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轮胎县有多少人口?

2.轮南-塔河油田是一个晚期成藏的“整装”的油田

3.塔里木油田的公司动态

4.雅克拉凝析气田石油地质特征

轮胎县有多少人口?

轮台县工业油价格_轮台县炼油厂

是轮台县吧?

这里有段文字也许有帮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

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314国道、南疆铁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与县境相连。全县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辖7乡4镇3个农牧场,总人口11.3万人,有维、汉、回等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7.61万人。全县非农业人口5万人。

古轮台国(《史记》作仑头)地处西域中部,为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汉代是西域36国中的城邦之一。轮台国于汉太初三年(前102年)被李广利所灭,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复国为乌垒国。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境内设西域都护府,历时72载,统领西域诸国。唐时属龟兹都督府乌垒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置轮台县,民国时期先后隶属阿克苏道和焉耆专区。新中国建立以后,1960年隶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汉唐古城遗址、古代墓葬以及伊斯兰文化遗物。

轮台是闻名中外的塔里木石油开发主战场和“西气东输”首站,塔里木油田已探明可控制的石油储量为3.5亿吨,其中轮台境内1亿吨;天然气5000亿立方米,其中轮台境内1000亿立方米。全县煤炭储量6.43亿吨,晶盐储量845万吨。全县森林面积220.8万亩,草场面积1507万亩。有国家级保护动物20多种。塔里木河沿岸有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第三纪活化石”——天然胡杨森林43.6万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轮台县水利丰富,可利用水总量为8.731亿立方米,县境内有九条山溪性河流,塔里木河流经轮台县境内106公里。县境内可垦地达540万亩,总灌溉面积41万亩,有耕地28万亩。轮台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平原区年平均降水量52毫米,年日照2777小时,无霜期188天左右。

轮台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重要产棉区之一,近年来,轮台县特色园艺得到较快发展,“轮南白杏”、香梨、葡萄、石榴、核桃、苹果、李、桃等果品已形成规模。全县经济林总面积为16万亩,其中已结果面积10.3万亩。杏园总面积11万亩,梨园总面积4.3万亩。目前“二十万亩杏基地”和“万亩美国布朗李”项目正在建设中。

轮台县是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通讯网络迅速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完善,教育卫生机构健全,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广播电视健康发展。荣获“国家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自治区园林县城”、自治区城市建设“天山杯”竞赛一等奖、“最佳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目前轮台县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天然气、煤炭、园艺、旅游等优势正在逐步开发利用,先后引进了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局塔河油田轮台基地、天源化工有限公司沥青厂、通奥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华隆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浓缩杏浆厂等一大批投资者来我县投资建设,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轮兴建材批发市场、314国道两侧商贸开发、“塔河庄园”旅游项目正在进行,加快了轮台县经济发展进程。

轮台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贯彻十六大精神,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五三二一”发展战略,即:发挥塔里木油气开发的区位优势、矿产优势、交通枢纽的地缘优势、旅游优势、水土光热优势等五大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三产多元化三大突破,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两大建设,实现工业富县、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

行政区划

轮台县辖4个镇、8个乡:轮台镇、轮南镇、群巴克镇、阳霞镇、大道南乡、哈尔巴克乡、野云沟乡、阿克萨来乡、塔尔拉克乡、草湖乡、铁热克巴扎乡、策达雅乡。

--------------------------------------------------------------------------------

历史沿革

古轮台国(《史记》作仑头)地处西域中部,为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汉代是西域36国中的城邦之一。轮台国于汉太初三年(前102年)被李广利所灭,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复国为乌垒国。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境内设西域都护府,历时72载,统领西域诸国。唐时属龟兹都督府乌垒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置轮台县,民国时期先后隶属阿克苏道和焉耆专区。新中国建立以后,1960年隶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2000年,轮台县辖2个镇、10个乡:轮台镇、轮南镇、大道南乡、哈尔巴克乡、群巴克乡、阿克萨来乡、塔尔拉克乡、草湖乡、阳霞乡、铁热克巴扎乡、策大雅乡、野云沟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198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轮台镇 16048 轮南镇 1078 大道南乡 14806 哈尔巴克乡 88 群巴克乡 11646 阿克萨来乡 4881 塔尔拉克乡 4134 阳霞乡 10808 铁热克巴扎乡 8685 策大雅乡 6045 野云沟乡 3083 革湖乡 984。

轮南-塔河油田是一个晚期成藏的“整装”的油田

主张轮南-塔河油田是一个晚期成藏的“整装”的储层非均质的(O1)位于塔里木盆地加里东—海西期前陆盆地前隆起上巨型不整合削截圈闭的几项根据如下。

1.盆地中的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分别代表两个不同时期伸展和聚敛的盆地原型或层序

塔里木盆地沉降的开始,始于740Ma的早震旦世(Z1)。早震旦世到早奥陶世(Z1—O1)的盆地的性质或原型与扬子和鄂尔多斯西缘同期沉积相似,属于被动大陆边缘上的一个伸展盆地(图5-16,图5-17),而非拗拉槽(aulacogen)。在盆地中部,与北美Sauk(590~476Ma)相当的此一层序,以巴楚型的碳酸盐台地为核心,通过东、北、南三面有生物地层或地震相作根据的台地—台地前缘(以丘状杂乱反射作特征)和前缘斜坡(以平行斜交前积反射为特征)(图5-18),过渡到非补偿的静海盆地相。后者它代表一种浪迹面以下少受生物扰动的深海环境,是富含Ⅰ型干酪根的盆地历史上最重要的油源岩。这就是许靖华据以估算塔里木量为500亿t的那个静海盆地(许靖华,1993)。

图5-16 库尔勒—安迪尔兰干SN520-线层序地层剖面

示盆地显生宙沉降始于早震旦世( )

上述情况,与四川盆地东缘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所见同一时期的层序几乎相同。三个盆地的古生代前陆盆地层序对比(表5-1)。

表5-1 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扬子三个地区中上奥陶统—泥盆系前陆盆地层序划分及对比表

①此处的D3( )就是原划分的东河塘砂岩之底。

图5-17 塔里木盆地北部早奥陶世(两河口—牯牛潭早期)沉积相古地理图

(据周棣康等,2000)

示由三个相区,八个相带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

▲露头剖面位置及编号:1—南雅当山;2—元宝山;3—却尔却克;4—兴地塔格;5—乌里格孜塔格;6—蓬莱坝;7—四石厂;8—大湾沟;9—鹰山;10—肖尔布拉克;11—苏盖特布拉克;12—唐王城;13—大板塔格;Ⅰ—南天山库鲁克塔格海槽盆地相区:Ⅰ1—库鲁克塔格南带海槽盆地相带,Ⅰ2—库鲁克塔格北带岸外海台-斜坡相带,Ⅰ3—南天山海槽盆地相带;Ⅱ—满加尔半深海盆地相区:Ⅱ1—满西斜坡相带,Ⅱ2—满中盆地-盆地边缘相带;Ⅲ—中央浅海台地相区:Ⅲ1—轮南台地边缘相带,Ⅲ2—阿克苏-满西1井开阔台地相带,Ⅲ3—和田河局限台地相带(Er)剥蚀区

盆地内部的奥陶系,以满加尔坳陷所见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间的上超不整合为界,应分属两个不同的层序(图5-19),其中,中、上奥陶统,相当于北美划分的Tippecanoe Ⅰ(441~475Ma)。在塔里木盆地东半部,中、上奥陶统代表一种活动边缘或弧前沉积层序,已为少数钻井(群克1井、塔东1井)证明,是一套具有完整鲍马序列、深海笔石和向上变浅的以陆源砂泥岩复理石充填的,具有早古生代最高沉积速率的(140m/Ma)残留海(Ramnant)环境下浊积盆地性质的沉积。沉积类型与地面却尔却克山、元宝山地区兰维恩期—阿什及尔期的巨厚复理石(>2500m)相当或相近(周志毅,1990)。

图5-18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地震相模式剖面

以TBB-88-E78线示Sauk由巨层序(Z1—O1)的台地、台地前缘、前缘斜坡及盆地相组成的被动边缘。注意O2—3(Tippicanoe)与Sauk的关系以及东厚西薄并尖灭于阿克库勒“凸起”的楔型(代表由残留海和类B式俯冲产生的复理石增生楔)

与寒武系—下奥陶统在静海盆地中低的沉积速率(1~5m/Ma),以及自满加尔西坡向东因海水加深、欠补偿导致地层减薄的情况相反,中、上奥陶统代表盆地发展到开始聚敛阶段的一种弧前后增生楔性质的沉积,具有东厚西薄、总体向西上超尖灭的同造山期前陆盆地的楔形结构。因此,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之间的分界面,也就是Sauk与Tippecanoe间的界面( ),应是一个反转面,代表了盆地东部所在微陆块与东天山、阿尔金山所含微陆块之间早奥陶世之后的一次聚敛碰撞活动的开始(图5-20)。

从中、晚奥陶世开始发生的同造山期复理石,到晚泥盆世以东河塘砂岩为代表的磨拉石红层,即与北美 Tippecanoe Ⅱ大体相当的层序(438~350Ma),是加里东“祁连造山旋回”在盆地内部的表现。它对塔中、塔东(阿满凹陷)、塔北为代表的盆地内部的形成和形变,以及早期成藏组合的产生和破坏,都是非常重要的。

习惯上,我们把岩石圈演化的“开局”、“吃”、“碰”、“杠”(朱夏,1990)旋回,即威尔逊旋回加里丁旋回,称为一个开合旋回。塔里木盆地中的震旦纪—早奥陶世沉积,形成于西昆仑和南天山“两个海洋”的被动边缘上,代表受伸展构造控制的裂离构造相(rift-drift);中、晚奥陶世—晚泥盆世,代表一种微陆块聚敛碰撞的挠曲相(flexural),二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合旋回。其中裂离相阶段中形成的静海盆地,是塔里木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从中上奥陶统的复理石到志留系—泥盆系的磨拉石,是这个盆地古生代与鄂尔多斯西缘和四川盆地东缘同一时期的一个弧后(周棣康,1996)的前陆盆地(图5-20)。

图5-1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地震层序地层系统

(据于炳松等,2005,补充)

示O1-2(O1)及O2-3(O3)不同的层序以及O3—D向隆起的上超

2.阿克库勒地区古生代地层中 (O1顶)、 (D3底)和 (P2—T底)三个不整合,分开了该区Z—O1、O2-3—D1-2、D3—C(P)以及三叠系(T)四个独立的地层层序

在层序之间的关系上,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界面上下不整合的角度达到18°(视倾角), 以上地层区域性北倾, 以下古生代地层区域性南倾(图5-21)。换句话说,由于O2-3、S—D以及D3—C1地层在阿克库木(轮南)地区的逐层尖灭或削截,导致三叠系直接与O1侵蚀面斜接,同时,O2-3—D1-2层序(Tippecanoe Ⅰ)、D3—CP 层序(Tippecanoe Ⅱ—Kaskaskia),以及原划作C1底部的东河塘砂岩(D3),在阿克库木地区全部尖灭和消失。因此证明O1顶是个巨大的非等时的侵蚀面,此外,因南北沉积层序差异所产生的位势差异也是明显的。

图5-20 塔里木盆地北部大陆边缘沉积-构造演化示意图(a)(据周棣康,1996)及据古地磁得出的塔里木板块显生宙运动模式图(b)(据方大均,1994)

示一个开合旋回及弧后前陆盆地的位置

图5-21 TB-85-N136线地质解释剖面图

(示S—D、O2-3及D3—C1地层向北对O1的超覆和削截)

根据钻井资料,周兴熙将轮南-塔河地区的D3—C1-2地层分成C1—C77个岩段,其中C1(小海子组)在该区未见保存,C2砂泥岩段—C7(东河塘砂岩段)则是清楚地自南向北超覆。换句话说,由于 (东河塘砂岩)在凸起围斜中尖灭,凸起三分之二地区则为下泥岩段(C5)—砂泥岩段(C2)相对非渗透的地层所掩覆,从而造成 以上的地层圈闭。此时的阿克库勒,作为O2-3之后的隆升,在D3—CP期间,继续为北高南低的地形,并以阿克库勒北面的弧形犁式断层为最高点,自南向北,伴随巴楚组(D3)和卡拉沙依组(C1)5~6个岩段的相继尖灭,D3—C1地层从南部谷地中厚近200m减薄至零。然而过了阿克库勒断层,即在轮南断裂以南所称的平台地区,仍有C1地层分布。换句话说,如果把阿克库勒凸起看作是一个以O1为核心,以狭义阿克库勒(轮南油田)为高点的古地貌高地,那么,这个高地四周,是被D3—C1地层不同岩性段不同性质的盖层所包围(图5-22)(孙肇才,1999)。

3.形成阿克库勒“凸起”的时间及地应力(动力)不是来自天山问题

如图5-23盆地北部地震AE-1-59线所示,阿克库勒凸起显然形成于 (D3)以前。许多研究者常把海西早期(即 )的形变动力,与北面的雅克拉断隆(狭义的塔北隆起)一起,归为来自天山造山带的由北向南的挤压(周永昌,1998,2000;康玉柱,1998,2001)。

图5-22 示沿下奥陶统顶部侵蚀面D3—C1地层自南向北的逐层超覆

(据周兴熙,2001,修编)

现在重新考虑满加尔古生界那个有 —O1分布的被动边缘特点的静水海相盆地,以及有深水浊积、沉积楔体、岩矿特征(O2-3砂岩中含有40%~50%的来自岛弧火山岩岩屑)的O2-3残余海盆地(同造山期复理石前陆)和S—D1-2以红层为特征的磨拉石前陆。也就是控制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和塔南(或北民丰)的边界断裂,如图5-24所示,由于构成或控制每个隆起的主边界断裂(亚南、吐木秀克、北民丰),是一组面朝南的与配套断裂(轮南、马扎塔克)构成“Y”形对偶的基底卷入型的主压应力指向北的韧性剪切带,因此,直到晚海西期,塔里木盆地内部形变的水平挤压应力是来自南部和东南部的阿尔金地区。根据塔东1井O2-3的区域浅变质情况,推断塔里木块体与柴达木块体之间沿着当今孔雀河斜坡或库鲁克塔克东缘,应有一条代表形成O2-3俯冲增生楔体的敛合边界,导致上述“Y”形对偶断层夹持的块体向北或西北滑移。由此判断,满加尔地区O2-3—D1-2的以阿克库勒凸起作前隆的前陆盆地,应具有弧后前陆性质(图5-20中的弧后意见是周棣康同志的认识)。

在此,我引一段周棣康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储层特征及油气前景》一文中的一段话:“早奥陶世末期,古塔里木板块自南纬18°向北漂移(参见方大均,1994,古地磁资料),古板块北部边缘(相当于今塔里木东北缘、东南缘)东天山、阿尔金山一带,由于洋壳的消减,由前期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发育,构造背景由引张向聚敛转化……古板块南部(今塔里木西北缘与西南缘),则可能继续保持被动大陆边缘态势……”(叶德胜等,2000)。这段话与笔者前面的意见一起,除了说明,阿克库勒凸起及其东西两侧的凹陷,是盆地中最早出现的NE-SW向构造之外,同时说明,盆地内部早期的挤压动力是自南向北(参见图5-20及5-24b)。

4.轮南-塔河早奥陶世油(气)田是一个统一的整装的油(气)田问题

图5-23 塔里木盆地北部AE-1-E59线层序地层解释剖面图

(据樊太亮,1994)

注意 面以下O2-3—D地层对阿克库勒凸起(前隆)的上超及明显楔形

由于在该凸起范围以内,北起阿克库木,经平台区,再经阿克库勒至艾桑地区,钻遇奥陶系的工业油气流井已有25口,还有24口井见不同程度的显示(数据来自西北局1988年勘探成果图;CNPC 1987年报的数字是32口井见显示,14口井获工业油流;康玉柱在1998年底资料中的出油井是21口)。因此,笔者非常同意康玉柱同志在《奥陶系是找大油气田的重要层位和勘探建议》一文中,跳出大阿克库勒隆起上局部的小包包的控油观念,在奥陶系含油规模或范围上“很可能是整个凸起”(亦即“整装”)控油的意见(康玉柱,1998)。就是说,10年以前首先由地矿系统提出的那张奥陶系顶面( )等深度图,即面积超过4000km2的隆起(参见图5-5)是我们考虑含油气圈闭机制和范围的基础)(孙肇才,1999)。

图5-24 控制盆地内部古生代“三隆两坳”的断裂系统(a)及(b)

示亚南(台)、轮台对偶“Y”形断裂的主从关系及主应力(σ1)方向

图5-25是一张工业部门提供的有关O1含油气层位的图件,这张图至少说明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钻井证明O1含油层位紧紧位于不整合( )之下,O1顶部的风化壳之中。

从阿克库木(轮南)经平台区到阿克库勒以及包括塔河3号至4号地区内,O1含油层位是连片的一个整体。个别井含油气情况不佳,是O1碳酸盐岩储层致密,即由碳酸盐岩物性的极不均一性所引起的。

5.轮南-塔河不整合削截圈闭的形成时间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部门,把阿克库勒看做“下古生代是鼻隆、上古生代是断层、中生代有披盖,新生代因库车北倾才形成大圈闭”的说法或“阿克库勒凸起定型于喜马拉雅晚期”的说法非常流行。有两个问题,需在概念上理清:一个是圈闭的层次问题,因为整个凸起区,有不同性质和时期的层次;二是圈闭形成的时间,这里当然是指O1顶作储层形成不整合圈闭的时间。

图5-25 示轮南塔河地区O1含油层位置图

就像雅克拉油气田那样,奥陶系含气层的圈闭是不整合,而J—K砂岩含气圈闭是背斜;阿克库勒凸起中生代和以O1为主体的早古生代,也是背斜或披覆背斜与不整合的所谓双层结构。

如果讨论O1顶不整合面( )削截圈闭形成的时间,则有两个时间应考虑:一个是下石炭统(C1)沉积之后(或C1地层北部尖灭线以南,轮南34井以南);另一个是轮南(阿克库木)被三叠系覆盖以后。

O1削截圈闭的关键是不整合面 以上的地层能否起到盖层的作用。据CNPC公布的图件(周兴熙,1998),在广义的轮南地区,石炭系在艾桑区以南的谷地厚达150m,伴随向北的减薄到厚度为零,石炭系所属的6个自下而上的岩段,有规律的自南而北尖灭于隆起的不同地带上(参见图5-2,图5-22,图5-26):①C7和C6(砂砾岩段)的北界在艾桑以南;②C5(下泥岩段)的北界过了阿克库勒到了平台中部;③C4(双峰灰岩)的北界到了轮南12井;④C2+3(上泥岩和砂泥岩段)的尖灭线到了阿克库木(轮南)高地南缘轮南34井一带。

图5-26 阿克库勒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地貌剖面图

(据周兴熙,2000)

为C1不同层位向北的尖灭线

图5-26表明,由于巴楚组(C6+7)的砂砾岩段在塔河附近已经尖灭,具有良好封闭性的早石炭世上下泥岩段地层,不整合地覆盖了凸起的主体,从而对遭受削截的O1风化壳以 为界,在C1沉积之后就形成了圈闭。由于在轮南地区O1与三叠系直接接触,伴随C1地层的尖灭,起封闭盖层作用的地层是轮南区三叠系底部的泥岩层。因此,包括阿克库木地区在内的整个凸起不整合圈闭的形成时间是三叠纪沉积以后。

6.轮南-塔河O1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直到现在(包括笔者本人1999年前的文章),以“4个并存”为内涵的“多源多期”成藏的观念,似乎已成为业界在塔里木成藏时间上的共识。然而,下述两项资料,包括后面还要提到的有效油气源岩分析,都支持轮南-塔河油田,是一个“晚期—新近纪—成藏”的又一实例。

表5-2是有关轮南-塔河地区有地层温度、地层压力、饱和压力及成藏埋深下限资料的4口钻井资料。这4口井资料支持该油田的形成时间是 以来,其中解放128井(平台区)成藏期为库车组( )以来。

表5-2 轮南奥陶系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据梁狄刚,1999)

如我们把储集于阿克库木(轮南)三叠系之下奥陶系(O1)风化壳中的石油,与平台区、阿克库勒区以及桑塔木地区O1中的油气看成是一个动力油藏系统,则O1中的油气,显然是三叠纪沉积以后进入这个不整合圈闭的。这与“轮南14井油藏成藏埋深为2435m,相当于吉迪克组晚期”的意见(梁狄刚,1999)是一致的。也与西南石油学院陈又才等利用PVT相图计算得出的轮南断垒三叠系Ⅰ油组及桑塔木石炭系气藏形成于库车组沉积晚期意见相一致。

7.轮南-塔河油田烃源岩问题

这个问题,历来是多次科技攻关课题讨论研究的对象,或许涉及的问题和领域并非单纯一个“源”字能说清楚,因此直到现在还有不同意见。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以1999年为界,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99年以前,各家对将塔里木盆地包括轮南-塔河的主力油气源岩,以寒武系—奥陶系被动大陆边缘上早寒武世盆地相为关注的核心,并以多源、多期和“四个并存”(孙肇才,1996b、c)作为认识上的统一观念,似乎已对这个问题下了结论。其中,包括许靖华在国外发表的意见,主张塔里木作为有500亿t的远景储量的根据,也是那个在满加尔坳陷偏东部在地震反射上有下超及凝缩段特点的“静海盆地相”。但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梁狄刚在96-111-03报告中,将与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的一批中上奥陶统源岩与轮南区的下奥陶统至石炭系的原油样品的生物标记化合物成果公布后,联系到以前已经知道的深埋满加尔坳陷腹地达7000m以下的 源岩的有效性,进一步对 盆地相源岩的贡献,以及该源岩成熟于加里东或早海西至今还能经过多次“折腾”还能保存下来的担心。正因为如此,所以自1999以来,就产生了该区源岩是 —O1及O2-3两种不同的意见。加上塔中区O1—C1的油源有人认为是来自西部和深2井区 (盐下)的意见出来后,此一问题,包括对多源、多期和“四个并存”的怀疑,进一步使问题(似乎)复杂化。

图5-27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岩石和原油中24-异丙基胆甾烷/24-正丙基胆甾烷值

(据梁狄刚,1999)

指示不同时代24-异丙基胆甾烷分布及油源对比

笔者认为,如承认中上奥陶统是一套聚敛阶段初期,由残留海组成的同造山期的前陆复理石,那么将O2-3自东向西在隆起边缘(如轮南区)上超部分形成的所谓泥灰丘相,定成O2-3的“斜坡”并不恰当。诚如笔者在前陆盆地共性中所说,在所有前陆盆地楔体中,都有一个沉降与沉积中心的非吻合问题(见图2-23)。O2-3的沉降中心,在满加尔厚度>4000m,有机质丰度低,TOC<0.2%,但在前缘相带,虽然厚度在500m以内,但TOC平均达到0.85%,相当Jones的C相带或有海洋上升流作用的生产力模式(梁狄刚,1999)。这种相似的沉积模式,我们在鄂尔多斯西缘O2-3沉积内侧、在扬子东缘内侧,都可以看到由狭义的“平凉页岩”(含笔石)及“五峰页岩”组成的这种相带。

图5-28 原油和岩石中24-降胆甾烷相对含量随地质年代变化

(据梁狄刚,1999)

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差异

图5-29 原油与岩石抽提物24-降胆甾烷与三芳甲藻甾烷储量关系

(据梁狄刚,1999)

为此,笔者从当初(1996b、c)支持多源、多期及“四个并存”,转而支持有生物标记化合物的梁狄刚和Moldowan的意见(图5-27~图5-30),这是与前文所述晚期成藏的内涵相联系的,是与近几年来认识到一个油(气)藏形成年龄和保存年龄与地史年龄相比是“小菜一碟”相联系的。当然,由于本区从下奥陶统产出的油气相态变异很大,既有密度大于0.9的重质原油,又有常规油、轻质油或凝析油;既有与常规油伴生的天然气,又有凝析气甚至干气。加上所处构造部位性质以及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此一问题的继续研究和讨论,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课题。

图5-30 原油与岩石抽提物中三芳甲藻甾烷与3-甲基豆甾烷比值随年代变化

(据梁狄刚,1999)

塔里木油田的公司动态

开发事业部打响夺油上产攻坚战2007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开发事业部原油产量欠产。面对严峻的原油生产形势,开发事业部决定取有力措施,打一场原油上产攻坚战。据开发事业部分析,影响原油产量的原因主要有:油藏递减加快,套管损坏的井增多,关停7口“三高”井,天然气装置的检修和新井上钻慢,投产滞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老油田前8个月比少生产原油19万吨,新井少生产原油3.15万吨。

为扭转被动的原油生产局面,9月3日至4日,开发事业部在轮南作业区召开了产量形势分析会,对攻坚战做出具体部署。各作业区按照分油田、分单元、分油组、分井区、分单井、分层位、分小层的“七分法”对各油田生产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剖析了制约原油生产的不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了上产对策,提出了四项上产措施。一是加大措施作业力度。9至12月份有35口措施作业井,预计增油7.56万吨。油藏部将按照实施一批,准备一批,研究一批的原则制定施工作业方案;井下作业部排出措施井运行大表,准备好队伍,加快实施进度。二是加快新井钻井、投产步伐,提高新井增油贡献率。9至12月份完钻、投产新井50口,预计生产原油19.29万吨。生产部门提前做好每口井的投产方案,管线铺设,队伍的准备,做到钻井一完井,施工队伍就进入现场施工,力争新完钻井快速投产。三是紧盯勘探井,录取好资料,做好试工作,尽快将产能变为产量。四是加强生产组织,提高生产运行质量和生产时率。东河作业区针对东河1-H6、东河1-H3、东河1-H2三口电泵井具有提液生产的潜力,提出改大泵生产的建议,得到事业部的批准。9月4日,该作业区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地质设计,将3口井的日排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到150立方米,日可增油85吨。

油田部署英买力浅层勘探

9月9日,油田召开第8轮探井井位论证会,研讨英买力浅层勘探和井位部署工作。在英买力浅层新确定了一批探井井位。油田领导孙龙德、宋文杰参加了研讨。

会上,孙龙德指出,英买力浅层勘探当前要分两个阶段展开,重点是加快新布井的钻探,争取早日获得突破;抓好老井复查,争取尽快扩大成果。孙龙德强调,勘探系统工作的第一阶段,核心是要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力争实现战略突破。从10月1日起到11月中旬为第二阶段,勘探系统要按照整体部署、优选目标的原则,打一场英买力浅层勘探的“歼灭战”。

股份公司来油田检查工程质量

“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健全,项目运行情况良好;施工质量管理有序,工程质量有保证;管理制度健全,设计管理工作状况良好;切实加强设备质量管理,保证工程实质性安全;工程资料管理日趋完善。”这是股份公司检查组对塔里木油田的评价。

股份公司西部检查组是8月31日至9月5日对油田进行检查的。这次检查的项目包括克拉2气田5、6套装置重建,克拉2气田第二处理厂、英买力气田产能建设、牙哈装车站扩建和塔中6凝析气田地面建设共5项工程。检查组也指出了在各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程质量和技术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塔里木油田环保理念:建设绿色油田,构筑生态企业。

塔里木油田环保目标:开发一个区块,建设一片绿洲,撑起一片蓝天。

我们将努力实现“防沙固沙、生态绿化、人文景观、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塔里木油田公司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效益与环保相结合,以环保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在勘探开发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环保工作方针,坚持把环保工作纳入生产经营中,投入了大量的环保资金。多年来,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1995年度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2000年度被评为全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先进单位”,塔中油田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400佳”;2003年油田两个建设项目被评为“全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百佳工程”;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环保宣传先进集体”,石油小区获得自治区“安静小区”和“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塔里木油田公司建立健全了环保管理及技术机构。成立了塔里木油田公司HSE管理委员会和委员会办公室(质量安全环保处)、成立了塔里木油田环境监测中心站,加强了环保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同时甲、乙方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环保管理机构。塔里木油田公司已建立了有效的环保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环保规章制度,从事环保管理和环境监测的专职人员达15人,兼职人员58人,塔里木油田公司坚持从源头控制污染,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新污染源产生。塔里木油田公司财务、基建、环保等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积极配合,共把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关口。建设项目环评率达到了100%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竣工验收率达到了100%,确保了油气田项目的正常投产运行。

塔里木油田公司持续加大环保资金投入,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先后投入约15亿元实施油田污水回注、生活污水处理、污水池和固体废物处理场建设、天然气综合利用、天然气发电、噪声治理、防原油不落地措施、敏感地区钻井废弃泥浆固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等工程。通过每月的监测表明,达标排放情况良好。另外,塔里木油田公司对污染物治理实施专业化管理,充分发挥了环保设施的效能。重视环保宣传,实现从思想到行动上的完全统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板报、知识竞赛、讲座、每月一期的塔里木油田公司《质量安全环保月报》等宣传媒体和方式开展环保法规宣传和环保信息传递活动。塔里木油田公司编写了《员工环保手册》供员工学习和执行。通过举办环保专业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环保管理干部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职工环境意识。对环保事故坚持“三不放过”的处理原则,使环保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员工和家属的自觉行动。

积极参与国际环保项目合作,推行清洁生产。19-2005年,塔里木油田公司承担了中国和加拿大的环保合作项目(CIDA项目),吸取国际环保先进经验,建立了塔里木油田公司HSE管理体系,开展了清洁生产宣传、培训和清洁生产审计。得到了加方、中国外经贸部和中石油的充分肯定。塔里木油田公司也正持续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并陆续实施无费、低费、中费、高费清洁生产方案,如重点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支持循环经济,引入自动加重技术、氮气钻井技术、泥浆转化水泥浆(MTC)技术、钻井队电热保温技术等在生产中的应用。规划和实施了一批天然气、废水、废弃泥浆等的回收利用工程,创建节约型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塔里木油田所处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脆弱,沙尘暴频发。油田基地建成亮化、美化、绿化、数字化、人文化的一流居住小区,建成孔雀河南岸绿化工程,生活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为实现塔里木油田公司“开发一区块,建成一绿洲”的承诺,先后投巨资在前线各作业区建成绿化面积1300多公顷;投资2.2亿元建设完成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种植红柳、梭梭、沙拐枣等防沙固沙植物,形成了全长436千米的沙漠“绿色走廊”。

塔里木油田公司多次增加工程费用进行工程选线和设计变更,以求保护地表生态,如:吉拉克站集气管线工程施工中,经过5次踏勘选线,工艺上增长管线500米,管道拐了7道弯,最终做到不砍胡杨;管线在塔河穿越工程中,由大开挖优选为定向钻穿越,避免了对塔河岸堤的扰动和植被的破坏;轮南621井“七挪井位保胡杨”,由原设计直井改打定向井,在原井位基础上先后七次挪移井位,外移218米以避开茂密的胡杨林,钻井周期增加20余天,各种费用增加400余万元,最终保护了地表大量的胡杨树;哈得4油田管道建设宁愿多花33万元,也要少砍500棵胡杨等,保护了生态植被。 塔里木盆地位周边的戈壁上镶嵌着块块绿洲。在绿洲中居住着维吾尔、蒙古、汉、回、柯尔克孜、塔吉克等13个民族。盆地周围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5个地州所辖42县(市)和农业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4个师54个农牧团场,总人口889万多,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5%。农牧业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工业是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附属产业。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工业经济基础薄弱。该地区是属经济落后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塔里木油田坚持“二十字”方针,努力发展融合经济,实现了油地和谐发展。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新疆自治区共同制定的“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二十字方针,是指导油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方针,在新时期、新阶段塔里木油田更是继续坚持,拓展领域,丰富内涵。塔里木油田公司贯彻落实自治区优势转换战略,牢固树立“企业带动地方,地方促进企业”的发展理念,推动融合型经济健康发展;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设施共享;积极开展扶贫帮困、赈灾救灾、希望工程援建,认真履行中央企业社会和政治责任,向地方提供塔里木应有的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积极配合当地,坚决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与地方的工作交流,发展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发展的油地关系。在石油开发的带动下,油田所在地巴州当地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会战17年来,塔里木油田累计用在当地的资金近200亿元,上缴税费118.95亿元,占总投资的46.7%,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2005年,油田所在地巴州与1989年相比,GDP由13.5亿元增加到325.7亿元,增长了23.1倍;财政收入由8812万元增加到13.23亿元,增长了14倍;农牧民人均收入由5元增加到4268元,增长了6.15倍;库尔勒市财政收入也由5800万元增加到6亿元,增长了9.34倍。自巴州的轮台县、且末县从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经济强县之后,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沙雅县、拜城县后来者居上,财政收入均增至上亿元。 据塔里木油田矿区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2009年一卡通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已办卡2.3万张,服务项目由单一的门禁出入、购物和就餐,逐步增加至就医体检、场馆健身、物业收费、图书阅览等12项服务功能。

按照居民各种收费向一卡通服务大厅集中、经常性收费和物业收费绑定、物业收费向银行移交的思路,今年年初,矿区服务事业部将幼儿园收费和文体部收费集成到了一卡通系统。物业收费业务目前正在向银行移交,已完成程序设计及准备工作。

雅克拉凝析气田石油地质特征

雅克拉凝析气田是近年来国内发现的中大型凝析油气藏之一,其面积为390km2(龚维琪,1991),为一高压气田。 其东距轮台县城约50km,西距库车县城约60km,属于雅克拉-轮台区块雅克拉断凸中段的一个局部复合型圈闭构造,位于轮台大断裂北侧上盘,在雅克拉潜山构造带上(图4.3)。 雅克拉潜山东南侧紧靠轮台断裂,潜山由向西南倾斜的石炭系和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组成,呈单面山式的潜山,地层向东北方向渐老,倾角约30°。 潜山之上覆盖着中生界,由侏罗系和白垩系构成,基本缺失三叠系。 中生界在潜山之上形成披覆背斜。 因此,雅克拉油气田主要由潜山油气藏和中生界披覆背斜油气藏组成。

图4.3 雅克拉-牙哈油气田构造图

雅克拉构造带上发现了白垩系卡布沙良群披覆背斜陆相凝析气藏、中下侏罗统岩性-构造复合型陆相凝析油气藏和下奥陶统丘里塔格上亚群、上寒武统阿尔塔格组及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3个潜山海相凝析油气藏。 其埋深均在5000m以下,因此雅克拉构造深层油气丰富。 区内储层发育良好,油气均产于3类储集层:碎屑岩孔隙储集层、碳酸盐缝洞型储集层及风化壳次生孔隙发育的储集层。 盖层岩性主要是在低能环境下形成的泥质岩类(泥岩与泥质粉砂岩等)及少量的蒸发岩,在古生界至中新生界的多套盖层中, 以吉迪克组、卡普沙良群及下侏罗统为主(张大权等, 1991;李南豪等, 1991;高国强等, 1991)。 ~1995年,在雅克拉构造上相继钻探了SC2、S4、S5、S6、S7、S15、YK2等井(图4.4),发现了下奥陶统、中寒武统及下白垩统等3个凝析气藏,在上震旦统及下侏罗统有3口井产工业油气流,并在上第三系苏维依组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从而证明雅克拉凝析气田为一多油气层、多类型的复合型油气田。

目前雅克拉断凸共有6个层位(Z、▓、O、J、K、E)钻获高产油气流,各产层均有天然气产出,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84%~85%之间,重烃C2+含量1%~5%,干燥系数10~20。 轻烃组成大致相似,甲烷δ13C1分布在-38‰~-43‰,中值为-41‰,反映高成熟特点。 各产层气油比多大于1000,δ13C2分布在-28‰~-34‰,中值为-32‰,δ13C2与δ13C1的差值为9‰~11.3‰,此差值大于海相天然气,小于同成熟度的陆相天然气,显示了高成熟凝析气特点及其以海相天然气为主体,混有一定比例的陆相煤型气的特点(范光华等,1998;傅强等,

图4.4 雅克拉凝析气田主要钻井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