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龙股价和油价需求量_雪佛龙股票新浪财经
1.石油行业发展前景
2.拜拜,石油
3.石油“七姊妹”纵横驰骋
4.石油的首次发现时间,地点?
5.美国原油产量
6.马斯克丢首富宝座!中概股大涨最牛一夜飙升超35%
石油行业发展前景
全球的石油化工工业产品销售额可达每年2.9万亿美元,远高于全球市场上的石油销售额,而且虽然需求量高度集中在成熟的市场,但在新兴经济体中也得到了强劲的增长,石油化工市场已真正实现了全球化(非洲的情况可能是个例外,那里的需求量仅仅占全球需求量的3%)。石油化工产品已成为工业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组成部分,直接产品有塑料包装袋、农用化学品、涂料,这些产品占化工产品总量的80%以上。一些尚未被人们熟悉的产品有飞机制造(10%)、房屋用品(20%)、制药设备(30%)。化工产品的用途日益广泛是新兴经济体的关键因素,从基础建设到工业包装、消费者产品领域都得到了发展。乙烯本身的直接应用并不多(如在西班牙,人们将乙烯用于西红柿的催熟,但应用得并不广泛)。同样,乙烯也有许多衍生物,如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和纤维(聚对苯二酸盐和聚醋)。在美国,约70%的终端利用是非耐用产品,包括管材、汽车部件和电器部件。许多广泛的用途都集中在基本经济活动上,如包装业与建筑业。石油化工工业与GDP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产品与区域之间的GDP变化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成熟程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中国与东南亚所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导致亚洲(日本除外)乙烯的需求量增长率高达75%,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率则仅为3.2%。随着GDP构成的多重性,这种增加可以扩大在整体经济增长中这些变化的影响程度,进而导致库存物资的大规模流通,对于可储存的下游产品来说,这种特征更加突出。暂时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更大,涉及消费者与储备供应两个方面,由于较高的利润会刺激较高的工业发展,对此,生产与供应就会表现出某些灵活性。然而,更难保证的就是那些潜在的需求中任何额外的增加而不是暂时的供给中断,原因在于国际制裁与消费主流中的长期交付期,以及新增的产能。
过多的利润会促使过度投资,几乎与此同时发生的是生产能力过剩与利润的大幅度下跌。即使在过去的10年中出现了一些合并,乙烯工业依然保持着相对的分散性,对任何天然气市场机遇的限制都会导致由减产引起的投资减少。由于高密度资本的投入与大量石油化工产品与市场的高度融合,获利的生产者感到有必要继续生产,即使他们已经受到损失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要稳定价格,或者在出现一个循环的低迷时期,生产者也会努力保住自己的领先地位。石油化工工业的极速增长,曾经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中。对于当代的石油化工工业来说,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需求的增长与现有的生产能力之间的失衡,这与需求增长或生产的价格优势严重脱节有关。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生产能力再次增加,开始开采大量便宜的天然气,而欧洲人则致力于将石脑油作为满足当地需求的最便宜资源。这两种方式现已无人采纳,新兴的市场既可满足需求也可供给充足的生产原料,这可以体现竞争优势。这种失衡的解决可能会使这些生产者感到痛苦,但却可为那些善于把握的人们提供重要机遇。
影响需求、供给、利润和价格的原因是什么?石油化工生产能力的新浪潮还有空间吗?如果没有,会有赢家吗?或者仅剩输家?正是它的重要性,使得乙烯工业显得极其有效------它是整个石油化工工业关键的驱动力的标志。
拜拜,石油
文?|?Karakush
很久以后我们回看本周一(8月31日),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时代劈叉的重要时刻。
这天的一个大事是,特斯拉正式拆股。原来每股价格2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13,671元),1拆5,到当日收盘每股报收498.32美元(约合人民币3406元)。
拆股后,股价变低,发行在外的股数增多(原来你每持有一股,1拆5后,会额外获得4股,一除一乘保全价值),其他几乎没什么影响。它的目的是降低买进门槛,吸引那些买不起高价股的个体户入局,更多人更多投资。
今年以来,你可能一路眼见特斯拉从400多刀膨胀到2000多刀,每一天都想锤爆前一天的自己,为什么越来越愚蠢,又错过了实现财务自由的风口。现在风口回来了,猪们要飞赶紧。
近些年不太流行拆股的,2000年以前倒是很常见,股价突破100美元(约合人民币684元)基本就会拆。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统计,标普500成分股中,约41%的股票目前交易价格高于100美元,但今年只有三家拆股(特斯拉非成分股不在其内);对比1997年,则有102家。
当然,此间全世界散户的经济实力都有所提升,100美元(约合人民币684元)已经不是阻碍追高的门槛了。比起更高的拆股心理线,我们更常见到的是天价股。比如亚马逊,上市20多年没拆过,目前股价屏在3450美元(约合人民币23,582元)上下;谷歌(Alphabet)的两类股票交易价格也都在1600美元(约合人民币10,937元)以上。
相比20年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交易机制在进步,数字化系统让不少券商提供面向散户的零碎股自助交易,还有免佣金等措施,降低了拆股的必要性。毕竟这也是有行政成本的。最终拆或不拆,还是取决于整体利弊权衡。
一般来说,拆股是可以短期促涨的,因为很多人觉得这是哥们儿有实力的表现。
置于特斯拉身上,则例行公事地变得抓马起来。如果把股价再粘回去,那么自8月11日公布拆股计划至拆股日,特斯拉相当于涨超81%——自然是大大超过均值,一般情况是宣后上涨2.5%左右,一年内上涨5%左右。
这反映出时下一个普遍的投资心态:面对热门科技股,憋足气猛上准没错。且不提短线爆炒;如果耐下心来和它一道岁静十年二十年,回报很可能比你熬夜苦干十年二十年要高得多,甚至稳定得多——即便拆股,仍有分析师保持原来的预期,认为2024年特斯拉股价能触及7000美元(约合人民币47,848元)。
特斯拉,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苹果。如果你在十年前就开始持有苹果的股票,至今收益率能超过1200%;特斯拉上市十年也差不多是12倍。而在周一这天的另外一件事,就是苹果也完成了自己上市史上第五次拆股,他们是1拆4,由原来每股价格近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418元),来到目前的131.4美元(约合人民币898元)。
有意思的是,苹果拆股直接导致了这天的第三件事——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被踢出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公司之列。道指成分股仅30种,要以此反映市场财务指标,可以说个个是最具行业代表性的知名大公司。
表面上看,这是纯数学因果。由于道指是价格加权指数,高价股比低价股更有影响力,拆股不会直接导致指数下跌,但会使得个股在其中的影响力下降。也就是说,苹果拆股后,对道指每日走势的作用就变小了,并且把道指中科技股的权重拉低了近7个百分点,降低了道指对科技股的敞口。
兹事体大,于是道指进行了一次七年以来的重大调整,三出三进,都是以高价股替代低价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埃克森美孚是被软件公司Salesforce取代的,这就多了些板块取舍的意思,牺牲一个能源股,来维持科技股的权重水平。这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对当前投资倾向的一种反馈。
这件事在8月24日就宣布了,让华尔街唏了老大一嘘,实际生效是在8月31日开盘前。三件事交集在同一天,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隐喻:科技板块早已为王者,成为经济的重大驱动力,而以石油气公司为主的能源板块,则掉出了工业顶级梯队,在走向历史舞台的边缘。
能源股的市场地位原本是很吃重的,道指是一个风向标,成份股往往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变化,80年代能源股在道指中的权重曾到1/4,其繁荣昌盛也并不局限于工业化早期或科技股启蒙时代。
埃克森美孚是最佳缩影。它自1928年就被加入道指,在2018年通用电气被踢出后,便是道指中资格最老的成分股。闪瞎一切狗眼的高光时刻实际上并不悠远,在2007年其市值一度超过5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86亿元),到2011年它一度还是美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然后其市值被苹果超越,然后被亚马逊、微软以及越来越多科技巨头超越,然后被挤出美股前十,然后市值缩水到1700多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20亿元),到今年受到疫情和油价影响,业绩上出现了本世纪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二连亏,不仅大力削本,还在准备裁员。
往大了看,本世纪10年代,整个能源股是和科技股、金融股并重的三大巨头;如今能源股沉底,雪佛龙是目前唯一一家尚留在道指的石油气公司。
标普500或许能更精确地反映能源股的卑微地位,比起道指,它的成分股覆盖了500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加起来占美股市值的80%。截至8月31日统计,能源板块的权重已经降至2.3%,是11个类股中最小最小的那一个。
对应地,其在指数中的影响力也是最小最小的那一撮,这是近30年以来的最低位,能源股从来没这么衰过:
其表现也实在是很无力,标普500今年最差的板块就是能源,跌幅40%,同期指数整体是上涨了6.6%。当然,今年有今年的情况,疫情打击了石油气市场需求,导致油价暴跌,而能源股与油价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2020这块遮羞布,也是遮不住前两年就开始的颓势。2018年、2019年,能源股就是最弱的类股,去年整体总回报率仅为6%。
过去十年,能源板块涨幅为34%,对比同期科技板块大概是翻了四、五倍。现在标普500前十大,没有一个能源股,前六席都是泛科技股,这些公司都能以一己之力单挑超过整个能源板块的市值。真正的Tech?Rules。
事实上,在今年以前,许多投资者已经对以埃克森美孚为代表的传统能源行业失去了兴趣。而踢出道指这样的象征性事件,加剧了市场投资的负面情绪。现在还想着要冲进去抄底的人,都是怀抱大爱的猛士。
埃克森美孚对此表现得不以为意,认为不影响业务,也不影响长期基本面。他们仍旧会把关注重点放在满足世界能源需求上。显得非常头铁,同时也有些蒙眼自我安慰的感觉。
华尔街不看好也是有来由的:
一来,是由于2010年代的页岩革命加上OPEC的大力输出,石油气供应过剩,油价难以复兴到以前的高位。这个因素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善,已经有点类似行业常态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的大规模运用,让市场对石油需求见顶抱持担忧。一个炸唬的表现,就是特斯拉效应,未来电动车将普及,燃油车被规模化替代,石油需求会因此下降。
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电动车低市占、低普及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相信“终有一天电动车满大街”的未来图景,即便是在几十年后才能成为现实,也不影响现在就投资。市场愿意重押未来,何况眼下势头猛增长快,在新车市场成为主流或许不用太漫长的时间。
而以特斯拉为原点,新能源还将渗透到更广的领域,产生更大的需求,替代更多的石油气能源。特斯拉的终极愿景不是造车,其顶格故事是加速世界能源的转型。电动车是一个重要的实现手段,尽管这个手段干得比很多终极目标都强,也干得远好过特斯拉自己的其他板块,比如储能和太阳能。
如果站在这个层面——在7月,在特斯拉市值超过丰田、让车圈激动地嗷嗷叫之前,其市值刚站上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71亿元),就秒掉了埃克森美孚;而到了8月,特斯拉股价突破2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671元),市值站上4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342亿元)时,则超过了埃克森美孚加上壳牌加上英国BP三家油圈巨头的市值总和。
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算是能源转型的一个标志。
在传统能源玩家看来,是扯淡的,新能源或许会增加,但石油也不会亡掉。埃克森美孚曾预计,未来20年石油需求将继续上升;雪佛龙也预计,到2040年石油行业将支出1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万亿元)补充石油储备来满足市场需求。
这很可能是真实的。在昨天李一帆同志的两桶油文章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也提到了石油不仅是用于生产动力燃料,也炼化很多基础产品。需求一直很大、很刚。
但是刚需并不妨碍它变得边缘化。实际上,近几十年来,石油需求一直在稳步增长,即使是金融危机经济衰退,需求也相当具有弹性。抛开此次疫情这种黑到懵逼的天鹅因素,石油需求在过去35年里只下降了两次,降幅甚微——又如何呢。式微还在式微。
此外,环保主义的影响今后会持续扩大。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社会责任也好、经济结构转型也好、政治立场人设也好、跟风大哥站队也好,都从政策上制定了指导方针。比如说汽车领域,很多地方就有燃油车退出时间表。
欧洲国家的政治氛围尤其激进,能源公司被指摘为全球环境问题的源头,甚至在一些白左和环保人士看来,能源公司就和公司、烟草公司一样,背负了些道德包袱。
在此不论对错,到底能源对地球变暖负多大责任、新能源是不是就干净得像圣母一样光辉,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种倾向在政治中已经抬头了,它为新能源大趋势保驾护航。
事实上,在油圈内部已经产生了意见分化。以世界五大超级石油公司来说,北美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欧洲的英国BP、壳牌、以及道达尔,有非常不同的策略。
北美的那两家,就是抓住自己的立足点,把继续提高石油产量作为投资重点。
而欧洲的三家公司,则是各有转型之势,比如制定零碳排放目标。英国BP公司,非常辣手地削减炼厂产能,计划十年后油气产量下调40%;每年还将拿出约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2亿元)投资低碳领域技术研究。壳牌和道达尔则是通过投资并购,进入光电、风电、碳捕集、充电桩等业务。
从我们汽车行业的经验来说,转型是高风险高投入的选择;当然,在时代变化面前,头铁也是同此安危。在分析师看来,传统能源公司可以效仿同样徒有市场、没有梦想的烟草公司的做法,把利润用于高额派息来留住投资者,但是前提也是先恢复疫情前的需求,才有能力维持这样的手笔。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资本市场算个鸟,石油气能源在全球经济中还是占据着重要位置。我们要脱虚向实,以实体论胜负。True。资本市场是一个现实的棱镜,一定程度折射基本面,同时带着很多很多预期与梦想。
一个有些偏门但不失说服力的实心观察点,是现代国际纷争。上世纪9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十年,跨国大战的导火索都可以追溯到对石油资源的战略性争夺;而眼下大国之间的焦灼点,则是在比如华为和抖音这样的泛科技公司。
或者打个比方,就像卷筒厕纸,全球78亿人口,大多数人每天都得用上几格,海量市场、铁菊刚需,非常必要,但是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当然,能源还是比厕纸重要得多,所以资本市场各种指数都保留了一些敞口,来来往往的,没人知道世界什么时候会突然又开始回归。或许在一场全球性天灾人祸之后,油田都炸了,石油变成了稀有资源,那么这些大佬可就按着苹果特斯拉爆锤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石油“七姊妹”纵横驰骋
20世纪初至70年代,石油“七姊妹”因其对世界石油市场长期和强有力的控制而声名远扬。
所谓“七姊妹”,是指埃克森公司、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海湾公司、德士古公司、美孚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加州标准石油公司)。这七家石油公司中,除壳牌公司是英国、荷兰共有及英国石油公司是英国的外,其余五大石油公司都是美国的公司。其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又都脱胎于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英国人安东尼·桑普森所著的《七姊妹——大石油公司及其创造的世界》中评述说:“几十年来,这些公司对于产油国和消费国好像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秘力量。它们超国家的专门技术,非各国政府所能及。它们的收入比它们经营所在的任何国家的收入还大,它们的油船队比任何国家的海军吨位还要多……在处理石油方面,它们实际上是惟我独尊,不受供求规律的损害,不受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的影响……它们是世界大公司的先驱。”
“七姊妹”不仅控制着石油生产,还控制着石油分配、运输和销售系统,拥有自己的油船队,其经营范围涉及世界石油工业的各个领域。这七大公司为了追求巨额利润,经常进行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销售业务上的竞争,但为了稳定动荡不安的市场,保持高额利润,它们又常常相互合作。这样,这七大公司就像姊妹们一样彼此间你争我夺,但一旦遇到局外人参与竞争时,又像一家人一样联合起来,所以早在1913年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公司法时就将它们称之为“七姊妹”。
1928年7月,英、美、荷、法等国的跨国石油公司为了把持和独占中东伊拉克地区而签订了“红线协定”。协议规定他们合伙占有开发奥斯曼帝国石油资源的权利,协议参与的任何一方发现的任何油田均属参与者共有;任何参与者在未取得其他方同意和参与的情况下,不得开发该地区的石油。并由英国石油公司、法国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美国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纽约美孚石油公司共同参股组成伊拉克石油公司。该协定是以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史上对世界石油资源进行的第一次瓜分。
同年9月,石油“七姊妹”又通过“阿科纳卡利协议”,进一步分配了除苏联和美国以外的世界石油市场。“七姊妹”限制了在每一个国家的竞争,把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美国油价的水平,由此它们基本上瓜分了世界石油市场,组成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第一个全球性质的石油卡特尔。
“七姊妹”通过上述协议在资源国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稳固了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同时,它们还通过成立联合石油公司的形式,联手对付石油资源国。1950年,“七姊妹”基本上控制了当时除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以外的世界石油市场,成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主人(见下表)。与此同时,“七姊妹”加上法国的道达尔石油公司基本上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地——中东的石油生产。
公司名称市场份额(%)埃克森30.4英国石油公司26.3壳牌13.8海湾12.1雪佛龙6.1德士古5.7美孚3.9
1950年石油“七姊妹”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所占份额公司名称市场份额(%)“七姊妹”合计98.3其他公司1.7总计100.0
1950年石油“七姊妹”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所占份额(续)-1资料来源:(美)M·A·阿德尔曼,《世界石油市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80~81页。
美国是现代石油工业的发源地,虽然20世纪初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开发也在迅猛地进行,石油产量不断增加,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主要供应国,供应着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消费。
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在二次大战中的石油主要供应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结束。由于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大量勘探与开发,波斯湾地区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出来(见下表)。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一直超过60%,然而,1953年开始下降到50%以下。同时,由于煤炭失去了世界主要燃料的地位,在市场经济国家的能源需求量中所占比重已迅速下降,石油以其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份额上迅速上升。加之美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成倍地增长,1948年美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当年开始从中东进口石油。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重迅速下降,世界石油出口中心从墨西哥湾地区移向波斯湾地区,美国的石油公司迅速取代了英国的石油公司在中东的霸主地位。
年代世界石油产量(百万吨)主要生产国或地区所占的比例(%)18600.07美国:9818700.8美国:9118804.0美国:88俄国:11
1860—1950年世界石油生产情况
1860—1950年世界石油生产情况(续)-1
资料来源:琼·埃文斯,《石油输出国组织,其成员国和世界能源市场》,英国朗曼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2页。
1946年末,埃克森和美孚石油公司撇开了伊拉克石油公司中的其他成员,共同购买了在“红线协定”范围内经营的阿美石油公司40%的股权。美国这两家石油公司的行动,实际上已撕毁了“红线协定”,打破了20年来中东地区跨国石油公司瓜分石油资源的基本格局,美国跨国石油公司为其在中东进一步扩张扫清了道路。
1974年,伴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以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
石油的首次发现时间,地点?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
扩展资料:
近代石油的历史大周期:
1、20世纪70年代:1960年第三世界产油国联合成立了OPEC,陆续对石油实行国有化。期间借两次石油危机之机提高石油价格。一次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陆续提出减量提价方案。另一次是伊朗首先爆发政权革命,两伊战争爆发,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中断,油价大涨。
2、20世纪80~90年代:受两次石油危机影响,国际原油需求出现萎缩,同时以俄罗斯、委内瑞拉为代表的非OPEC原油生产国采用新技术和产量的持续增长来应对高油价,原油价格开始大幅下降至25-35美元,国际油价步入20年低迷阶段。
3、10年“黄金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印度等新经济体的高速发展,其对原油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际油价迎来10年“黄金期”,并于2008年7月达到历史峰值147美元/桶。
4、2014-2016年油价下跌:伊朗禁运解除:15年伊朗禁运解除后,其大量抛售浮仓。
5、2017显著反弹的逻辑:世界经济对原油需求减少,而本轮油价下跌反而刺激了OECD对原油的需求,且亚太地区对原油消费拉动依然强劲。
百度百科—石油
美国原油产量
3.2.1.1 原油总产量
美国是世界现代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经过近150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本土资源探明程度和采出率均较高。1952年之前,美国的原油年产量还占世界年产量的50%以上,但随着其他国家的产量逐渐增加,美国原油产量在世界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初,所占比例已降至20%以下。虽然目前美国的油气产量仍排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受到国内能源政策影响及资源情况的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达到产量高峰之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图3.13)。2004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占世界产量的7.54%,累计产量占世界累计产量的19.6%,居世界第三位。
20世纪初期是美国原油生产大发展的时期。沿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到西部的落基山脉,原油生产基地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不断扩展。俄亥俄、印第安纳、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州先后进入了产油州的行列。在这期间,原油产量迅猛增加。1901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0.09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1%;到1918年,产量已增至0.46亿吨,比1901年增长了4倍,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比例上升到70.69%,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大产油国;到1926年,美国原油产量已超过1亿吨。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油价一度跌至1美圆以下,美国的原油产量相应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下跌。随着经济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原油产量重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虽然中间有所波动,但是在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量高峰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总体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1940~1970年之间的年均产量增长率约为3.5%。
1970年,美国的原油产量达到4.8亿吨,但在接下来的6年里,原油产量以2.7%的速度递减,到1976年,已降至4.06亿吨。从1977年开始,美国原油的产量出现反弹,这种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1985年,平均水平维持在4.31亿吨。从1986年开始,美国的原油产量恢复递减的趋势。在1986~1999年间,美国原油产量平均递减率达到2.9%,但是在2000~2004年期间,美国的原油产量递减速度降低,平均递减率仅为0.16%。
图3.13 美国原油年度产量
从美国原油产量的区域构成来看,在1958年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全部来自于本土48州。从1958年起,阿拉斯加开始产油,但是产量并不大,直到1968年,阿拉斯加的产量仅占全美产量的2%,1969年,阿拉斯加的产量超过1000万吨。从1975年起,美国在深水区域,特别是墨西哥湾的深水区域有了巨大发现,深水的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85年起,美国本土48州的产量逐年下降,阿拉斯加和深水区域的产量在全美原油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墨西哥湾深水区域和阿拉斯加(图3.14),其中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占全美总产量的65%,深水区域产量占18%,阿拉斯加产量占17%。到2004年,美国已累计采出原油260亿吨(图3.15)。
3.2.1.2 非常规原油与EOR 产量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采用EOR方法开采重油(API°<20°,粘度>1000厘泊)。目前的EOR方法中,蒸汽注入法和就地燃烧法处于商业应用阶段开采重油,而蒸汽注入法是最先进、最成熟的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方法。
美国重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斯加州和犹他州,但是由于成本原因,阿拉斯加和犹他州的重油产量不能经济开采,目前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主要的重油产地。在美国,5个大型重油产区的产量占了全国重油产量的70%。这些地区包括:南Belridge地区、Midway Sunset Monarch、Potter地区、雪佛龙公司的Cymric地区和克恩河(Kern River)地区[81]。
1978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29.5万吨,之后重油产量不断攀升。到1986年,重油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389万吨。近几年,美国的重油产量有所减少,到2004年重油产量为1721万吨,预计2006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502万吨[82]。
图3.14 1949~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区域构成
图3.15 美国原油累计产量
从开采方式来看,EOR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用于开采重油,1982年重油的产量占所有EOR产量的98.5%。随着EOR技术不断提高,目前美国EOR产量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图3.16)。近几年,重油在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到2004年,重油的产量在所有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降至52%。
图3.16 美国EOR产量与重油产量
马斯克丢首富宝座!中概股大涨最牛一夜飙升超35%
美东时间12月8日(周四),美股全线收涨,标普指数止步五连跌,投资者等待周五PPI通胀数据和下周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
科技股多数上涨,特斯拉和谷歌市值却合计下跌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2亿元),周四盘中马斯克世界首富地位被LVHM集团董事长阿尔诺超越。
油价连跌五日创一年新低,能源股巨头埃克森美孚预计2027年的收入及现金流翻倍,周四股价最高涨3%,雪佛龙上调2023年资本支出预期至接近指引区间上限,股价最高涨超2%。
中概股表现强势,途牛涨超35%,小牛电动涨近20%,造车新势力“蔚小理”集体涨超6%!
美股全线收涨
经济放缓警告频现
截至周四收盘,道指涨183.56点,涨幅为0.55%,报33781.48点;纳指涨123.45点,涨幅为1.13%,报11082.00点;标普500指数涨29.59点,涨幅为0.75%,报3963.51点。
宏观数据方面,美国申请失业金人数上升,暗示就业市场降温,支持美联储放缓加息。上周初申请失业金人数为23万人,预期23万人,前值自22.5万人修正至22.6万人;四周均值23万人,前值自22.875万人修正至22.9万人;至11月26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167.1万人,预期160万人,前值160.8万人。
wind汇编,贝莱德在《2023年投资者指南》中表示,廉价资金时代已经结束,利率更高、时间更长机制将继续存在。该机构建议:持有债券,远离成长股,选择与通胀挂钩资产。
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JaneFraser表示,全球经济处于衰退大环境中,美国可能在明年下半年步入;欧洲已经陷入衰退,欧洲国家遭遇能源危机,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摆脱。
“末士”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NourielRoubini)警告称,美国经济将陷入10多年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股市可能跌至本轮熊市的最糟糕水平,市场还有25%的潜在下行空间。
VitalKnowledge公司创始人AdamCrisafulli在周四给客户的一份说明中表示,美股试图稳定下来,美债正面临微薄的获利,但市场情绪仍然低迷。问题是美股缺乏本土推动力,周五会公布两个通胀数据(PPI和密歇根大学通胀预期),但真正的重头戏还在下周。
下周二美国将公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这份经济数据有助于市场更加清晰地了解美国通胀形势。
特斯拉和谷歌跌至近期低位
马斯克世界首富头衔盘中易主
科技股多数上涨,特斯拉和谷歌下跌。万得美国TAMAMA科技指数涨0.76%,亚马逊涨2.14%,特斯拉跌0.34%,苹果涨1.21%,奈飞涨0.6%,谷歌跌1.3%,脸书涨1.23%,微软涨1.24%。
特斯拉跌近3%后收跌0.3%至两周新低,汽车需求引担忧,马斯克世界首富头衔盘中易主。
周四美股盘中,马斯克世界首富地位被LVHM董事长伯纳德·阿诺特超越。截至发稿前,福布斯实时榜单显示,阿尔诺的身家为1862亿美元,马斯克的身家为1850亿美元。
此前有市场消息传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已确认了接替他担任特斯拉全球CEO的人选为特斯拉现任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CEO朱晓彤(TomZhu)。
据界面新闻援引彭博消息,知情人士称,马斯克已将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带到美国得州,帮助运营特斯拉位于该州奥斯汀的超级工厂。
据报道,本周朱晓彤已到达奥斯汀,并带去了国内工程团队的部分成员,以协助监督产能扩张。知情人士称,目前尚不清楚朱晓彤将在奥斯汀逗留多长时间,也不清楚他是否会保留在亚洲的职责。
公开资料显示,朱晓彤于2014年4月加入特斯拉,担任特斯拉中国超级充电站项目总监。2014年12月,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吴碧_离职,由朱晓彤接任。2018年,朱晓彤担任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领导大中华区业务,并负责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运营。2019年,朱晓彤担任特斯拉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能源股涨跌不一
埃克森美孚预计2027年收入翻倍
能源股涨跌不一,康菲石油跌1.98%,西方石油跌0.38%,斯伦贝谢涨0.24%,雪佛龙涨0.59%,埃克森美孚涨0.74%。
埃克森美孚周四最高涨3%,该公司表示,到2024年的股票回购计划规模扩大到500亿美元,包括2022年的150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预计2027年的收入及现金流增长将翻一番。
智通财经消息,埃克森美孚超过70%的资本投资将部署在美国二叠纪盆地、圭亚那、巴西和世界各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到2027年,将该公司的上游产量提将高50万桶/天,达到大约420万桶/天,其中一半以上的产量将来自关键的增长领域。
在国际油价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为60美元/桶的假设下,埃克森美孚2023年的产量预计为370万桶/天,抵消了战略投资组合剥离和俄罗斯库页岛1号油田被征收带来的影响。
雪佛龙最高涨2%,该公司宣布,2023年资本开支预算为140亿美元,预计将较2022年增长超过25%;预计上游资本资本开支115亿美元,下游资本开支19亿美元,附属公司资本开支29亿美元。
wind消息,英国财政大臣亨特将于周五与北海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会面,讨论扩大该行业的暴利税。此次会议将包括来自壳牌、英国石油、道达尔等公司的代表。
油价涨超4%后全线转跌
连跌五日创一年新低
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均连跌五日至去年12月以来的一年最低。
美股盘前,美油WTI一度涨4.7%,日高升破75美元,美股盘中转跌重新失守72美元。WTI1月原油期货收跌55美分,跌幅0.8%,报71.46美元/桶,目前位于71.79美元/桶附近。
布油一度涨4.3%,日高突破80美元,转跌后最深跌近2%,一度跌破76美元。布伦特2月原油期货收跌1.02美元,跌幅1.32%,报76.15美元/桶,目前位于76.45美元/桶附近。
据华尔街见闻,纵贯美加的大型输油管道KeystonePipeline因漏油事故而中断运营,修复期限未知,这一消息曾大幅提振油价,随后分析师认为该管道短期关闭不会对供应产生重大影响,油价转跌。
中概股表现强势
中概股普遍上涨,途牛涨35.8%,小牛电动涨19.74%,亿航智能涨18.34%,万国数据涨16.87%,陆金所控股涨16.32%,爱奇艺涨15.14%,微博涨14.28%,和黄医药涨12.9%,雾芯科技涨12.01%,新东方涨11.77%,亚朵涨11.48%;跌幅方面,洪恩跌7.89%,蘑菇街跌4.3%。
中概新能源汽车股集体上涨,蔚来汽车涨6.52%,小鹏汽车涨7.5%,理想汽车涨6.68%。
蔚来12月8日宣布,NIODay2022将于12月24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预计将推出年度新品。蔚来表示,NIODay(蔚来日)是其一年一度和用户分享愉悦的聚会,也是其发布年度新品的舞台。
土耳其禁止保险证明失效的油轮通过土耳其海峡
据央视网,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当地时间12月8日发表声明称,不能提供有效保险证明的油轮不得通过土耳其海峡。声明指出,由于西方国家的制裁,一些油轮保险失效,“如果这些船舶通过土耳其海峡发生任何灾难性事故,又没有保险公司承保的话,土耳其将无法承担相应风险。”土耳其没有义务执行除联合国安理会之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制裁决定。声明称,土方在12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新政后,能够出具有效保险证明的油轮照常通过了土耳其海峡。目前还在排队等待检查的船只数量也并非如先前媒体报道中提到的那么多。土方表示,部分船只以拥堵为由向土耳其施压的手段是不可接受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