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砂、油页岩

2.油砂矿带特征

油砂、油页岩

瓮安天然气电话号码多少_黔南瓮安石油价格表

(一)油砂

我国发育的这些多类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从古生界至新生界的多期构造旋回,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多期破坏和改造,形成了以常规油气为主体的油气资源,同时也形成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油砂油资源。

在层位上,我国油砂油和干沥青资源在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中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中、新生界中。从地层产状看,准噶尔西部、松辽、茂名、白色等盆地的油砂层产状平缓,在10°以下,其他盆地油砂层的产状在10°~60°不等,总体较陡。

油砂油的类型比较复杂,从重质原油到轻质原油都有发现,这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的油砂有明显差别。

1.我国油砂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分布于古生界中的油砂和干沥青主要形成于燕山期,且分布局限,主要位于南方的残留盆地中。如南方的麻江-瓮安地区、黔南坳陷、南盘江坳陷、黔北坳陷和桂中坳陷古生界中的油砂和干沥青矿等。这些盆地中的古生界烃源岩于加里东期或印支期进入生油高峰,并形成古油藏。燕山运动使古油藏抬升,遭受氧化等成矿。

分布于中、新生界中的油砂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且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油砂油分布广泛、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油砂油成矿期。如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二连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的油砂。

2.我国油砂有原生运移、抬升改造和次生运移3种成藏类型

(1)原生运移成藏

盆地生油中心生成的原油,通过运移通道直接运移到地表或近地表而形成油砂矿。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含油层位为萨尔图油层,经油源对比研究和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来自中央凹陷的青山口组,油气沿着斜坡上运,以姚家组的河道砂为运移通道,聚集于图牧吉区的姚家组。平安镇断陷的边界断层在嫩江组沉积之后开始活动,油气沿断层上运聚集于嫩江组一段储层中;在明水组沉积末期,受挤压应力场的影响,断层封堵性增强,运移的油气被断层遮挡,聚集于姚家组,形成断层以西以嫩江组一段储层为主,断层以东以姚家组储层为主的原生型油砂矿(图5-23)。

图5-23 松辽盆地西斜坡油砂原生运移型成矿模式图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一直是油气的主要指向区,燕山早、中期西北缘构造活动强烈。深部断裂复活向上断至侏罗系,深部生油中心生成的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浅层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再次聚集成油砂矿(图5-24)。

图5-2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原生运移型成矿模式图

(2)抬升改造成藏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由于后期构造运动抬升到地表改造而形成油砂矿。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晚期,在东胜组下岩段内发育了一系列岩性圈闭。燕山晚期,盆地北部差异性块断升降活动形成了差异性隆起和断陷,断裂使早期形成的一些岩性圈闭被改造成为宽缓背斜型或单斜型的岩性复合型圈闭。此时烃源岩已进入生油气高峰期,构成较好的时空配置关系,侧向和垂向排烃共存。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导致上覆盖层缺失和严重剥蚀而形成油砂矿(图5-25)。青藏地区、黔北岩孔和良村、黔南坝固和平塘等的油砂矿形成机理属于这种类型。

图5-25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北油砂抬升改造成矿模式图

(3)次生运移成藏

盆地中较大规模的古油藏遭受后期构造活动破坏,古油藏中原油通过以断层为主的运移通道运移到地表或近地表储层中而形成油砂矿。有的古油藏的破坏是多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原始油藏抬升遭受破坏,原油发生再次运移形成次生残余油藏;第二次构造运动使残余油藏再次遭受破坏,原油运移至地表或近地表的储集体中形成油砂矿。

四川盆地厚坝油砂矿就是古油藏多期破坏成藏。四川盆地震旦系烃源岩是在奥陶纪进入生油阶段,开始生油;志留纪末进入生油高峰期,开始大量生油,此时由于加里东运动旋回龙门山区表现明显,形成天井山隆起带,此时震旦系的油气运移至此,形成天井山古油藏。

印支期既是震旦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大量运移、聚集的高峰期,同时也是油气被破坏、被生物降解的高峰期。印支晚幕,龙门山山前古隆起带内的油气成为多次运移、聚集、破坏、生物降解的次生残余油藏。喜马拉雅期因喜马拉雅运动,龙门山系全面褶皱回返,构造分析表明,自白田坝组以下,有一组印支期具有出露前锋构造的断裂向地腹深处延伸至海拔-4000m以下,它们在喜马拉雅期的重新活动使之足以构成深部油源与浅部侏罗系之间的连接通道。这些生物降解的残余油及气藏继续再分配,形成现在的侏罗系沙溪庙组油砂矿及沿断裂分布的沥青、油苗(图5-26)。

图5-26 四川盆地厚坝侏罗系沙溪庙组油砂矿次生运移成藏模式图

3.盆地山前带、大型隆起带、盆地斜坡带、残留盆地是有利成矿区

盆地山前带:大型断裂和不整合面发育,为原油运移至表层提供了通道。如西部的大部分盆地,典型的如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矿。

大型隆起带:一直是盆地生油坳陷中生成油气运移的指向区,是古油藏形成的有利场所。多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有利于油气的成藏,同时对已形成的油藏进行破坏,形成丰富的油砂矿。如西部和中部的叠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东胜和庙湾-四郎庙油砂矿等。

盆地斜坡带:如松辽盆地西部斜坡的油砂矿就是在晚白垩世反转阶段形成了西部斜坡,来自中央凹陷的青山口组油气,沿斜坡运移至嫩江组一段的萨尔图油层和姚家组的上部砂岩层而形成油砂矿。

残留盆地:南方盆地群大部分是扬子地台盖层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坳陷盆地或断陷盆地(如黔北坳陷和黔南坳陷)。扬子板块后期不均衡隆升形成的这些残留型含油气盆地是本区油砂分布的有利场所。

4.我国油砂特点

我国油砂资源分布点多、面广,成矿类型复杂、多样。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砂矿带有100余个,在东部、中部、西部、南方、青藏等陆上5个大区都有分布(图5-27)。

图5-27 中国主要含油砂盆地矿带预测

(1)油砂含油率较低、品质差

我国油砂资源的含油率主要集中在3%~6%之间,占全国总量的56%;含油率大于10%的油砂较少,地质资源量仅0.94×108t,占全国总量的1.6%(图5-28)。不同油砂性质适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内蒙古油砂适合用热化学水洗法;新疆、青海油砂适合采用干馏法。由于国内大部分油砂干燥、砂子粒度小、无水膜,水洗困难,如果采用溶剂抽提,大量溶剂会挥发到空气中,环保问题将非常严重。

图5-28 我国主要含油砂盆地分布图

(2)油砂资源有一定潜力,可作为常规石油资源的补充

目前,全球油砂资源开发利用尚局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其中加拿大探明油砂资源十分丰富,在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开发效益接近常规石油。随着全球能源紧张和高油价的冲击,油砂资源的勘探开发已引起各国广泛关注。我国油砂资源勘探刚刚起步,开发利用尚处在试验阶段,初步评价油砂地质资源量约60×108t,未来可以成为常规石油资源的重要补充。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松辽、四川等5个盆地可以作为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区;准噶尔盆地乌尔禾、红山嘴、黑油山、白碱滩六九区、松辽盆地的图牧吉、四川盆地的厚坝、柴达木盆地的油砂山等10个矿带可以作为下一步油砂开采的有利目标。

(二)油页岩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油页岩成因多数为湖相成因,其次为海陆交互相、浅海陆棚-潟湖相成因。通过进一步研究,对47个盆地的油页岩成矿规律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我国油页岩主要为陆相湖盆成矿,主要有坳陷深水、断陷浅水、断陷湖沼和陆棚潟湖4种湖盆,油页岩主要赋存在坳陷深水湖泊型和断陷浅水湖泊型湖盆之中,其资源量分别占全国油页岩资源量的76%和12%。

1.油页岩成矿规律

(1)坳陷深水湖盆油页岩成矿

据目前资料,世界上绝大多数湖相油页岩都形成于深湖或大型永久湖之中。例如,绿河组的Tipton段和Laney段油页岩(Bradley和Eugster,1969;Fischer和Roberls,1991)。我国准噶尔盆地南部上二叠统油页岩和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油页岩属于典型的深湖相成因。

在深水湖盆中,厚层暗色泥岩与油页岩是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主要沉积物。这两个时期,湖盆可容空间的增大速率大于碎屑物质的供给量,为湖盆欠补偿阶段,沉积物的粒度很细,形成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又将其称为凝缩层,并且在整个湖侵过程中发育多套凝缩层。油页岩发育于湖侵旋回的开始,其底界面为每次的较大湖泛面。

(2)断陷浅水湖盆油页岩成矿

新生代时期,我国发育了大量的小型断陷盆地。桦甸盆地为典型的断陷浅水含油页岩盆地,其油页岩发育在古近系的桦甸组。水进体系域岩性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油页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发育了8层油页岩,叠加方式为典型加积型准层序组叠加结构,整个盆地油页岩都很发育,且分布非常稳定。

(3)断陷沼泽湖盆油页岩成矿

我国断陷湖相沼泽油页岩比较发育,抚顺、渤海湾、钦县、依兰-伊通等盆地中的油页岩都与煤共生。抚顺盆地始新统自下而上发育古城子组巨厚煤层(平均真厚39.0m)、计军屯组巨厚褐色油页岩层(平均真厚88.0m)、西露天组绿色泥页岩层(平均真厚345.0m)。计军屯组沉积时期,盆地基底减速沉降,整个抚顺断陷带内水体广布,成矿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湖泊中形成了厚达200m的油页岩,局部夹异地成因的薄煤层,其沉积环境为湖沼相。

(4)潟湖油页岩成矿

潟湖低水位时期主要形成一套膏盐沉积;水进体系域则主要沉积一套潮坪沉积;高水位时期形成有利于油页岩发育的有机质生产和保存条件,主要为油页岩与石膏的沉积互层。

我国西藏羌塘盆地通波日和毕洛错地区发现了潟湖油页岩。这两个地区的油页岩主要发育在中侏罗统的夏里组。毕洛错油页岩位于夏里组中部和下部,上部为暗色泥岩夹泥灰岩段;中部为油页岩夹薄层泥灰岩段;下部为灰白色中薄层状石膏层夹少量灰色泥灰岩和深灰色油页岩段。通波日油页岩赋存于夏里组下部,含油页岩系为黑色灰岩夹石膏层、油页岩、泥质页岩、灰色泥灰岩和砂岩。这两个地区为明显大的一套浅海亚相-潟湖亚相沉积。

2.油页岩前景

我国油页岩开发历史悠久,但开发成本和环境污染一直是制约油页岩工业快速发展的两大因素,其核心是油页岩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问题。

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图5-29),资源潜力大,可提炼页岩油120×108t,相当于常规可采石油的一半多,将成为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油页岩开发利用必须走炼油-发电-多金属提取-建材一条龙联合的生产模式,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图5-29 我国主要含油页岩盆地资源量分布图

(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2006)

油砂矿带特征

麻江、凯里油砂矿均是一个已知的含油气系统,它具有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及上覆岩系完整组合。油砂矿,处于上扬子地台黔南坳陷东部,其沉积具有复杂性,即既有较典型的台地相沉积,也有较典型的盆地相沉积,还有交替型过渡相斜坡沉积。由于区内经历的构造活动多,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纵向多组合;瓮安油砂矿属于一个含油气系统,即“∈1n”生油、“∈1j”砂体储、“∈1j”上部泥质岩包绕封盖;麻江油砂矿属另一个含油气系统,即“∈1z”生油,侧向“O1—S1-2w”古溶蚀面及孔洞缝储层储聚,“S1-2w4”泥质岩封盖,;凯里虎庄—凯棠油砂矿属又一个含油气系统,即侧向“S1-2w1+2”生油,“S1-2w2砂体和S1-2w3”砂岩储层储聚,“S1-2w4”泥质岩封盖。

黔东油砂矿的控油构造,形成于加里东构造期的都匀运动及广西运动,被燕山运动和四川运动(喜山运动早幕)强烈改造、褶皱、抬升、剥蚀形成现今的地质地貌特征。

图5-33 麻江—瓮安地区油砂资评区块图

(一)地层、沉积概况

本区沉积了厚约5 000~6 000m的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交互的上震旦统—三叠系海相地层。油砂矿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1j)下部的砂体中及志留系翁项群(S1-2w)第二段的砂体(S1-2w2)和第三段砂岩夹层中(S1-2w3)。

(二)构造特征及发展演化

1.构造特征

凯里虎庄—凯棠、麻江、瓮安等油砂评价区,属上扬子地台黔南坳陷东部,东邻雪峰古陆、西接黔中隆起。区内“古断裂发育”,大致以北东向陕斑断裂及南北向都匀断裂为界,区内可分三个油砂赋存单元—黄平凹陷区、麻江凸起区、黔中隆起东端区(图5-34)。

图5-34 黔东油砂和沥青评价区与构造单元划分图

2.构造发展演化

加里东早期一中期本区以持续沉降为主,在上扬子平缓褶皱浅变质的基底上,除早震旦世冰水沉积外,沉积发育了“晚震旦世、寒武纪、奥陶纪”继承性的北东向海相沉积相带,反映了该时期盆—台格局(东盆、西台)。中奥陶世末的“都匀运动”导致黔南、黔中及黔东地区的整体抬升,奥陶系中统地层几乎剥蚀殆尽,区内仅剩下奥陶统地层。海水北退至石阡、湄潭、遵义一线之北。在抬升的同时并伴以褶皱、断裂、即黔中背斜和麻江次级凸起的雏形形成。

都匀运动的抬升持续至早志留世早期,因而龙马溪组地层沉积仅限于石阡—桐梓一仁怀一线之北。自石牛栏期起,海水自北而南海侵,沉积了本区的翁项群地层。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是加里东期最为强烈的一次地壳运动,早期的褶皱断裂定型并加强。区内志留系地层广遭剥蚀,使“S1-2w3”油砂的盖层减薄。

海西早期—中期,本区东为“雪峰古陆”所限,西为黔中隆起所阻,仅南侧有泥盆、石炭系地层渐次上超。海西晚期早二叠世广泛海侵、沉积覆盖全区。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早期间的燕山运动,彻底改变了区内的构造格局,经燕山运动(四川运动)强烈改造之后,即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三)油气显示特征

评价区的油气显示,按其赋存特征,分为裂缝孔隙型和裂缝溶蚀孔洞型;按油气的热演化程度可分为油藏残余油及活油苗群、油砂(重质油)和沥青砂及碳质沥青脉或洞穴沥青体等等。

1.寒武系的油气显示

该层位的油气显示最为丰富,油苗群以台江革东五河(∈2k)凯里组云岩、灰质云岩裂缝晶洞中褐**轻质原油为代表并伴以大量“降解软沥青”。在“盆—台”过渡相带的丹寨—钢仁等广阔斜坡相带,其各种类型塌积体内的溶蚀孔洞缝中碳质沥青—碳沥青、沥青脉比比皆是。例如,丹寨“古油藏”和铜仁“古油藏”就是较典型的代表,沥青均分布在∈2~∈3等层段中,当适时的构造运动发生,油气就可以从新分配,为上覆储渗体提供油源,其中丹寨“古油藏”及其有关的烃源岩,就可以是麻江“古油藏”的油源。瓮安油砂是裂缝孔隙型油气显示,其下伏的明心寺组(∈lm)灰岩溶蚀缝洞中也见沥青,烃源岩牛蹄塘组(∈1n)上段灰岩夹层溶孔中见沥青,重晶石球体中晶包烃十分丰富等。

2.志留系的油气显示

志留系的油气显示亦很丰富,既有裂缝孔隙型。也有生物体腔型和溶蚀缝孔型;既有液态油,也有油砂和沥青砂。其分布范围也较广泛,大致沿湄潭—思南以南,镇远—三都以西,三都—都匀墨冲以北。都匀—福泉以东多有分布。其中以凯里虎庄—旁海—凯棠的残余油藏及油砂最为典型,且连片分布;次为麻江“古油藏”的油砂—沥青砂;再次为石阡本庄高王背斜“S1-2w3”生物点礁残余油藏。

麻江地区的“S1-2w3”黑砂岩,经各家石油地质工作者多年研究后,最终确认该黑砂岩是地史中的含油砂岩,因构造运动抬升而暴露地表的演化产物,它具有原油的地化特征如荧光性、可溶性等。

评价区北侧的石阡本庄—白沙地区,是黔北川南早志留世石牛栏壳相地层东延末稍部位。相当于“S1-2w2上—S1-2w3下”地层的生物滩灰岩或点礁灰岩的裂缝及溶蚀孔洞和生物体腔中,常见大量轻质原油或氧化沥青。呈对称分布于今“高王背斜”的北端两侧。该地区在地史中属黔中背斜的东倾没端北东翼,地伏有“S11—S1s”较好的泥质岩类烃源岩,且向北东延伸方向变好,因而极可能是评价区凯里地区“S1-2w2+3”油砂的烃源所在(此二地相距90~100km)。

(四)烃源岩

从油源的分析结果看出,与本区“∈1j”油砂和“S1-2w3”油砂或沥青砂有关的烃源层主要是“∈1和S1-2w1+2”等两个层段。

黔东地区下古生界,发育有近3 000~5 000m海相泥质岩及碳酸盐岩,其中“∈”地层广布全区,“S”地层发育于评价区北东侧,是烃源岩赋存的主要层系。目前对烃源岩的有效性评价,常采用有机质丰度指标,并结合有机质的成熟程度和有机质类型等综合述评。前面的分析指出,区内油气显示丰富,这无凝说明区内的有机质是成熟的,而且也排出了油气。原油、油砂、沥青砂均有,反映热演化程度不高。海相沉积的事实,反映有机质类型总面貌是过渡型偏腐泥型。本文采用有机残碳丰度结合沉积与热演化程度评价区内烃源岩的有效性。

(五)储层特征

从油气显示特征看,评价区有碳酸盐岩类储层和碎屑岩储层两类,而油砂沥青砂主要赋存于后者,这类储层有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1j)中下部细—中—粗粒石英砂岩和志留系翁项群二段(S1-2w2)及三段(S1-2w3)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粗粒石英砂岩条带。

1.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1j)砂岩储层

砂体发育于“金顶山期”的台缘相带。以瓮安朵丁剖面为例,纵向上由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细—粉粒石英砂岩夹含砾泥质粉砂岩组成,具正粒序特征,即下部粗,中上细。砂岩集中段厚64m,油砂岩富集于中下部,向上即变为条带状。砂岩极不均质,据薄片观察,石英粒有次生加大但因沥青阻挡而不明显,粒间孔被沥青和势,且具逆粒序特征,即下细上粗,以黄磷质充填,且粒间孔全为方解石被溶蚀而成(次生),面孔率一般达15%左右,最高达18%,孔径一般为0.2~0.3mm,最大达0.9~1.0mm。沥青充填剩余孔隙度为1.99%,渗透率1.76×10-6μm2。

砂体横向变化较大(图5-35),向东有变粗变厚的趋势,以重安坪剖面为例,纵向上、中下部为中—细粒砂岩、中部为泥质粉砂岩、上部为含砾粗—中粒石英砂岩,砂岩段厚120m,砂岩集中段厚46m,含油气性不详;向西变细,几乎全为细—粉粒石英砂岩。瓮安三岔塘,砂岩段厚75m,仅中下部夹中粒石英砂岩条带,偶见沥青;再向西至玉华一带相变为薄层粉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不见沥青痕迹。

对沥青砂,我们作了南北向追踪,向南至下岚关花桥村大窝凼,沥青砂可见4层,累计厚8.7m。砂岩为中—细粒石英砂岩、砂岩集中段厚约45m,预计油砂还可向南延伸,但到牛场西侧桅杆坪相变为粉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不见沥青了;向北至金好石关村,砂岩为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砾状粗砂岩,砂岩集中段厚50多m,见沥青砂层3层,共厚8m,油砂向北延伸至草塘新寨砂岩以细砂岩为主见沥青砂岩3层,厚2.5m。至余庆小鳃一带,该砂体相变为钙质粉砂岩,未见沥青。

图5-35 翁项地区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1j)油砂层与下伏岩性柱状对比图

2.志留系翁项群砂岩储集层

评价区内志留系翁项群的砂岩储集层有两套:翁二段下部(S1-2w2)和翁三段砂岩(S1-2w3)。前者是凯棠地区和旁海地区的富油砂层,后者是麻江古油藏的主力储层,也是虎庄复向斜的主力油砂层,旁海地区和凯棠地区的次油砂层。

(1)翁项群第二段(S1-2w2)砂岩储层。此段砂岩储层,分布于(S1-2w1+2)下部,为中—细粒石英砂岩,一般厚0.8~4m,凯棠—旁海一带是主要分布区,且均是油砂岩。由凯棠向东南方向至逆冲断带之下有变厚趋势,向西向北渐薄。

据凯哨1井和水珠1井取心制片观察,可见该石英砂岩储层均质性极差,石英无次生加大,孔隙中多为泥质、原油混杂充填,局部可见原油或沥青充填于原生孔隙中,或方解石和泥质杂基充填于原生孔隙中且均被原油侵染,砂岩中还混有生物屑和泥质斑块,含“沥青”5%左右。

据凯棠11井取样测试(石油八普,1972),砂岩孔隙度10.24%~11.35%,渗透率6.79×10-3~15×10-3μm2。

(2)翁项群第三段(S1-2w3)砂岩储层。翁三段(S1-2w3)砂岩储层广泛分布于黔东及黔东南地区,是麻江“古油藏”的主要储层和凯里“残余油藏”的主要油气层,也是我们研究和评价的主要油砂层。

本段砂岩储层为滨海相砂坝体,厚度较为稳定。一般为20~38m厚的粉—细粒石英砂砂夹厚度不定的中粒石英砂岩和砂质泥岩及泥岩、其砂泥比多大于2:1,其中砂岩集中段厚多在11~36m之间,南部和北部分布层位较高,厚度大,且北部粒度较粗。例如,南部三都中岩寨—都匀王司段厚达80~166m,砂岩集中段厚35~160m,北部麻江磨刀石厚达65m,砂岩段厚44m。下部较细,为粉砂夹细粒砂岩,中及上部为细砂岩夹中—粗粒石英砂岩。在麻江地区,总的特点是粒度较细,大致以麻江磨刀石一麻江—都匀洛邦—王司一线之西为细砂粒级,之东为细砂—中砂粒级为主夹粗砂层或条带;麻江谷洞—都匀一线之西相变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夹砂质灰岩等非储层。

大致以“陕斑断层”为界,北部的凯里地区“S1-2w3”储层内,多见的是液态油或生物降解沥青,此岩段一般厚55~80m,砂岩集中段厚55~65m,北部厚而细,南薄而粗,东薄较细,中部细、西厚而粗(图5-36、图5-37)。东部的旁海—凯棠地区,一般厚50~70m,东厚而粗,西薄而较细。

借助薄片观察,砂岩的储集空间多被沥青占据,其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及裂缝。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次生孔为粒内溶孔,裂缝主要是构造缝和成岩缝,其中粒间孔是油砂和沥青砂的主要储集类型。区内分选较好,磨园也较好的中—细粒砂岩,原生孔隙较发育,面孔率达12%~15%,仅局部石英次生加大,占去原生孔隙5%左右,其余原生孔均为“油砂”充填。

图5-36 凯里虎庄志留系翁项群(S1-2w)地层与油砂层(S1-2w3)岩性柱状剖面对比图

图5-37 凯里地区翁三段砂岩储层粒度变化及沉积厚度等值线图

(六)油气充注成藏分析

从生储盖组合特点以及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认为瓮安“油砂矿”、麻江“古油藏”和凯里残余油藏各自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成藏模式。

图5-38 麻江古油藏成藏模式图

1.麻江“古油藏”

麻江“古油藏”的成藏时间有多种看法,一种认为古油藏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或奥陶系地层沉积之后,理由是烃源层“∈1”有机质生油高峰为早奥陶世,之后即有大量油气运移。实际上,此期间正为“S1-2w1+2”无沉积的剥蚀期,且历时长达8~12Ma之久,这种无盖层的情况,油气难以保存成藏。在对区内油气和有机质(煤)的热演化程度综合研究之后,认为成藏时间大致在“S1-2晚—D1中”(418~398Ma),这期间虽有“广西运动”褶皱断裂活动发生,但其所产生的东西向断裂及北东向“古断裂的活化”,为下伏和侧向(东侧盆相∈1)烃源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条件(见图5-38),此次构造运动所伴生的抬升剥蚀,有可能对盖层(S1-2w4)产生影响,据对麻江—都匀一带“麻江古凸起”最高部位的观察,其盖层(S1-2w4)仍有35m以上的保存,在上覆岩系的覆压下,其封堵性是有效的,能保存下伏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藏。在上覆岩系的覆压下,其封阻性是有效的,能保存下伏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藏。

2.瓮安“古油藏”

瓮安油砂矿是一个由同期异相沉积包绕的砂体。该砂体自沉积形成之时起,就伴随都匀运动黔中隆起雏形的形成,至广西运动定型,始终叠覆于“隆起”的东倾没端的上倾方向(图5-39),捕获油气的构造条件优越。据地腹烃源层有机质成烃演化推算结果成藏时间大致在P2末—T2中(246~237Ma),这期间没有强烈的构造活动,生储盖保存良好,构造与油气活动匹配好形成岩性油气藏。

图5-39 瓮安、凯里虎庄—凯棠成藏模式图

3.凯里“残余油藏”

凯里地区志留系含油系统在都匀运动之后形成,东受限于雪峰古陆,西止于黔中隆起东端斜坡,向南为渐收敛的滨岸沉积,向北及北东向开放,为前滨—台地—台盆沉积。储层砂体(S1-2w3)分布在与古隆起有关的斜坡部位。加里东期末的广西运动,黔中隆起和麻江凸起褶皱隆升定型,凯里地区为斜凹部位。翁项群保存较完好,储层(S1-2w3)砂体的展布有继承性、直至J末—K1的燕山运动之前。据油源分析,该区油源来自志留系本身的侧向油源,成藏期为J1初—J2早(207~166Ma)。由此看出,进油期与古构造匹配较好,从图5-39可以看出凯里地区油砂和残余油气层的充注形成主要与加里东期古构造的关系密切而形成的岩性油气藏。

(七)油砂矿的形成演化破坏、保存与分布特征

油砂单指含有原油或沥青的砂岩。评价区的油砂,是“古油藏”因燕山运动褶皱断裂而初步解体,继而抬升,再经四川运动改造之后大部分含油层暴露地表而形成的次生油砂。

1.麻江沥青砂含矿区

麻江次生沥青砂(S1-2w3)含矿区,是麻江“古油藏”于“S1-2晚—D1中”进的油,广西运动遭受局部生物降解,海西期深埋,烃源岩的过熟增生烃类不断注入,造成“古油藏”内原油的“脱沥青作用”及本身的“歧化作用”,轻组份再分配。海西晚期—印支晚期大体上均是持续深埋。主要是油气的“歧化作用”,并演化为沥青砂。经燕山运动和四川运动之后,“古油藏”解体,形成现今的残留断块状次生沥青砂矿区,在古凸起高部位仅零星保存,翼部有成片保存(见图5-40)。

图5-40 麻江地区“S1-2w3”沥青砂矿区地质略图

2.瓮安油砂矿

瓮安油砂(∈1j)含矿区,瓮安古油藏是于“P2末—T2中”进的油,主要经历海西晚期—印支早期的较深埋藏。烃源层有机质和储层油气的热演化程度不高,因而“脱沥青作用”弱,原油的“歧化作用”不强,同样在经历燕山运动和四川运动之后而部分暴露地表,经水洗菌解氧化、地表为沥青砂,在瓮安宽向斜有大片保存(见图5-41)。

3.凯里油砂矿

凯里油砂矿,是凯里“岩性构造油气藏”,经燕山运动和四川运动改造抬升之后而部分暴露地表又经水洗菌解氧化,地表为油砂。埋深25m 之下为重质原油。在野山向斜和凯棠向斜分布有“S1-2w2和S1-2w3”两套油砂,在虎庄复向斜中为“S1-2w3”残余油气层,边部为似沥青砂。

图5-41 瓮安“∈1j”油砂矿地质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