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油价倒挂”是什么意思?

2.加油倒贴钱?美原油崩盘现“负油价”,国内油价未来会怎样变化?

3.中国石油面临的问题

4.历史上的美苏粮食大战

请问“油价倒挂”是什么意思?

负油价时代的历史_“负油价”只是噩梦开始

油价倒挂,就是说原油的价格高于提炼后的成品油价格~

请参考以下内容~

据了解,我国实行的是与国际接轨油价机制,即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动来调整国内油价。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越来越多,2004年总量达1亿吨,占我国石油消费量的约40%。去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从最低的20多美元一桶,上涨到目前的60美元一桶,而且还有继续上涨趋势。进口油价上涨了,如果国内成品油销价不相应上涨,那么势必出现炼厂销售的成品油价格反而比购进的原油价格便宜的“倒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石油企业的炼油和销售环节就没有生产和销售的积极性,市场上就会出现油品供应紧张甚至“油荒”的现象。为此,国家不得不调整国内油价。类似情况近年来已经多次出现。曹玉书所说的“国内油价上调并没有完全解决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的倒挂问题”,显然是指在国家此次油价调整以后,国内成品油售价仍然偏低,炼油企业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损失,在为社会“作奉献”。那么,为何国家不一次到位的调整油价呢?曹玉书说,这主要是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利益。他说,对于出租车司机、消耗农用柴油的农民等,如果成品油价格调整得过高,会给他们造成过重的负担,从而影响生产。所以我国的油价调整要在国际油价的变动和国内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之间找到合适的结合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视我国的宏观经济情况而最终作出决策。将来我国的油价调整也仍然会继续与国际市场联动,但同时考虑消费者利益,继续寻求结合点。在谈到今后油价走势时,曹玉书说,今后国际油价将在较高的价格上波动,低油价的时代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再出现。

中石化下属某大型炼油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国家调整了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但是由于该炼厂使用的是进口原油,而国际油价比调整以后的成品油价格仍然每吨贵300多元,加上作业成本,现在该企业每炼制1吨原油亏损400多元。虽然“干得越多,赔得越多”,但是为了保市场供应不中断,现在企业仍然在全力组织生产。

加油倒贴钱?美原油崩盘现“负油价”,国内油价未来会怎样变化?

定于4月21日开始实物交割的WTI?5月原油期货合约,遭遇原油期货史上最疯狂的抛售。截止4月21日0点,WTI?5月原油期货结算价收报-37.63美元/桶,历史首次收于负值。

加油倒贴钱?

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将在4月底创下历史新高,且这一趋势将持续上涨至5月。如此高的库存加剧美国与加拿大石油厂商的溢油风险,有些公司已开始向客户支付费用,刺激客户尽快提货以缓解储存压力。

库存大量累积成为原油价格首行大幅下挫的主推动力,首行价格的大幅下行同时带动月差水平的走低。而月差水平超过某一范围之后,市场上就会涌现出大量囤油套利的投资者,这部分投资者利用原油库存和较大的月差关系反复移仓,以达到赚取月差收益的目的,这间接促进了部分原油库存被套利资金占用,加剧了现货市场库容的紧张程度。

“负油价”意味着将油运送到炼油厂或存储的成本,已经超过了石油本身的价值。受疫情影响,各国工业与经济活动遭遇停摆迟迟未恢复,正加剧美国石油市场供应过剩的严峻形势。当然这只是期货,不是现货价格,负数不代表加油免费还倒贴钱。

国内油价或将连续触发“地板价”保护

4月28日(下周二),国内将开启新一轮的成品油调价窗口,但由于当前综合原油价格已成负数,计价周期内原油均价将远低于40美元/桶。按照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控相关规定,低于下限“地板价”40美元/桶时,下轮国内油价将极大概率不再调整。

此前,国内油价已经连续经历了2次“地板价”保护,本轮再次触发后,将迎来连续3轮暂停下调。因此,短期内过低的原油价格不会对国内油价,乃至汽车行业造成太大的影响。

有国外分析师普遍认为,6月份原油期货也可能跌破0美元,因此挂靠原油价格会持续以低水平运行,很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油价或都将触发“地板价”保护,现阶段“5元时代”的油价也将不再变化。在此前2016年的国际油价下跌中,国内成品油调价曾因“地板价”机制出现“六连停”。

国内油价上一次实质性下调是在2020年3月17日,当时创下了自2013年成品油新定价机制以来最大降幅,其中92号汽油下调幅度达到0.8元/升。以北京地区为例,当前92号汽油市场价格为5.50元/升,95号汽油市场价格为5.86元/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石油面临的问题

来投资,那么中国石油发展如何呢?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石油及化工行业.jpg

一、中国石油发展如何

国内整个的油气市场景气反转年应该是在2017年下半年,装备需求的真正爆发应该是在2018年2018-2019年年,整个的行业很多的大型设备都是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当中,油气装备类的企业在手订单都比较充裕。

对于行业的发展趋势:第一,从国际市场看,所有企业都要适应低油价时代,如果油价上涨幅度较高,产量可以从投资端非常快的释放出来,和原来传统碳酸盐油气资源开发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与资本回报率就是中长期的油价均值水平。

另外,回顾以前的油价历史,在2014-2016年年年的调整是急速而剧烈的。油服市场2014年到2016年缩水了大概50%。国际油服市场的供给大量收缩,大量龙头公司也各种裁员情况,很多都由原来高额的盈利变成亏损的状况。

因此,我们要尽快适应这样低油价的环境。与此同时,北美也在准备推动深化页岩油气的革命。不过现在北美的油商盈利非常有限,他们也是在寻求新的技术手段从而降本增效,以继续生存。

国内油气市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背景下,国家制定政策落实,为我国油服及油气装备行业指明了方向。此前很多的油服及装备公司,尤其重资产的企业,在14-16年其实是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但是过去的两年,市场的景气度应该是急转直上,行业需求出现井喷,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但我想强调,市场繁荣归繁荣,机会一定是留给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降本增效的装备和油服公司。

关于中国石油发展如何就先说这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问题。

石油形成.jpg

二、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未来中国将不得不依赖石油进口。一旦海外石油被切断,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目前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三大威胁。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的涨跌必然导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不确定性。此外,为了减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一些国家对石油、煤炭和其他资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海外石油进口价格的不确定性。

第二,一些国家在很多方面限制了中国石油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石油需求强劲,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世界能源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导致一些国家在全球布局,加大了对油气资源的争夺,甚至在中国威胁理论和能源威胁理论等国际舞台上走了一遭。

第三,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国石油安全和外部问题严重。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自然和政治也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石油政治。一些国家,如美国,已经通过政治外交甚至军事手段渗透到一些重要的产油区,如中东,中国的大部分石油进口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此外,叙利亚和伊朗目前的政治形势严峻,为中国确保未来几年海外石油进口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历史上的美苏粮食大战

苏联注重以国防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要大炮不要黄油”,造成其它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严重滞后。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粮食产量甚至不及二战前的一半,苏联被迫从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进口大量的粮食。

1963年,苏联从美国进口1200万吨粮食,美国迫使苏联向其低价出口石油。由于美国对粮食出口作出诸多限制,两国的粮食贸易基本上处于断流状态。

进入20世纪70年代,粮食危机频频爆发。为了摆脱粮食危机,苏联只好又从老对手美国那里加大粮食进口。

秘密协定

1972年是一个糟糕的年头,苏联的农业严重歉收,出现规模空前的粮食危机。

美国早就听说苏联粮食减产的消息,可苏联对外宣称,当年可能是苏联近20年来最大的丰收年。奇怪的是,美国人从卫星照片上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苏联广袤的土地上,麦田一片金黄,风吹麦浪,到处是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一些奉命考察苏联粮食产量的间谍传回的消息也是如此。

毕竟是一笔大宗生意,美国政府还是不放心,决定派官员实地考察。抵达苏联粮食主产区黑海沿岸,看到的同样是一望无际的金**麦浪,于是这些官员向美国农业部门发出秘密电报:“苏联粮食丰收,建议迅速抛售仓库的粮食。”

美国迅速调整国内农业生产与出口对策。此时,苏联已经派出代表团前往美国,准备大量抢购美国粮食。

由于小麦品种及气候的原因,苏联的麦子看起来穗大饱满,实际上大部分颗粒都是中空的,实际产量极低。

苏联派出的秘密采购员们迅速与美国粮商展开秘密交易,小麦、大麦、玉米、燕麦、黑麦和大豆等都在采购之列。

1972年7月,白宫对外宣布,已同苏联签订了一项信贷协定,苏联统一在今后3年内购买价值7.5亿美元的美国谷物,美国同意随时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专供苏联之需。

实际上,苏联暗地里抢购了1800万吨美国小麦以及其他杂粮。与苏联采购商交易的美国公司是“大陆谷物公司”,双方达成秘密协定,苏方同意采购400万吨小麦外加450万吨饲料谷物,“大陆谷物公司”负责游说美国农业部,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维持先前的粮食价格。

美国政府以为苏联是在采购饲料谷物,苏联人却低价买走了美国三分之一的粮食,获得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

由于苏联买走了大量粮食,美国的粮食库存严重下降,当年的小麦价格翻倍上涨,连带玉米和大豆价格也翻倍。美国的猪肉、牛肉价格上涨36%以上,同时带动世界各国粮食价格上涨50%。

1977年,苏联又把这个戏法玩了一次,美国重蹈覆辙。

粮食禁运

1979年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争霸开始进入高潮,两国关系再次转冷。

1980年1月4日,卡特政府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取消1700万吨粮食贸易的出口合同。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是,这次粮食禁运并没有达成他们想要的效果,反而打击了美国国内的农场主。

先说外部,美国虽然拉拢欧盟、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组成统一阵线,但这个阵线并不牢固,各国对美国阳奉阴违,在苏联开出高价收购的攻势下,不肯错过一桩买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甚至美国国内的粮商也通过各自的海外分公司,将粮食转出口到苏联。

最终,粮食禁运的效力连一年都没维持到,统一阵线就在事实上分崩离析。美国国内的形势也不妙,粮食禁运后,美国粮食市场出现巨大混乱。

还有一个直接后果,卡特总统因为直接的粮食禁运政策,在连任竞选中败给了里根。

1981年4月,里根入主白宫,几个月后宣布解除禁运,终结了这次 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粮食贸易战,同时开始新型对苏战略,逐渐对苏联实行粮食贸易自由化,加深苏联对外部世界的粮食依赖,最终将苏联卷入西方的贸易体系中,逼得苏联在油价下跌的时代拼命开采石油,赚取外汇,以购买粮食,最终大大加速了苏联的终结。

1989年至1990年全球农业歉收,谷物(尤其是小麦)价格上扬,让本来就负担沉重的苏联雪上加霜。负债达670亿美元的苏联无法如期给进口粮食的外国供应商付款,导致很多粮食进口中断。在国内,人们为了购买蔗糖、奶油、米、盐和其它基本食物,在商场前排起长队,后来有人描述说:“面包店不是关门上锁,就是货架空得吓人。”结果,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闹起独立,最终造成 社会 和苏联瓦解。(来源|《读者报》 资料原出处:《都市资讯报》 作者|赵涛 刘挥)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