一步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鼓励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内的投资,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信息服务,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信息服务,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信息传播。
启动方案:“启动方案”是《2010年可再生能源欧洲共同体战略和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内容。它设计了如何启动可再生能源战略,提出了应达到的目标。针对几个重点行业,“启动方案”提出 加强投资机会、吸引私人资金的行动框架。同时鼓励政府将公共开支集中于关键的可再生能源部门,包括太阳能、网通和生物质能,方案的实施可以大地驱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推广。
可再生能源(ALTENER)计划:可再生能源计划的总体目的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市场份额。可再生能源不但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也是欧洲共同体战略中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部分。可再生能源市场上的产品和设备的配套;支持基础设施层面的试点行动,以增加投资者信心,激励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展,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国际上、欧盟内部、国家内部、区域内和地方等层次的信息传播和协调,从而增加投资者对可再生能源的信心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渗透力。支持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加强可再生能源服务和产品提供商的运营能力。推动欧盟可再生能源战略的实施。
(5) 交通政策
随着对大气质量和全球变暖关注的增加,减少燃料消耗和相关温室气体等的排放已成为政府、公众、车辆制造商优先考虑的问题。目前,交通是CO2和其他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交通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至今为止,最大的交通排放源于小汽车,占欧盟交通总CO2排放的近一半。1996年欧共体理事会通过了降低客车的CO2排放平均值控制在每千米120克CO2.
欧盟汽车CO2减排战略的要点有三:欧洲、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就提高燃料效率达成协议;允许消费者选择汽车燃料效率标志;通过财政措施提高燃料效率。
欧盟环保部长1998年10月在卢森堡与欧洲工业界达成如下重要协议:到2008年生产的百千米耗油量降低25%,CO2排放量降低到每千米140克,温室气体的排放15%(欧盟在气候公约中所承担的义务)
许多成员国在实施欧盟战略的同时,也制订了本国交通部门CO2减排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推广公共交通计划。
欧盟成员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效果
欧盟通过实施系统的环境政策与管理措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气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八九十年代经济增长的同时,欧盟控制了CO2、NOX的排放没有增加,SO2、VOC的排放也明显下降,在CFC生产的减少方面则效果最好。
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的减排工作做得不够。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在这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改进。半数以上的成员国没有按照所分摊的指标减排。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方针、政策减排,欧盟在2010年以前就只能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7%,这与《京都议定书》要求的8%的减排指标相差甚远。
英国和德国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的业绩最为突出,欧盟1990-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和德国成功地减排。卢森堡、芬兰、瑞典和法国在2000年以前超额完成了各自的指标。然而,其他一些国家则远远没有完成各自的指标,其中减排工作做得最差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这两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约1/3.
目前主要问题是汽车和卡车排放CO2。20世纪90年代,车辆排放的温室气体猛增18%。
京都议定书里头没有完成指标的国家惩罚是什么啊
政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
(1)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进行了长期和有效的准备,并有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的可能;
(2)1998年6月,欧盟15国就欧盟在《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到2010年将温室气体在1990的水平上减排8%的指标的分配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成员国已经达成“减排量分担”的协议,以落实各自的减排指标;
(3)欧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态度,是欧盟力图摆脱美国的单方面控制,保护和加强其有别于美国式经济和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重大努力;
(4)2001年10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建立和实施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的指导草案。2002年6月起已正式在欧盟15国生效。欧盟还制定了比《京都议定书》更严格的执行时间表。
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
(1)欧洲对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
1991年欧盟发布了第一个控制CO2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战略。此后欧盟又制订了一系列的与控制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其中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法令草案,汽车生产商节约25%燃油的自愿承诺,以及相关能源产品征税的提议。但是,要达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2008至2012年期间,与1990年同比削减8%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显然所有欧盟成员国尚需采取进一步措施和行动。欧盟环境部长会议认为减排的当务之急是欧盟应在全社区范围内采取进一步行动,明确优先措施并制订相关政策。
作为回应,欧盟于2000年6月启动了欧盟对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其目的为明确所有必要的元素,制定相应的战略,具体落实《京都议定书》的各项减排指标。该行动计划采用“双轨制”方法,正在制订一系列级别的政策、措施,以减排温室气体,并制订2005年前在欧盟内部动作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计划。行动计划要求,所有相关机构和组织均需协调合作,包括欧盟不同部门、成员国、产业和环境团体的代表。行动计划中确定了未来政策和措施的工作的重点是能源、交通、工业和农业部门。目前已经成立了7个工作组,涉及下述领域:能源供应、能源消费、交通、工业、科研、《京都议定书》的三机制一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农业。一旦完成了上述准备阶段的工作,欧盟委员会将制订具体的建议,提交给欧盟部长会议和欧洲议会进行讨论。
与此同时,欧盟办公室已经启动了对未来排放贸易的公众辩论。欧盟委员会关于排放贸易的《绿皮书》中提出了10个问题,供公众辩论并对此作了回应。
建立起欧盟内部温室气体的贸易气体的贸易系统有着双重效益:一方面可以控制达到京都议定书制订的目标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2008年实施全球贸易计划之前,为欧盟积累国际排放贸易的前期经验。欧盟委员会提出 ,欧盟减排贸易系统最初将眼于CO2排放,而且只涉及数量少但对排放有重大影响的经济部门。主要的备选领域是欧盟“集中污染预防与控制”政策所划定的大型工业锅炉和大中型工业地区。
欧盟通过现有各种不同的资金来源,已经能够在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内提供财政支持。
(2)欧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政策
欧盟15个成员国已经就《京都议定书》就共同减排目标达成协议。欧盟成员国总体上将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于2012年达到减排温室气体8%。各成员国已经达成了所谓的“减排量分担”协议,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分配各自的责任。根据该协定,一些成员国将显著地减排(德国、丹麦和英国),另一些国家将稳定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法国),其他一些国家则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有所增加(西班牙、葡萄牙、希腊)。
2001年10月,欧盟委员会采取了一揽子对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提议欧共体批准《京都议定书》和草拟了一个实施欧盟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系统的《法令》。该《法令》的目的是建立欧盟排放贸易框架和欧盟温室气体排放的贸易市场。针对此法令的欧盟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制订中,有望于2003年中将有更实质性的进展。虽然在2002年12月前欧盟各国不太可能就这一计划达成最终一致,但欧盟已经表明,该排放贸易系统将保证规模相当的公司得到同等的对待;最大限度地确保竞争的公平性,竞争被扭曲的危险;保证与现有立法相协调;保证与欧盟之外的其它国际行动计划相协调。
在该政策建议中,欧盟排放贸易系统将在2005年生效。第一阶段(2005-2007),本系统将仅适用于CO2。排放上限和贸易计划最初将包括大型工业、能源活动,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约占2010年欧盟CO2总排放的45%的CO2的减排量。虽然当前的排放贸易系统没有包括小的排放源,但欧盟将会制定一些相同类型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这些小的排放源,其中包括通过减排量指标方式来将这些小排放源的控制纳入贸易体系。欧盟将在2004年决定是否将《法令》扩展到其他部门和其他温室气体。
成员国负责按照法令要求对有关公司分配排放许可证。许可证数量将随着时间推延而减少。2005-2007年,成员国将根据欧盟批准的国家分配规划分配许可证。欧盟委员会将在第一个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内协调和确定分配程序。那些没能获得足够的排放许可或没有购买排放指标来弥补许可证和实际排放的差额的公司,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委员会将在下一阶段制订详细的检测、报告和核实指南。对于新公司在许可证分配方法上与同一部门中企业间的分配相似。在2013年以前,新的成员国不能纳入欧盟负担共享协定,但欧盟排放贸易总体行动计划可以承认这些国家的国家计划。同时,排放贸易计划的互认可以使得欧洲经济区国家在欧盟排放贸易计划内进行贸易。
排放贸易计划的设计将与《京都议定书》制订的“国际排放贸易”规则相一致。所建议的欧盟排放贸易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期间为2005-2007年,第二阶段期间为2008-2012年(即京都议定书承诺期)。该计划与欧盟的“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IPPC).法案紧密相连,将适用于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的相关部门,其中可能包括发电、钢铁、炼油、水泥制造、纸浆造纸。
欧盟的该项行动计划有两个问题:第一,该计划将发电厂的排放考虑在内;第二,其他计划(如英国的方案)则将发电系统的排放放在电力用户终端。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将不同的计划和方案整合在一起很困难。但欧盟法律优先的规则意味着要英国要保持其计划,就必须协调这两种不同的计划的方案,以达成一致。
2002年12月9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15个成员国的环境部长们通过了一项事关CO2排放权交易的空前计划,规定各大工业企业必须进入CO2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这是继欧盟十五国集体核准《京都议定书》之后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该计划要求电热力、炼钢、水泥、玻璃、制砖与造纸这六大产生CO2的行业必须从2005年起买卖各自的CO2配额。
环境税是欧盟鼓励采用的一种经济刺激手段,欧盟国家普遍认为环境税比美国的排污交易制度更为可行,因此几乎所有欧盟成员国都不同程度的先行实施了环境税。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采取“一揽子税改计划”即对税收体系进行综合重构,税收负担转移,从所得税移到消费税(包括环境税),在税负大致不变的同时实现环境目标。欧盟及其成员国逐步增加了一些税种,来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含碳燃料征收碳税、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丹麦、芬兰、荷兰、瑞典和德国家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也即将开征。碳税把环境成本打入产品价格,提高有害原料成本,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理性的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选择。
(3)法律政策
1) 空气法
有关臭氧层空气污染的第92/72号指令,规定了臭氧层污染检测、交换信息和告知公众的统一程序;建立共同体CO2和其它温室气体检测机制的第93/389号决定;有关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限制CO2排放的第93/76号指令;有关破坏臭氧层物质的第549/91号条例,条例取代有关特定CFCS控制的第3322/88号条例,为执行维也纳公约和蒙特里尔议定书,规定了有关的CFCS、halons和其他物质控制的分阶段时间表。有关二氧化氮空气质量标准的第85/203号指令;有关在环境中限制chlorofluorocarbons(CFCS)含量的第80/327号决定,决定规定限制CFCS产品,成员国应当至少降低30%;有关加强环境中CFCS含量预防措施的第82/795号决定。
为机动车辆和其他污染源(工厂、焚烧厂等)确立排放标准:如机动车辆油料质量标准、机动车辆发动机标准,特别是对二氧化碳、CFCS和酸性物质(硫氧化物、氯氧化物)的油料采取治理措施,如降低燃油的含硫量和含铅量、征收二氧化碳/能源税等。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机动车量油料消费的第80/1268号指令,确立了机动车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标准。并在工厂污染排放方面立法确定限值。有关柴油机动车量尾气污染致力措施立法的88/77号指令,规定了排气量1.4升以上汽车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以及1.4升以下汽车的临时排放限值。并在工厂污染排放方面立法确定限值.。
2) 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
“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是欧盟实施的一项法律制度。这一概念是于1996年在《IPPC法案》中引入,1999年11月起生效。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法案》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最大限度减少排放;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以提供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原料和能源消耗;简化并加强的政府主管机构(立法)的角色。
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的中心思想是要求欧盟内部提供一个授予许可的综合性平台,以综合控制欧盟内部国家的废水、气、渣、噪声的产生的排放,同时规定安装设施的运行管理方式。
在英国,1999年通过的《污染预防与控制法》引入了(IPPC)《法案》要求。这一英国的新法案对多数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业活动进行控制,并正在所有相关行业中实施。现有设施刁;一定马上纳入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法案(IPPC)要求,但法案规定一个不同部门逐渐实施的时间表。但对新建安装设施,1999年11月1日后,业主必须在运行安装设施前获得IPPC的许可。
(4) 能源政策
1) 电力部门的市场自由化
1999年2月,欧盟成员国被要求将《建立欧盟内部电力市场规则法令》纳入本国法律。要求欧盟内部逐步开放电力市场,允许消费者从不同渠道(包括国外电力部门)买电。
几乎所有成员国都根据欧盟的政策进行了天然气市场的改革。除法国。丹麦、葡萄牙外,所有成员国在2008年前均有望实现全面市场开放。
2) 推进热电联产
在奥地利,政策长期鼓励该政策,工业供热部门利用热电联产给高耗能用户提供了一套成本有效的能源解决方案,社区地电联产也发展成了一套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社区供热部分的热电联产在70年代能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由中央政府支持建立。在丹麦,政策通过提供大量补贴和赠款鼓励热电联产的推广。
3) 欧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政策
颁布欧盟可再生能源法令。2001年9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法令。该法令形成了一个欧盟的政策框架,以促进更多的绿色电力。这一法令鼓励成员国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国家的欧盟的目标相一致。该法令反映了欧盟对减少能源依赖性、保护未来可用能源、限制温室气体和有害大气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关注。
欧盟发布的《欧洲共同体战略白皮书》中提出了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成员国内能源构成中的份额提高一倍(从目前的6%上升至12%),包括时间表和行动计划。白皮书所提到的行动计划包括欧盟内部的市场手段;进一步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鼓励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内的投资,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信息服务,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信息服务,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信息传播。
启动方案:“启动方案”是《2010年可再生能源欧洲共同体战略和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内容。它设计了如何启动可再生能源战略,提出了应达到的目标。针对几个重点行业,“启动方案”提出 加强投资机会、吸引私人资金的行动框架。同时鼓励政府将公共开支集中于关键的可再生能源部门,包括太阳能、网通和生物质能,方案的实施可以大地驱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推广。
可再生能源(ALTENER)计划:可再生能源计划的总体目的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市场份额。可再生能源不但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也是欧洲共同体战略中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部分。可再生能源市场上的产品和设备的配套;支持基础设施层面的试点行动,以增加投资者信心,激励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展,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国际上、欧盟内部、国家内部、区域内和地方等层次的信息传播和协调,从而增加投资者对可再生能源的信心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渗透力。支持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加强可再生能源服务和产品提供商的运营能力。推动欧盟可再生能源战略的实施。
(5) 交通政策
随着对大气质量和全球变暖关注的增加,减少燃料消耗和相关温室气体等的排放已成为政府、公众、车辆制造商优先考虑的问题。目前,交通是CO2和其他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交通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至今为止,最大的交通排放源于小汽车,占欧盟交通总CO2排放的近一半。1996年欧共体理事会通过了降低客车的CO2排放平均值控制在每千米120克CO2.
欧盟汽车CO2减排战略的要点有三:欧洲、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就提高燃料效率达成协议;允许消费者选择汽车燃料效率标志;通过财政措施提高燃料效率。
欧盟环保部长1998年10月在卢森堡与欧洲工业界达成如下重要协议:到2008年生产的百千米耗油量降低25%,CO2排放量降低到每千米140克,温室气体的排放15%(欧盟在气候公约中所承担的义务)
许多成员国在实施欧盟战略的同时,也制订了本国交通部门CO2减排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推广公共交通计划。
欧盟成员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效果
欧盟通过实施系统的环境政策与管理措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气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八九十年代经济增长的同时,欧盟控制了CO2、NOX的排放没有增加,SO2、VOC的排放也明显下降,在CFC生产的减少方面则效果最好。
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的减排工作做得不够。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在这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改进。半数以上的成员国没有按照所分摊的指标减排。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方针、政策减排,欧盟在2010年以前就只能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7%,这与《京都议定书》要求的8%的减排指标相差甚远。
英国和德国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的业绩最为突出,欧盟1990-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和德国成功地减排。卢森堡、芬兰、瑞典和法国在2000年以前超额完成了各自的指标。然而,其他一些国家则远远没有完成各自的指标,其中减排工作做得最差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这两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约1/3.
目前主要问题是汽车和卡车排放CO2。20世纪90年代,车辆排放的温室气体猛增18%。
汽车的演变
汽车诞生之前,马车都是人类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1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1725--1804)将蒸汽机装在板车上,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板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利用机器为动力的车辆。 100多年的汽车历史里,写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第一个开车的是女人,她的名字叫贝塔·奔驰,是汽车先锋人卡尔·奔驰的妻子。她和两个儿子于1888年偷偷地把卡尔·奔驰发明的车子从德国的曼·海姆开到普福尔茨海姆城里。她的目的在于向大众公开她丈夫多年来研究的新发明。结果证明,这辆车子改变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历史。 福特的T型车可以称得上这个世界里的成功汽车,也是汽车史上第一部可以在生产线上大量装配,让人人都买得起的四轮工具。这个简单但值得信赖和经济化的车型,诞生于1908年的美国市场。到1909年就卖出了1.9万台,1920年T型车从装配线退役时,总共生产了1500.7台车。 第一个汽车上使用充气轮胎的人是法国的米其林兄弟。米其林兄弟在1894年发明了充气式轮胎,给轮胎技术带来了新的革命。在早先,车子的轮子用的不是木头便是金属。米其林在1888年脚踏车上设计了充气式轮胎。
最早试制成功汽油汽车的是澳大利亚的德国人齐格菲·马克思。1875年他试制成功了汽油汽车,这部车现保存在维也纳博物馆。
最早发明汽车用的充空气轮胎的苏格兰人鲁医詹·博·邓禄普,发明于1888年。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汽车公司有: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日本的丰田、日产、三菱,英国的英格利兰,德国的大众、载姆勒-本茨、奔驰,法国的褒齐渥、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
欧洲福特汽车厂制造了世界上最快最省油料的汽车,每加仑汽油可行驶3803英里。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展览会上,展出了一辆长达8.99米的轿车。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轿车。车内除了有一切的设备外,还安装了电话、彩电、一套八只扬声器的立体系统、并备有冰箱、餐柜、录音机、摄影机和保险箱,适用于外出作长途旅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